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维导图在中考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2020-06-08任艳丽
任艳丽
摘 要思维导图是发散性思维的表达,是思维的自然功能表现。根据目前教育领域对思维导图的引入和使用来看,对增强学生记忆力和创造力方面发挥不错的效果。深层次、多维度、形象化的思考模式是思维导图的主要特点,对初中语文的教学有十分重要且深远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思维导图的理解分析,结合初中语文教学阶段以及中考复习阶段构建高效学习方法展开研究。
关键词思维导图;文言文教学;应用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08-0096-01
在现行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的目的。思维导图是一种图形思维工具,具有独特的连接方式将重点信息連接起来的能力,在学习记忆的过程中像一张蜘蛛网一样环环相扣,最终达到扩张脑部思维、提升学习效率的作用。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理论
思维导图的具体使用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将各类别的关系用相互隶属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关键词与图像、颜色标记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和思维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激发大脑的潜能。
二、语文教学中的存在问题研究
(一)发散性思维的缺失
初中生正处在思维模式的养成时期,相比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死记硬背”而言,培养举一反三的发散性逻辑思维更为重要。学生在校期间的思维养成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教育手段,由于应试教育长久以来的影响,学生固有思维是以单向思维为主。而初中语文学习里的重难点就是文言文的理解和记忆,相比其他内容而言略显枯燥,没有学习积极性,被动接受知识然后背诵记忆。这样导致学生的思维逐渐固化、记忆混乱无序、发散思维受到扼制。
例如,在日常学习中提问《醉翁亭记》里有什么重点内容,学生立刻倒背如流,但是问到和《醉翁亭记》蕴含思想相近的一篇文章学生可能由于没有深入了解和提前准备而茫然。在《小石潭记》中二者同样以景抒情描绘蛰居的苦闷,所以记忆应该是辅助思维,而不是单纯的背诵。
(二)知识框架构建有误
笔者经常发现有一部分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过程很轻松,但是效果出奇不错。而大部分学生埋头苦学却没有显著提升,这就是知识框架的构建上出现问题。针对文言文的篇幅、情感、内容等多角度分析后可以看出,晦涩难懂的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系统的将知识归纳总结,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文言文的学习注重于理解,课本上的重难点是提供一个范本仅供参考学习,中高考试卷的文言文部分终究不可能是课本学过的文章,所以知识的转化重组相当重要。
三、思维导图在文言文教学复习中的具体措施
(一)利用思维导图总结重点
首先要明确一点,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所表现出厌学、浮躁的原因在于不能准确的理解记忆或者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
引入思维导图让学生将以前学习过的文言文重点内容进行自我总结,为理解记忆的过程注入活力,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辅助学生对重点内容进行简化,方便后期记忆的加深,帮助学生减少记忆量、提升记忆效果和学习效率。这种思想模式增加了学习过程的趣味性,也相对减少了学习难度,减少了学习负担,提升了理解能力。
(二)利用思维导图举一反三
将文言文重点和难点部分进行串联,引导学生在其中寻找规律,由一个知识点能联想引申出其他知识点,真正做到知识的活学活用、举一反三。这一过程要通过学习的技巧性提升广泛性,而不是传统学习过程中的大量学习,然后寻找重点。
例如,在整理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文章的写法、主题、语言特色、思想感情等特征进行分类。首先,对学生提出问题“《马说》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是什么?”让学生根据思维导图的整理认真思考,学生回答“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教师要提出表扬然后引申问题环节“回答的不错,那么同样手法的文章还有哪一篇呢?”学生就会思考所学文章中同样采用托物言志手法的文章,学生根据思维导图很快就能知道周敦颐的《爱莲说》借助莲花的品格表述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美好品质,最后让学生集体背诵一遍《爱莲说》里的重点段落加深记忆。
在这个引导学习过程中老师扮演了提问者,学生作为思考问题的主题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整理的知识脉络找到问题的答案,结合问题培养了严密的逻辑性思维和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
四、结语
思维导图不仅是一种学习工具,更像是一种学习的思维策略,体现在学习的过程和知识的梳理阶段。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思维导图的力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负责引导教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对构建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式具有建设性的意义和价值。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交流达到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在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将教育质量推向更高的层面。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8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浅谈思维导图在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中的运用》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BY[2018]G2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