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疫对高校人才培养的三重启示

2020-06-08马连湘

成才之路 2020年13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新冠

马连湘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倒逼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各行各业创新思路方法,保证持续正常运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镇,面对疫情冲击,要积极转变观念,化危为机,用好三重启示,结合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启示一:家国使命引领立德树人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高校人才培养应从扣好学生“第一粒扣子”出发,回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一种家国情怀,身修则家齐,家齐则国治,国治则天下平。

疫情期间,广大医护工作者、公安民警、疾控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以及志愿者奋战在一线,他们当中有许多“90后”“00后”新青年,在国家危难面前挺身而出,成为“最美逆行者”。他们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家国情怀,这是伟大民族精神的直接体现,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最鲜活素材。

高校要研究、思考、吸收、借鉴抗击疫情中涌现出的思政课素材,把“最美逆行者”的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拓展到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将其融进人才培养方案,挺在立德树人“最先一公里”。要将爱国主义、家国情怀浸入学生灵魂,把国家使命担当意识刻在学生心中,将“修齐治平”为主要内容的家国情怀教育作为人才培养“必选包”,引导学生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时代新人,努力在德智体美劳五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最前端的“德”字上走深走实。

启示二:教学改革贯穿人才培养

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高校教学秩序的冲击,这对我国普通高校几百万教师和管理者、几千万学生来说,是一个没有充分时间准备而又必须直接面对的挑战。

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为疫情期间教学工作提供了思路。依托网络开展无固定场所、时间、教师与学生人数的数字化“教”与“学”,是对高校教师应有的教育责任与担当的全面检阅,是对高校教师推进网络时代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改革能力素养的全面考验。这直接关系到高校在疫情背景下回答“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为高校推进教学改革创新提供了有利时机,深刻启示高校教学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并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一要因事而化变革教学技术手段。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的要求,让线上教学提前大规模推广开来,这股急流对高校加快教学技术手段升级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提前谋划、主动顺应。二要因时而进变革教学方法。网上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截然不同,要求教师打破教学惯性和教育记忆的定式思维,克服台前走到幕后之后的水土不服,既要带给学生全新体验,又要尽可能保证教学质量。三要因势而新变革教学理念。传统课堂教学理念适应于传统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方法,倘若继续用传统线下教学理念指导当前线上教学实践,就可能陷入一种“小马拉大车”的困境,高校要借助机会从内部打破传统教学理念,走出思想舒适区,主动寻求自我变革,才能真正实现教育教学的涅槃重生。

启示三:科技创新聚焦国家战略

新冠肺炎疫情到目前取得階段性胜利并积极向好发展,这是国家科学预防、科学救治的成果,更是对国家重大传染疾病防控和生物技术科研攻关能力的直接考验。高校作为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疫情防控中要进一步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为国家战略服务,努力催生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拿得出来、用得上去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这也是高校回答“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传统中医经典为世界疫情防控开出了“中国处方”,再次凸显了中国特色。高校要深深扎根中国大地培养创新型人才,由此才能培养一流人才,成就一流大学。要掌握核心技术,着力打造国之重器。正是有钟南山、李兰娟、张伯礼等顶尖医学专家及时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才让疫情防控始终掌握主动。高校要通过体制机制引导鼓励一线科研人员,以这些抗疫英雄为榜样,沉下心来、扑下身子,聚焦国家重大核心技术潜心攻关,坐“冷板凳”,做“扫地僧”,在国家需要时“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考,也是对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大考。高校要加强人才培养体系的治理完善,提升人才培养的能力水平,逐步构建起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更好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系青岛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新冠
新冠疫苗怎么打?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宁愿死于新冠,也要自由?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略谈“家国情怀”
“五老”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