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经典诗歌诵读中的“诗情画意”

2020-06-08钱书新

青年文学家 2020年14期
关键词:诗情画意

基金项目:该作品是嘉应学院“创新强校工程”基金项目,项目编号:CQX051,课题名称:诵读经典创设特色高校研究。

摘  要:经典诗歌语言凝练含蓄韵致,在诵读教学中必须深刻探寻其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挖掘其独特的诗情画意,只有这样,方能更好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诵读出经典诗歌之外的不尽之意,充分感受经典诗歌的含蓄美、意象美、意境美、张力美。而经典诗歌诗情画意的塑造有多种方法和角度,如不说、少说、换说等。

关键词:诗歌诵读;诗情画意;方法角度

作者简介:钱书新(1969.1-),女,汉族,河南人,文学硕士,中国语言文学副教授,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等,在《中华文化论坛》《世界汉语教学》《兰台世界》《当代修辞学》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文章。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2-2139(2020)-14-0-02

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引用梅尧臣的一段话论诗:诗家,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诗外。经典诗歌的语言达到了巅峰状态非常富有表现力, 语言比散文更凝练有,有丰厚的内蕴和广阔的外延,它会突破语言的字面意义让语义向着多向度呈现,产生妙趣横生的“诗情画意”。从欣赏的角度来说,在诵读经典诗歌时,我们也需要对塑造诗歌诗情画意的手法和角度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好地感受和表现诗歌的含蓄美、意象美、意境美、张力美。

一、此时无声胜有声,不说比说好

盛唐·王昌龄《从军行》(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在紧张的战斗间隙,晚上战士们在休息,听到少数民族的人们用琵琶弹奏一支又一支欢乐的新曲,人们在欢歌酣舞,但深重的别情愁绪怎样都无法排遣。当烦恼和忧愁积累到了快要爆发的时候,若让它嘭地一下爆了,语言就全无节奏全无美感;若不让它爆发让它一下子掉下来,情绪一落千丈,感觉也会很糟糕。诗家夫子王江宁却采用了一个以不结作结、以不了了之的一个结尾“高高秋月照长城”。撩乱边愁听不尽的时候诗情在此处强行终止,打了一个休止符,一笔宕开去写风光,去写高高的秋月。明月照在边关照在长城,空间辽阔,蕴涵丰富,意境含蓄无限,蕴含了丰富的诗情画意,我们对此可以进行多重解读。

①不说情感说风景,用风景来终结情感。

②不了了之,不说为说。

③表现出一种思乡的情感。因为他写到了长城、秋月,让人联想到李白的《静夜思》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④思乡的情感之外又有一种怅惘和无奈,战争的结束绵绵无期就像蜿蜒无尽的长城。

⑤一种豪迈的慷慨激昂的放下了所有愁绪的保家卫国之情感。大唐王朝的好男儿保家卫国戍守边防无怨无悔。

一首二十八字的轻灵小诗,塑造了边塞战争宏大的意境,巧妙选取边愁、战士心理角度但又不纠结于此,结尾突现意象明月而不说边愁,于是我们至少可以有以上五种理解。小诗呈现了声声感人的琵琶声音之美、愁绪万千的情感之美、宏大壮阔的战争意境之美,引人深思的高高明月意象之美,融含蓄美、意象美、意境美、张力美于一身,诗情画意丰富而别致。

二、七弦虽妙不须弹,少说比多说好

初唐·王绩《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

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忽逢门前客,道发故乡来。

敛眉俱握手,破涕共衔杯。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

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

柳行疏密布,茅斋宽窄裁。经移何处竹,别种几株梅。

渠当无绝水,石计总生苔。院果谁先熟,林花那后开。

羁心只欲问,为报不须猜。行当驱下泽,去剪故园莱。

王绩《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用十三问塑造诗情画意。诗情浓郁,流连缠绵,热爱生活;画意独特,角度新颖,清新质朴。

思乡情切,情深深,意切切,留恋难忘。诗人忽在家门前遇到了故乡人,久别重逢热泪盈眶,紧握着对方的手情切切一连提了十三问,先仔仔细细地询问亲朋好友和他们的孩子,接下来询问自己的宗族,又问旧居、新树、柳行、建房、种竹、植梅、渠水、石苔、园果、林花等等。这一连串的问,诗人思乡的迫切心情和流连难忘跃然纸上。王绩受老庄思想影响较深,他的不少诗作尽管流露出对封建礼教羁束的不满,但也往往表现出遗世独立、消极隐遁的思想。[1]但这首诗使人感到王绩一生虽有逃避醉乡的一面,但又并非真如自己所说的“长昏饮”,而是也有清醒和热爱生活的一面的。

意境独特,京华云烟与质朴田园都清晰可见。一开头把读者带到诗人寓居的他乡京城,这儿房屋鳞次栉比,车水马龙,以致诗人在外旅居多年,到老了仍没有想回故乡,然而“乐不思蜀”只是表面的意思。接下来就把读者带到了他日思夜想的故乡田园,一幅幅自然风景和社会生活图画展现在读者眼前。“故乡”的远近亲朋、老老少少、旧屋新宅、沟渠田园、一花一草一木,历历可见。

清新质朴, 提问用于诗文中的很多,如《天问》一口气提了一百几十个问题,《诗经》的《行露》十五句中连用九个问句,王绩这首诗大约受了乐府诗《门有万里客》(曹植)、《门有车马客行》(陆机)的启迪。曹、陆诗“皆言问讯其客,或得故旧乡里,或驾自京师,备述市朝迁谢,亲友凋丧之意也”。[2]但王诗和它们在主题、形式上又大不相同,根据内容需要,恰当地使用问答的形式,诗风清新质朴而不板滞。清·永瑢、纪昀:王绩诗气格遒健,皆能涤初唐俳偶板滞之习,置之开元、天宝间,弗能别也。”[3]闻一多先生在论及唐初半个世纪诗歌的情况时说,“这五十年,说是唐的头,倒不如说是六朝的尾。” [4]正当大多数诗人都致力于绮靡的诗作之时,王绩诗的清新质朴就更显得难能可贵。

盛唐·王维《杂诗三首》·其二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绩《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这一思乡诗的成就是前无古人但却是后有来者的。聪明机敏的王维诗中只此一问“寒梅著花未?”,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一种被诗化了典型化了的意象。王维思乡之情太多太深不知从何说起,竟包裹在一个不经意的问句之中,仅此一问使人过目难忘韵味无穷。那株梅花是开启记忆闸门的锁鑰,一问就打开了记忆之门,家乡的一切就如潮水般涌来,所有的致死难忘、贫寒困苦、喜悦忧伤、点点滴滴就由这株梅花引发。王维的这一问非常出色,多少诗情画意尽在一问中,二王相较,更觉后者思乡情更切意境更深远。一个初读唐诗的人,对唐诗略有了解的人,当然会先知道王维;读到思乡一类的诗,搜索思乡一类的诗,当然也会先找到王维这首诗,而王绩却被遮盖淹没了。我们相信如果没有王维,王绩也很出色,但王维的一问就包涵了更加丰富的诗情画意,十三问不如这一问,有时少说比多说好。

三、我言秋日胜春朝,换一种方式说效果更好

唐·朱庆馀《近试上张籍水部》又名《闺意献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首诗叫《闺意上张水部》,闺门女子的心思上达给张籍水部。又名《近试上张籍水部》,临近科举考试前呈给张籍水部。在唐代科举考试前很多人会去走门路,把自己的作品拿给一些重要人物,请他们帮着自己弘扬声誉,增大考中的可能性。朱庆馀在参加科举考试前就把自己的作品送了一些到张籍那里,快考试了张籍却一点消息也没有,张坐卧不安想探寻一下情况,直接问您喜不喜欢我的诗、有没有帮我弘扬声誉是很忌讳的,要换个方式问。朱庆馀巧妙地把自己比作忐忑不安的新娘,把张籍比作新婚的丈夫,新娘精心打扮小心翼翼羞羞答答问丈夫,我的眉毛画得深浅入时否,婆婆她老人家喜欢否,其实在问您看我的作品入不入今年主考官的法眼,他老人家喜欢我的文风吗,我考得上考不上。这首探消息的诗诗情画意明艳动人趣味横生。大才子大诗人张籍回复的诗也用了同样的方法叫换一种方式来说。

唐·张籍《酬朱庆馀》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朱庆馀从浙东来,绍兴有镜湖即后来的鉴湖。张籍非常巧妙地丝丝扣合朱诗把朱比作一位漂亮的越中姑娘,妆饰完了以后从镜前转过身来,你明明知道自己是一个绝色美人还偏偏来问我,巧妙地赞美对方才华超绝。并回答说当代并不喜欢齐地出产的那种昂贵华丽的丝织品,而是喜欢清丽的菱歌。张籍很欣赏朱庆馀的清新诗风并积极推荐这种诗风,所以当年朱庆馀就考中了进士。

两首诗,朱张一问一答,均换了一种方式说,避免了忌讳尴尬,巧妙委婉含蓄韵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有的时候不想明说不便明说或没有办法直说的时候,换一个方式说更有利于塑造诗情画意。

参考文献:

[1]彭定求等.《全唐诗》卷三十八[M].中华书局出版社1960.

[2]郭茂倩.《乐府解题》卷四十[M].万卷出版公司2009.

[3]王怀松.文言文诵读法古今谈[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8(4).

[4]曾祥芹.阅读学新论[M].语文出版社,1999 .

猜你喜欢

诗情画意
德彪西,以音乐谱写“诗情画意”
德彪西,以音乐谱写“诗情画意”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与绘画艺术的审美共性初探
华盛顿?欧文短篇小说中的艺术赏析
论中国纱罗织物的诗情画意
《诗情画意》教学实录
让语文课变得充满“诗情画意”
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
多彩语言,构建诗情画意的语文课堂
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