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疫情为切入点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研究

2020-06-08董前程朱雨娴

成才之路 2020年14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

董前程 朱雨娴

摘 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这一特殊情境作为教学切入点,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生态文明教育、法治意识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等方面入手,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培养大学生的理性精神,增强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培植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疫情;爱国主义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C96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0)14-0006-02

新冠肺炎疫情作为2020年开篇的社会重大事件,其舆论广泛、影响深远,将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对大学生的心理、思想观念和行为举止产生影响。高校教师可利用新冠肺炎疫情这一事件,发挥教育引导作用,筑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生命线”,让大学生牢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政治课是组织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素质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载体。思政教师可以以新冠肺炎疫情为教学切入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升政治认同感

在阻击疫情过程中,有主动请缨、恪尽职守的医护人员,有热情勇敢、兢兢业业的建筑工人,有留守疫区、服务医院的热心志愿者。他们的执着与坚守,体现出“舍小家为大家”的大爱精神,体现出诚挚的赤子之心和深厚的爱国之情。通过疫情,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中国——有一个甘当人民公仆的执政党,有众志成城、为同胞奉献自己的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是我们在面对灾难时的唯一选择,没有谁能够置身事外。这何尝不是实实在在、感人肺腑并且充满鲜活生命力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呢?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基础性工作。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强化他们的国家意识,使他们感受到身为中华儿女的责任和使命,在脚踏实地的作为之中去承载、去践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而奋斗。为了强化大学生的国家意识与民族意识,教师需要对其进行正面教育。教师可以采用师生民主合作的方式,共同收集疫情阻击战中的先进典型和优秀事迹。在此基础上,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鼓励大学生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当代的爱国主义就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针对个别大学生社会主义认知模糊的问题,教师应给予积极疏导,通过讲好事实、阐清道理为他们解惑答疑,引导他们步入正确的轨道。

二、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凸显理性精神

自然是生命之母,自然对人类无私的馈赠是基于人类尊重和保护自然这一前提的,人类不能对自然界毫无节制地索取和破坏。而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就源于个别人对野生动物的捕杀和食用,是环境遭到破坏后,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树立科学自然观。青年大学生是民族未来的顶梁柱,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先锋队员。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科学自然观刻不容缓。教师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时,可以将课内、课外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在课内,教师可以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利用纪录片,以教材为依托,进行有条理、有体系的授课与分析,还可以借助“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中的“环境伦理”这一板块拓展环保知识,引导大学生树立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生存意识及自觉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生态意识。在课外,教师可以组织户外观察野生动植物、垃圾分类、废物回收利用等活动,开展生态经济教育,让大学生进行参与式、体验式的学习。要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勤俭节约、绿色健康、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素质教育呈现鲜活状态。

三、加强法治意识教育,凝聚法治智慧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依法防控疫情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各项防控工作”及“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发力,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有力法治保障”。这些都说明了法治思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法治教育是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大学生知法、守法、用法,逐步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生活实际简化知识,促进大学生对法律知识和法律制度的理解。教师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法,选择以法治意识为主题的案例,并结合教材内容开展教学。教材与案例的“双边”作用能让大学生了解法律制度,掌握基本法律知识,不断提高事实判断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教师可以针对案例进行启发式提问,引导大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思维碰撞,把理论内容内化为知识和價值观念。教师还可以举办课堂辩论会,让大学生围绕法治热点自由讨论,进入开放式的学习路径,提高自主探索、思辨能力。总之,教师要帮助学生逐渐养成从法律角度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培植法律至上、法律权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懂得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关系,做到依法办事、依法维权。

四、加强社会责任教育,培植社会责任感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青年大学生把中国梦转化为担当和行动,成长为有抱负、有能力的时代英才。教师应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理想和信念成为其努力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这次疫情告诉大学生,要用自己的青春展风云之志,用不懈的奋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使命和责任。

2017年版课标提倡实施“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注重通过创设情境、方法指引、策略探究、发现陈述的方法达到教育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应选择能够体现时代特征的热点话题。比如,将新冠肺炎疫情作为话题引入课堂,让大学生对疫情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和优秀事迹发表看法。然后,立足教材内容进入学习主题,提纲挈领地讲授理论知识,缩短大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接着,采用观看影片、相互交流关于社会责任和青年担当的看法等方式,小组探究责任、理想的定义及其具体做法,教师循循善诱为大学生指明正确方向。同时,要发挥思想政治学科的导向性功能,利用先进人物的行为引导作用来点燃大学生的激情,向大学生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爱精神,鼓励大学生在生活中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将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联系在一起,努力学习,自觉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在奋斗与担当中实现远大的人生理想。

参考文献:

[1]黄秀琼.试论新课改下思政专业师范生的教育观[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3]陈国平.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疫情防控工作[N].光明日报,2020-03-02.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