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融入案例教学探析
2020-06-08蔡佩洪
蔡佩洪
【摘要】新课程对教师提出“教师即研究者”的倡导,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具备搜集案例、运用案例辅助教学等能力,教师通过案例教学有效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构建,统整课程资源,提高育德实效,变“坐而论道”为“做而论道”,给学生的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让学生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关键词】案例教学;有效融入;立德树人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随着它的改革不断深入,《道德与法治》课本,既更新了教育理念又调整了教育方向。新课程对教师提出“教师即研究者”的倡导,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具备搜集案例、运用案例辅助教学等能力,更深刻地理解案例教学,了解自己的学生,实现立德树人又不断促进自身教学水平。下面,笔者以对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五课第二框《在品味情感中成长》课例的处理,来展示笔者是如何思考有机整合资源,设计有效案例,激发课堂活力,顺利完成各项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并以此引发各位专家同行的共鸣,不足之处,敬请专家同行们给出指正和批评。
要想上好《道德与法治》课,首先要设计好课的意图及目标。初中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总主编朱小蔓主张道德教育要通过体验把道德教育内容带进人的生活情境,与个体的生活经验及其感受联系起来,最终落实到人的行为。在《在品味情感中成长》这一课例上,笔者用情感作为认知的发动机制,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力求让课堂充满魅力,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笔者希望能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让学生能遇见更好的自己。教材具有基础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有效使用并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于教材、弄清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在分析学情、符合学情的基础上,笔者设定教学目标如下:学生能感受生活中的美好情感,努力遇见更好的自己;用一颗感恩的心对待身边的人与事物;身体力行,传递情感正能量,焕发生命的光彩,能积极体会美好情感,把握好负面情感体验对生活的影响;掌握获取美好情感的方式;践行传递美好情感,用自己的热情和行动来影响环境,回报社会。能体味美好情感及其意义,以及获取美好情感的方式;正确认识负面的情感体验;学会传递情感正能量。
其次是制定好教学策略与手段。本节课笔者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采用案例式教学、情景体验式教学、合作探究式教学,组织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分析,自主绘画、感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学相长,实现在品味情感中成长。在教学准备这方面,教师首先在备课时要吃透教材,把握学情;然后收集学生成长相片或视频,收集家长的心声,并指导学生制作电子相册;另外还要写好美文《为遇见更好的自己》。需要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浏览全课框架,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初步思考,并准备好至少一张空白画纸及彩绘笔。
再次是精设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中设计电子相册,相册采集于学生的日常,是有关于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情谊、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等。这个电子相册从学生身边精选,与学生生活接近,容易被学生接受,更能引起学生的讨论和共鸣,使课堂发挥出更大的教学效果。引用这个案例教学,有效打破教学的封闭性和培养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和自主性,提高学习效率。
(2)新课讲授中,为了让学生在案例启发中关注生活,提升生活体验,在课堂的展示环节中“人人有话说,人人说特色话”,笔者引入更鲜活的生活案例和精心设计以下四个活动环节,让课堂“活起来”,兼顾不同水平的学生,帮助他们自我体现,实现自我努力和自我提升。
活动一:学生分享家庭和睦、结交挚友、师生情重的趣事,体会美好情感,再分享获取美好情感的途径,生成知识。
活动二:阅读与感悟。阅读同学日记《受挫篇》领会负面的情感体验的负面感受。再通过小测试“改造黑点”来提升自我。测试内容如下:假如人生是一张白纸,请在白纸上描下黑点,以代表你人生中所体验过的负面感受;然后采用绘画的方式改造黑点,以展示你对负面情感的态度;最后分享和收获。学生分享作品,教师点拨补充,并给一些作品留下自己的人生格言:“给自己足够的信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或“努力,为遇见更好的自己”。在这些活动下,通过感知,力行而生成知识:负面的情感体验会带来不舒服、不愉快的负面感受;如果我们正确认识并掌握好负面情感,它可以丰富我们的人生阅历,使我们的生命更加饱满丰盈;体验负面情感未必是件坏事;当我们学会承受一些负面情感,不断总结反思,将负面情感转变为成长的助力,可以从中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提升自我。
活动三:体味亲情,感恩回报。学生观看同班同学父母录制的亲子对话视频来体会父母浓厚的、无私的、永恒的爱,同学都热泪盈眶,继而笔者代替某些家长拥抱孩子以表达爱意。这时候,情感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充满魅力。人际关系是双向的,情感是需要表达、回应、共鸣的。于是,笔者再录下学生们的感恩之声,让父母感受孩子的热情和温度,就这样,亲子情感交融激烈,在这种充满爱的氛围下,教师同时播放学生的生活相片:为妈妈按摩、和奶奶包饺子、为住院的爷爷刮胡子、为病中的爸爸打气、帮忙带小弟弟、小妹妹等,来同化、告知学生尽孝在当下,在每一件小事上,构建美好家庭,人人有责。
活动四:探究与分享。继续呈现一组学生参加志愿活动图片:植树、公益演奏钢琴、参加社区服务活动等,老师邀请其中一些主人公谈谈做公益活动的感想,评析图中同学的行为。学生相互分享讨论教师适当点拨补充,并共同生成知识点:这些同学参加公益活动,用他们的热度和行动回报社会,体现了个人价值,对自己、社会负责;有利于构建美好和谐社会等。
(3)课后延伸拓展。新课改要求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发和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实现更好的社会化。案例教学是以学生行为的转变为条件的,为了让问题的探究更深层次,让理论与实践更有机结合,笔者为本节课设计课后拓展如下:本周内,带上家人或约上朋友,一起完成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请同学们用文字、图集、视频等形式把课后拓展作业的过程和收获整理好并上交。课后拓展作业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宗旨,完善驱动机制,重视教育合力。师者还可以布置其他同类型作业,如,通过诸如收集和整理资料,进行社会观察、开展社会调查、参与微公益活动、参与法制讲座与宣传等。
(4)分享美好情感,作本课小结。案例教学要求课堂中重视师生双向交流,需要老师为学生不同的思想发展提供正确的引导方向,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身。于是,笔者用自身对美好情感追求的相关图片集,再配备美文《为遇见更好的自己》,用演讲的方式,声情并茂,传递情感正能量,共享人生美好情感,小结本节课。
最后要用反思促提升。总的来说,本节课有效融入案例教学,所选取案例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和启发性,给师生更广阔的研究空间,教学相长。同时设计动态的教学过程,构建合理的师生关系,融洽的生生关系,力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次,本节课通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知識逻辑展开学习,指导了学生处理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用学科的思想方法,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指导促进学生自身发展和完善。整节课下来突破学生情感堡垒,双线结合,显性显示观点,隐性落实核心素养,立德树人,更落实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由于本节课弱化了知识点,注意课后需要补充相应的练习以巩固知识点,拓展思维层次。
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一线教师,通过运用案例辅助教学,笔者自身的教育教学教研水平迅速提高,学生的思维也在案例的启发中关注生活,提升了生活体验,这样就很好地实现了教与学、知与行的有效联系,逐渐实现学生个人、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使知识得到内化与践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论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2]崔建霞.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指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