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实证研究及引导策略
2020-06-09谭雪青
谭雪青,宋 军,王 瑞
(河南理工大学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回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全过程。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直接引导人,肩负着大学生思想引领责任,因此,高校辅导员群体职业化程度直接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效。
为推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早在2014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对高校辅导员职业标准做了顶层设计。近年来,在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中关注和探讨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现状,在职业化发展的概念界定、模型建构、现状调查、提升策略、队伍建设和管理等取得不少成果,但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及研究方法的选择与使用等方面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由于高校辅导员岗位目前在社会上还未形成一项职业,职业化道路任重而道远。本文结合以往研究理论和方法,构建高校辅导员教师职业化发展维度,涉及辅导员工作的职业技能、职业认同、职业晋升、职业态度、职业期待等方面的内容,最终确定辅导员队伍职业素养要求、职业发展现状以及对未来的职业前景期待三个方面是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基础,并涉及相应的问卷和访谈提纲。本文以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为研究对象,采用开放式访谈、方差分析等研究方法,通过探究在职辅导员队伍对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影响因素的归类和构建,当前岗位群体自身的主观体验,和对职业前景的看法和预测,最能反映这一职业群体职业化发展现状,进而可为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提供参考的意见和建议。
一、目前辅导员职业化研究的现状
张文强在《高校政治辅导员职业化研究》中概述了高校政治辅导员职业发展的理论基础,结合当前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养、职业认同、职业化发展路径和发展政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冯刚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理论与实务》一书中,从辅导员素质结构模型、职业伦理的构建以及工作评价和发展前景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同时也有不少学者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工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职业发展理论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积极探寻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理论支撑和学理支持。目前辅导员职业化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张成龙指出当前辅导员专业化进程中存在着辅导员队伍学科支撑体系缺乏、职业文化氛围不够浓厚、职业目标和个人愿景错位明显、政策支持系统还不够优化等问题,并进一步提出辅导员职业学科化、队伍建设、细化绩效考核评比等方法解决这些问题[1]。蔡立彬指出高校辅导员就业门槛低专业化不强、定位不明确、职业声望低、职业寿命短流失现象严重[2]。王全安等研究认为高校辅导员群体在高校的地位较低、职业认同度低、工作中功能定位不清晰[3]。
第二,陈君芳等通过调研指出仅有2.56%的辅导员认同并明确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4]。罗辉武研究认为问题还在于辅导员过于侧重日常事务性工作,自我学习、自我提升重视不足[5]。刘新东等研究认为高校辅导员考核考评机制不完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高[6]。
第三,王姝研究也认为职业化、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尚未形成[7]。张莉等通过问卷调查研究表明,当前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偏重学历层次、淡化专业背景和职责范围不清晰的问题,呈现出专业化水平不高、稳定性不强等状况[8]。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对 30名高校辅导员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收集了绩效优秀和绩效一般的高校辅导员对职业化发展的认识,设计的半开放式调查表,包括高校辅导员工作岗位的内容对辅导员职业发展制度的认识以及对工作的感受等相关内容,初步形成《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问卷初始版》。请30名高校辅导员、10名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以及3名心理学博士和4名教育学硕士就问卷项目的适当性、可读性、意义明确性及问卷的格式、编排、记分等进行评估,在征求以上专家学者及高校辅导员意见的基础上对不合理项目进行合并、修改或删除,形成《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调查问卷正式版》,问卷采用李克特5点记分,从1不满意到5完全满意。使用该问卷对高校辅导员进行思想调查,对高校辅导员职业满意度的结构进行探索并验证。对问卷进行KMO球形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927,Bartlett球型检验值呈显著性水平(P<0.001 ),说明数据适合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仍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主要因素和Oblimin斜交旋转法进行旋转抽取公共因子个数。结果显示,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有3个。用方差分析法分析不同教龄、职称、性别、学历、专业等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特点。
通过面对面访谈的方式对143名辅导员进行半开放式访谈调查。参与调研的男性辅导员54人,女性辅导员89人。上述参与高校辅导员职业满意度的探索性因素分析详细情况见表1和表2。
表1 辅导员职业化KMO and 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
表2 参加问卷调查的高校辅导员的详细信息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满意度差异比较分析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在性别上的差异进行研究。从表3和图1可以看出,高校辅导员性别在职业素养没有显著的差异,而在社会支持、制度保障以及职业前景等方面有显著差异(t分别为2.81,3.00,3.27;P值均小于0.05)。这说明性别在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上影响较大。男女辅导员在职业素养上没有显著差异,都认为自己的能力可以胜任辅导员工作,但在职业现状及职业发展前景上,男辅导员得分要比女辅导员得分普遍高,有显著性差异。
表3 不同性别的高校辅导员在职业发展上的t检验
图1 不同性别在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上的差别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在职称上的差异进行研究。从表4可以看出,高校辅导员职称在职业素养、职业现状和职业前景上有显著的差异(F分别为4.64,10.58,10.89;P值均小于0.05)。这说明随着高校辅导员职称的变化,对辅导员岗位的认识和前景发展的观点有所变化。职称高的辅导员在各项指标上都比低职称的高,其中教授级辅导员工作得分最高,而讲师的得分最低。
表4 不同职称的高校辅导员在职业认同各因素上的差异分析
注:*P<0.05;**P<0.01;***P<0.001
从多重比较分析结果看出,在职业素养满意度上,教授辅导员其他职称的辅导员有显著差异(P值小于0.05)而助教、讲师和副教授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在职业现状和职业前景上,讲师与其他职称辅导员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值小于0.01),教授级辅导员与副教授级辅导员之间差异较小,可以说讲师职称是一个转折点。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在职务上的差异进行研究。从表5可以看出,不同职务的高校辅导员在职业素养、职业现状上有显著的差异(F分别为4.28,4.38,6.24;P值均小于0.05),而在社会支持上没有显著差异。这说明随着高校辅导员职务的变化,高校辅导员在对职业化发展看法是有区别的,总体而言,科级辅导员的满意度最低。本次调研的高校辅导员,担任职务的占少数,近60%的辅导员没有任何职务。
表5 不同职务的高校辅导员在职业化发展各因素上的差异分析
注:*P<0.05;**P<0.01;***P<0.001
四、不同工作年限和专业在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上的特点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探究不同职称在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各因子上的差异。结果显示,高校辅导员职称在职业素养、职业现状和职业前景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P值均小于0.05)。高职称的辅导员群体在三个维度上都比低职称的高校辅导员群体得分高,其中教授职称的高校辅导员得分最高,而讲师职称的高校辅导员得分最低。这说明高校辅导员的职称变化显著影响他们的职业化发展期待水平,究其原因可能是随着高校辅导员职称的变化,研究被试对高校辅导员岗位的认识和前景发展的观点和看法有所变化。
在方差分析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从多重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在职业素养满意度上,教授职称的高校辅导员与其他职称的高校辅导员有显著差异(P值小于0.05),而助教、讲师和副教授职称的高校辅导员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在职业现状和职业前景上,讲师职称的高校辅导员与其他职称高校辅导员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值小于0.05),教授职称辅导员与副教授职称辅导员之间差异较小,由此,我们推断讲师职称是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和职业发展前景认识上的一个转折点。由此反映当前高校辅导员职称评审制度在高校辅导员群体的职业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影响着整个队伍的职业认同水平。同时我们也可以推断,辅导员群体的职业化发展中,依然将职称晋升作为自身职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依据,没有区别于高校教师群体的评价标准。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探究不同职务在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各因素上的差异。研究表明,不同职务的高校辅导员在职业素养、职业现状、职业前景上有显著的差异(P值均小于0.05),这说明随着高校辅导员职务的变化,高校辅导员在对职业化发展看法是有区别的,总体而言,科级辅导员的满意度最低。本次调研的高校辅导员,担任职务的占少数,近60%的辅导员没有任何职务。高校辅导员的干部和教师双重身份,给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提供了多个方向性和可能性,但恰恰是这种多元性,又淡化了职业独特性和技术性,使得高校辅导员群体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讲师职称和科级职务在高校教师行列和行政体系中属于对应级别,依据本研究数据显示,此级别的可作为职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背后折射出的是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的一个难点和重点,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重视,制定出合理的政策支持系统,使高校辅导员队伍管理科学化,出台符合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以评价标准作为指挥棒,带动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发展,真正做到职业化。在进一步研究中可以探索“讲师现象”和“科级现象”的现实原因。
五、结论与建议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要充分考虑时代的需求。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成一个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有情怀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因此建设结构合理、层次分明,与时代同向同行的高校辅导员队伍是时代的需要,也是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前提。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方向要紧随时代发展的潮流,才能体现高校辅导员的职业价值。建设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标准,以科学合理的职业发展标准体系为指导,引导高校辅导员群体,朝向科学化、规范化和职业化的发展方向前进。通过统一的标准促进高校辅导员更好地完成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激励辅导员提高自身能力,促进辅导员队伍建设,达到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的目的。
高校辅导员亟需提升职业素养,这是当前辅导员队伍的自身需要,也是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需要。当前对高校辅导员工作要求越来越高,多数高校辅导员也普遍觉得自身职业素养有待提升,尤其是在科研能力方面。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反映的是其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与适应能力的结合,因此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好坏。以科研能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武装,和实践探索创新之路,强化高校辅导员队伍思政第一防线的功能,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职业素养。高校辅导员的科研能力就要在工作中科学把握青年学生时代特点,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把握新时代教育对象、内容和方法等,进行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高校辅导员应当不断提升职业素养,发挥职业功能,以此契合育人体系发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进程中,要进一步明确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标准内涵和未来趋势,将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统一起来,将高校辅导员职业的现实基础与前进动力统一起来,以促进和保障高校辅导员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高校辅导员在职业发展和定位中,做好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运用科学的方法及时洞察学生思想动态,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及时发现学生问题,善于运用多种管理方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领,尤其是在新时代,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发展,创新工作形式和工作方法迫在眉睫,高校辅导员在职业化发展中应以标准的职业要求为基础,以提升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为目的,把握工作重点,做好高校辅导员职业定位及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