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师教育类专业课程设置中的问题与对策
2020-06-08李英易彬
李英 易彬
摘 要: 随着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在全国全面拉开,高职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改变,但是仍然存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科专业与教育专业课程比例不当、教育类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等问题,因此,应适当增加通识类课程,调整学科专业与教育专业课程比例,增加教育类实践课程的课时,调整课程时间安排。
关键词: 高职 教师教育 问题 对策
为了提高教师入门门槛,我国从2011年起试行中小学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到2016年,四川省也加入了中小学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根据国家要求,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其中幼儿园教师笔试2门,小学笔试2门,初高中教师笔试3门,所有参考人员参加笔试《综合素质》,幼儿教师考《保育知识与能力》、小学教师考《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教师除了要考《教育知识与能力》外,还要加考一门《学科知识与能力》,为了适应国家考试,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顺利通过考试,各高职院校不断调整课程设置,即便如此,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下面以四川省S职业院校为例,对高职教师教育类专业课程设置进行分析。
一、国考对高职教师教育类专业课程设置的挑战
自实行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以来,无论是教师教育类专业还是其他专业,都必须参加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才能获取教师资格证。高职教师教育类专业是为中小学、幼儿园培养师资力量,所以学生必须参加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获取资格证书,否则学生即便拥有了毕业证,仍然没有资格从事教师工作。教师资格考试要求学生拥有科学的职业理念、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文化素养、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教育教学所需要的各项能力(主要表现为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而让学生拥有这些能力,靠传统的课程设置是难以做到的。只有对现有课程进行改革才能适应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带来的新变化。
二、高职教师教育类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师教育类专业课程设置一般分为三类: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素质拓展课。专业课一般包括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以四川省S职业技术院校为例,该校教师教育类专业包括:小学教育、学前教育、语文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该校将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通过分析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从教师资格考试角度出发,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难以满足学生应考需求。
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现在公共基础课程设置上,S职业技术学院的所有教师教育类专业公共基础课程均包括道德与法律、毛中概论、形势与政策、创新创业指导、体育、艺术选修、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英语、入学教育与军训、健康教育,其中道德与法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英语分为两学期开设,形势与政策、创新创业指导、体育分为四学期开设,只有英语教育和美术教育增开了大学语文课程,其余教师教育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中小学教师资格国家考试实施前无任何变化。这些课程设置与非教师教育类专业的公共课程设置完全一样,未考虑教师教育类专业的特殊性,尤其是考试科目一《综合素质》中文化素养这一模块占18分,写作占50分,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未与学生考试实际相联系,针对学生应考需求开设一些涉及历史、文学、科技等在内有利于提升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的课程。
(二)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比例不当,教育类课程设置凌乱,缺乏整合。
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图(S职业技术学院)
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部分教师教育类专业的学科课程与教育类课程比例不适当,比如美术教育、音乐教育专业,学科课程多,教育类课程不足,其中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类课程仅有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和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美术教育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关于教育法律法规及班级管理未有涉及。小教专业和学前专业缺乏教育法律法规类课程。仅有小学教育专业开设了教师礼仪和教师口语课,教师礼仪课和口语课对学生的面试有很大影响。其他有的专业虽然设置了较多的教育类课程,但课程设置较为凌乱,缺乏整合,实施时易出现重复的现象,比如:数学教育专业开设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与教师职业道德的同时,又开设了教育公共基础,是对教育学、心理学、法律法规的重复。在开设数学教学理论与实务的同时,又开设了教学技能和课标解读。开设教育技术的同时又开设了课件制作。
(三)教育类课程中的理论课程多,实践类课程相对不足。
教师教育类专业培养的学生既应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又应具有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在S职业技术学院的各教师教育类专业课程设置中,用于学生见习(中小学观摩学习)、实训(教学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的时间较其他非教师教育类专业的学生少。个别专业甚至无见习周和实训周,仅有顶岗实习。具体见下表。
教育类实践课程安排表
见习时间和实训时间不足都将会影响学生的顶岗实习,有的学生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参与实习,有很强的挫败感。更重要的是,如果学生在校期间未经过或很少经历严格的技能训练,在教师资格面试中未免表现出不自信,因此影响成绩。
(四)课程开设时间不合理,未考虑学生的考试需求。
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大多数只考虑怎么应对教师资格考试,考试考什么就开设什么课程,未考虑学生的参考时间和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学生在第三學期就会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部分教师教育类专业课程是从第二期才开设的,比如语文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和小学教育专业都在第二期开设心理学,第三期开设教育学。数学教育专业、语文教育专业在开设教育学的同时开设了教育法律法规和班级管理,有的专业甚至把三笔字、简笔画这类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开设在了第四甚至第五学期。对于学生的参考有不利的影响。
三、应对教师教育类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通识类课程可适当增多,可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文化素养模块涵盖了文学、艺术、医学、地理、历史、科技等。为了帮助学生积累各方面的知识,可改变传统的通识类课程中只有思想政治类、就业创业类、体育、英语、计算机的情况,增添有助于学生参加考试的科目,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修,比如:大学语文、世界科技史、中国发展史等。
(二)调整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类课程的比例,将教育类课程进行整合,避免重复。
针对有的教师教育类专业的教育类课程不足的情况,适当调整与理论课程的比例,增设教育法律法规、班级管理、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
对于教育类课程门类多,但是课程散乱且重复率高的教师教育类的课程设置而言,可将教学论、教学法和教学技能、课标解读进行整合,在讲述理论的同时介绍各种教学技能并进行实际操作训练,也可将现代教育技术与课件制作进行整合,课件制作范围相对狭小,教育技术所指称的范围更广,可直接将课件制作融入其中。也可将教师礼仪与教师口语整合成一门课,专门训练学生的站姿、行走姿势、手势动作、语言规范等。
(三)增加教育类实践课程的学时,提高学生的教学设计与授课能力。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仅靠理论的掌握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走进真实的中小学教育,感受中小学教育的真实情景,学习如何做一名老师,如何备好课、上好课,无论对于以后工作还是参加面试都是十分重要的。有的专业3年中仅有1周或2周的教学实际操作训练,这是不够的,由于班上人数较多,只经过1周的训练,有的同学可能只有1次上课的机会,指导老师在指出问题后还未来得及修正,不利于学生教学水平的提高。建议至少应安排4周的实训,以便于每位学生有多次上台讲课的机会,通过反复训练,学生对教学环节、教学中使用的语言、选择的教学方法、教学时间的安排及如何激发学习动机等方面都会有更深刻的体会,参加面试时就会做到胸有成竹,不慌乱。
(四)根据考试需求,调整教育类课程开设的时间。
根据教师资格考试规定,高职教师教育类专业的学生大二便可以参加考试,结合考试的内容,建议调整教育类课程的开设时间,在大学第一学年第一期开设心理学,第二期开设教育学,第三期开设教材教法、法律法规、班级管理、教学技能等课程。
总之,面对教师资格国考的严峻形势,各高职院校应认真研究课程设置,完善课程,使学生能学以致用,为成为合格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王建,全晓燕.高职院校初等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8(4).
[2]侍崇艳.教师资格“国考”背景下优化体教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7(4).
[3]陶翠萍,李薇.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高职学前专业课程设置探究——以某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9(41).
[4]李浩泉,吴永忠.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制度与学前教育专业发展[J].天中学刊,2016(10).
[5]黄芳,范兰德.教师教育类课程与教师教育类必修课程的对接融合研究[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學报,2019(9).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专项课题“教师资格国考内容与高职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融合研究”(编号:GZY19B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