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与师道自觉研究

2020-06-08王军马彬

西部学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现状分析人才培养

王军 马彬

摘要:随着本科生导师制在国内高校的逐步实施,其受到越来越多的高校决策者和教育研究者的青睐,但是 本科生导师制一直存在师生比例不足、导师职责不明、制度保障不够的问题。基于本科生导师制在国内高校发 展的现状,全面提升导师的师道自觉性,需要提升认识程度、建立导师团队、促进制度建设,从而激发本科生导师 的工作动力,明确工作目标,提升工作质量,为本科生导师制的有效实施提供强大的助力,进而促进我国高校教 育事业的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师道自觉;现状分析;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CN61-1487-(2020)07-0056-03

由于受到发展周期和历程的制约,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本科生导 师制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高校本科生导师的师道自 觉性也表现得差强人意,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状态。

一、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导师制”这一概念源于古希腊苏格拉底的问答法。 历经多年的发展,公元 17 世纪,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 等高等院校首先在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中采用导师制。 这些高等学府要求导师与学生定期见面,并对学生在日 常生活、道德情操、学业等方面进行针对性指导,以求不 断提升学生的课业水平与整体素养。

国内本科导师制已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首先 在国内提倡本科生导师制的院校是浙江大学,早在 1938 年,浙江大学就开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并取得了一定的 成绩。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开展导师制的国内高校往 往仅限于研究生的培养范畴,导师制的规章制度不够健 全,监督标准不够统一和规范。时至 2002 年,北京大学 根据本校情况开始探寻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此后,国内 众多高校争相效仿,开展实验性的本科生导师制。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等教育体系 改革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也在轰轰烈烈地展开。在此基 础上,本科生导师制受到越来越多的高校决策者和教育 研究者的青睐。教育部在 2005 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 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指 导性建议: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推行导师制,为学生提供 优质和个性化的服务。[1]

二、当前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院校与日俱增,与之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但是由于发展历程与时间的局限,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的推广依然受到一定 程度的制约,短板与不足依旧存在。

(一)导师数量不足

实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需要科学合理的师生配比, 这样才可以保证师生的有效互动,使制度行之有效。但 是目前我国高校在校本科生数量与导师数量远远不成正 比,导致本科生导师制难以有效落实。很多高校面临着 专任教师不足的现状,需要聘任兼职教师或外聘教师担 任本科生导师,在监管机制上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此外, 很多高校只重视硕博研究生的人才培养,在政策和管理 上都有一定程度的倾斜,这种现状也加剧了本科生与本 科生导师之间的数量差异,使得本科生导师制难以大范 围实施。

此外,为了保证本科生导师制的有效性,高校往往对 本科生导师要求较高,拟聘任导师不仅要有过硬的学术 水平,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与爱国情怀,同时能够悉心 关注本科生成长,引领本科生走上积极健康的人生道路。 但目前国内众多高校都面临着教师资源稀缺的问题,将 有限的教师资源投入到本科生培养中难度不小。这种师 生比例不平衡是横亘在高校导师制实施最主要的障碍, 如何构成有效合理的师生配比是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首 要问题和任务。

(二)导师职责不明

一直以来,国内高校的本科生导师制遵循的精神原 则都是我国古代文化体系中的尊师重道。因此,导师在 对学生进行指导时,往往与学生间保持着明确的上下级 关系,难以达到平等自由的状态。与此同时,国内高校在要求本科生导师授课水平和道德水平的同时,对导师的科研工作也有考核任务,这也使得导师的工作时间极度 紧张。

所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导师 无法放低姿态的问题,加之繁重的科研任务也造成导师 无暇细致地指导本科生的学习生活。导师对于教师身份 与导师工作职责的边界模糊,也使得本科生导师制难以 全面推行,即便导师很平易近人,很多学生往往对导师心 存敬畏,不愿意主动提出自己的疑惑和问题。

(三)制度保障不够

能够担任本科生导师的都是具有高超科研水平及道 德水准的教师,但多数高校往往在制度层面上不足以保 障导师的相关利益。导师作为教师担负着正常的教学与 科研工作,这些工作在教师的基本工作量或者考核体系 中可以量化,从而得到明确的体现,满足数量上的要求。 但是,导师制工作则倾向于情感沟通学业指导与生活指 引,难以进行量化,所得报酬无法激励导师将精力完全投 入到此项工作中。在这种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本科生 导师无法得到合理的薪酬或奖励,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 不足也是常态。

评价机制不够完善也是制约本科生导师制发展的一 项主要原因。导师与参与导师制的本科生往往无法进行 双向选择和针对性评价,对于量化指标也缺少明确的规 定,彼此之间所应达到的学习或工作目标也不够明确,最 终会导致本科生导师对于学生不负责或难以负责的情 况,使得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虎头蛇尾。

三、本科生导师制与师道自觉概述

(一)什么是师道自觉

师道之首要当是高校教师的自尊与自觉。师者若自 尊,当回归职业道德,恪守职业精神。师道自觉是要培养 学生敬畏生命,热爱国家,高扬人道主义的情怀,做国家 的栋梁之人才。著名哲人马丁·布伯曾说过“:把学生视为 伙伴而与之相遇,根据对方的一切因素来体会这种关系。” 正是在与学生的这种纯粹的关系中,教师才能真正成为 “人师”;正是在这种纯粹的关系中,教师才可能具有真正 的自由意志,那种不羁绊于权力和功利的自由意志。

真正优秀的教师能够把“教”与“学”置于“让学 生自由发展”的自觉中。这需要教师有一种情怀:在自 己内心给自由留下广阔天地,让学生心灵给自由留下广 阔天地。尽管多数教师很难达到那种境界,但至少应有一 种氛围——即学校所提倡的并为广大教师所仰望的师道。

(二)师道自觉的四个内涵

综观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教师这一职业由来已久, 至今已有幾千年的历史,尊师重道也是中华民族一项重要的传统美德。想要确保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的顺利开展,教师的师道自觉也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师道自觉是 对一脉相承的师道传统的自觉,其内涵可以从教师的自 知、自肯、自任与自行四个方面加以阐释 [3]。所谓自知即 要求高校教师始终铭记自身“传道、授业、解惑”的社会 职责,并保持自身知识技能的与时俱进,时刻牢记为人师 表、以身作则的职业理念。自肯则要求教师能够认同自 身的职业,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与学生积极互动, 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只有带着职业认同感工作, 教师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发挥社会价值,并在职业生涯中 体现出师道自任的特征。具备师道自任意识的教师在工 作中不仅注重外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此同时也能够 因材施教,酌情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确保教学任务 的完成和学生能力的提高。通过自知、自肯和自任阶段 的积累,教师势必在教学实践中慢慢成长到自行阶段,从 而能够在工作中自主践行为人师表的师道意识。

(三)本科生导师制与师道自觉

师道自觉在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同样具有适用 性。在对师道自觉意识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同时,导师能 够在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也会相应提升。在此 前提条件下,导师往往能够更好地把握本科生导师制的 执行标准和指导学生的方法与技巧,并且能够通过不断 反思和反馈逐步完善导师制工作中的评价手段,切实促 进本科生导师制的有效落实。

四、本科生导师制与师道自觉路径研究

(一)提升认识程度

高校首先应将本科生导师制工作提升至重要的战略 高度,上至领导层,下到学院和各相关部门都应予以高度 重视,对本科生导师制及其对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 性及紧迫性进行从理论到内涵的深入学习与全面贯彻。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高校应成立或指定责任部门, 专项推进本科生导师制工作,制定计划并有效实施,同时 健全和完善制度保障,对本科生导师制落实情况进行科 学指导和有效监督。高校宣传部门也应配合本科生导师 制的宣传工作,通过网站、视频及论坛等线上形式和会议 等线下活动的有机配合,引导学校各个层面全面认识本 科生导师制,使教师及学生都能够充分领会导师制的精 神内涵,并积极参与到工作中。

这种思想的渗透可以逐步改变本科生导师制工作参 与者的精神面貌,激发其主观能动性,从而更好地践行以 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真正将学生放 到学校工作的主体地位,并在指导工作中体现思政内容 和教学理念。

(二)建立导师团队

导师团队是本科生导师制实行过程中最重要的主体之一。如何建设一个梯度合理、层次分明及职责明确的 导师团队是值得高校思考的问题。本科生导师的工作内 容涵盖范围相对广泛,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更要时刻 关注学生的生活态度、心理健康等,这就对导师的职业素 养和道德水准提出了较高要求。

首先,高校应根据每一年级本科生的不同专业和学 习特点组建导师团队,并根据导师的研究领域和工作专 长来制定指导计划,保证每位导师都能发挥出优势与长 处,满足学生在不同层面上的学习需求。其次,高校应定 期对导师进行培训,围绕学生的知识需求、生活需求及心 理需求打造“术业有专攻”的导师团队。导师经由培训 不仅能够在学生专业技能操练上指导,更能指引学生形 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 观。最后,高校应对本科生导师团队进行动态管理,确保 其既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能够有新鲜血液的注 入和不同理念的碰撞,实现良性发展和动态循环。

(三)促进制度建设

首先,学校要加强导师评价制度建设,将导师工作业 绩同教师评优奖励及职称晋升挂钩 [2]。教师的评奖评优 等相关激励制度应该与导师制工作的效果相互关联,给 那些业绩突出、表现优异的教师提供职称晋升等机会,这 样不仅可以奖励有突出贡献的教师,更加能够激发团队 内部相同类型教师更好地参与工作的热情。

其次,高校应建立精确且多维度的评价机制。导师 制的评价需要一个历时性的过程,但是评价反馈需要更 有时效性,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针对性提供解决方 案。同时,评价主体的多维度要体现出学校、导师和学生 三维的立体角度。师生互评、校师互评的机制一旦形成, 便可以更加立体客观地展示出导师制工作在本校的落实 情况,实时跟进变化的潮流及师生的发展动态,这样才能 更加有助于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的开展。

五、结语

诚然,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舉世瞩目的成就,但也衍生了诸多的弊端并形成了一定的挑战。

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 社会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成为了我国高等教 育的一个时代命题。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中重要的一个 环节,如何促进高校本科生的学业发展更是提升学生综 合素质的核心。

全面提升本科生导师的师道自觉性,能够激发本科 生导师的工作动力,明确导师的工作目标,提升导师的工 作质量。本科生导师认识程度的提高,也势必为其指导 的本科生学业乃至职业规划产生重要的影响,为本科生 导师制的有效实施提供强大的助力,为高校人才培养方 案的科学执行创造更多的可能,进而有助于我国高校教 育事业的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 学工作的若干意见 [EB/OL].2015-01-01. 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 moe_734/200507/8296.html.

[2] 陈志忠 . 本科生导师制研究——以江西师范大学为例 [D].南昌 : 江西师范大学 ,2010.

[3] 翟国栋 , 武晓华 , 曹洪治 , 李亚男 .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问 题与对策 [J]. 中国大学教学 ,2017(1).

[4] 马彬 , 王军 . 试论民办高校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管理模式的 路径 [J]. 东方企业文化 ,2019(8).

[5] 宋怀涛 , 马瑞 , 李森 , 张单 , 魏晓鸽 . 本科生导师制专业价 值培养探析 [J]. 教育教学论坛 ,2019(4).

作者简介:王军(1959—),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长春财经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 教育、英美文学。 马彬(1983—),男,汉族,吉林农安人,长春财 经学院会计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政治 思想教育。

(责任编辑:王宝林)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规划一般课题“吉林省民办高校本科生导师制与人才培养研究”(编号:GH19522)阶段性研 究成果

猜你喜欢

本科生导师制现状分析人才培养
基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综合设计改革与实践
学分制背景下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实施策略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分析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