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批判性思维与反讽的审美逻辑

2020-06-08饶满林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0年5期
关键词:批判性本质鲁迅

饶满林

新课标指出:“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批判性思维首次进入新课标,这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几千年来,奴性思维和奴性人格已经深入部分国人的骨髓,批判性思维就是要打破这种沉痼了几千年的思维定势,帮助人们学会独立思考、理性判断,提升思维品质,创新思维发展。

对于中学生来说,最难的是把表象和本质区分开来。表象是外在的,容易被人看见,而本质是内在的,不容易看见。批判性思维就是让人透过表象,理性分辨事实真相,看清事物的本质。鲁迅先生善于运用批判性思维来揭示事物的真相,同时教人认清一些人的真面目,看清一些事物的真相。“三一八”惨案后,反动政府污蔑爱国青年是遭人利用,是无谓的牺牲,鲁迅在《无花的蔷薇》中予以了揭露:“墨写的谎说,绝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地愈久,就要付出更大的利息。”对于历史的真相,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借狂人之口一针见血地指出: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对于中国古代文明,鲁迅在《灯下漫笔》中指出: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对于历史上的“和亲”,他也一眼看破:古人曾以女人作苟安的城堡,美其名以自欺曰“和亲”,今人还用子女玉帛为作奴的贽敬,又美其名曰“同化”。

在鲁迅杂文中,类似这种一针见血的评论和观点不计其数。可以说,鲁迅是批判性思维大师,他冷峻、理性、犀利、透彻,三言两语就能击中要害,且有充分的理论和事实支撑。在鲁迅看来,“和亲”是表象,“苟安”才是本质;“文明”是表象,“人肉的筵宴”才是本质;“仁义道德”是表象,“吃人”才是本质;反动政府“关心爱护”青年学生是表象,“污蔑”和“栽赃”才是本质。

鲁迅的批判性思维最突出体现在他的反讽之中,他以一个知识分子清醒的反省意识,以他睿智的眼光和深刻的洞察力,运用反讽这一生动的武器,将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与文化、历史、政治、经济勾连起来,统筹考察,敏锐地发现中国社会的病症,并进行学理上的剖析和判断,对各色妖魔鬼怪的荒谬可笑、卑鄙无耻予以抽打、拷问,拷打出他们的原形,还原他们的本真面目。鲁迅将反讽艺术提高到了前无古人的境地,在他的杂文中,反讽具有独特的逻辑审美,产生了犀利而迅疾的战斗力。

(一)反讽是冷飕飕的,硌人的,它通过不寒而栗的方式获得批判的力量

学者南帆说:“反讽是隐身于文学丛林之中的一只风格诡异的猫头鹰:神情倨傲,行踪不定,时常令人不寒而栗。”这句话形象地点出了反讽的本质、外在表现和强大的战斗力量。鲁迅向来具有“我一眼把你看穿”的犀利眼光,他的文笔简洁有力,只消三言两语就能击中要害,让敌人胆颤心惊。

我们来看原文:“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在这里,“奖赏”就是反讽,揭示出“送来主义”的本质是对中国文化的轻蔑和伤害。“不想举出实例”,一则实例太多,众所周知,无需举例;二则当时白色恐怖弥漫,不举实例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三则更有艺术表现力,不想举例,其实在提醒读者,让读者自己去联想,因为实例比比皆是,读者的联想一定是丰富的、多面的,不会囿于文化层面,读者一定能联想到当时的社会政治等领域广泛存在着的“送来主义”,这样就达到了更强烈的讽刺效果。

类似的还有“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其表达效果是一样的,作者不想对“送去主义”再说什么,一则前文已经说过了;二则社会政治等领域的类似实例太多,无需再说;三则说多了就不合时宜,即不“摩登”了。

这种表达不是欲擒故纵,也不是欲言又止,而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是一种表达的机敏和高智。它是作者有意而为之,也是当时环境使然。它用一种隐性的方式达到了显性的讽刺和揭露效果,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文章之外,另有深意”。

除了这种见于言外的方式,鲁迅还擅长使用递暗箭的方式顺手打击敌人,让敌人不寒而栗。比如:“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这句话别人看了也许没什么,但有一个人看了肯定要暴跳如雷。这个人就是邵洵美,他是当时小有名气的作家、诗人,在国家动荡的时代里,仍一味弄月吟风,追求“唯美”,他的妻子盛佩玉是盛宣怀的孙女,而盛宣怀是清末高官,官办商人、买办,洋务派代表人物,鲁迅对邵洵美的为人和艺术观颇不苟同,曾数度讥讽:“邵公子有富岳家,有阔太太,用陪嫁钱,做文学资本。”此评影响颇大,使得很多人都认为邵是一个靠老婆陪嫁而舞文弄墨的纨绔子弟。在写“拿来主义”时,鲁迅又顺手给了邵洵美一只冷箭。“做了女婿换”不仅点出了婚姻的交换本质,还讽刺了邵洵美的为人,同时为下文分析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提供了生动依据。

(二)反讽是后撤的姿态,不是前倾式的姿态,它通过迂回的方式获得理性前行的力量

反讽的基本逻辑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明里说的与暗里想要说的并不一致,甚至相反。它不是直线思维,不是硬碰硬的头破血流,而是巧妙的隐含,属于迂回战术,以退为进。它对执行者提出了很高要求。南帆說:“知识分子常常伫立在某一精神高地思索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高于这个世界,俯视这个世界,这是反讽的心理条件。精致的反讽辗转于上流社会和精英阶层,时常成为博雅、高智力和机敏的表征。知识分子的嘴角浮出轻蔑的笑容时,反讽修辞自然而然地进入他们的口吻之间。”也就是说,反讽不是明枪,而是暗箭,是一种智巧的体现,所以更具有破坏力和战斗力。

从《拿来主义》看,鲁迅的文笔是犀利的,尖锐的,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但鲁迅的战斗性不是通过血淋林的方式來死缠烂打,也不是泼妇骂街式的大声谩骂,更不是热血青年的鲁莽冲杀。他以深厚的学养、锐利的思想,冷静的俯视心态,在深入思考之后,不慌不忙轻轻一击,就能产生万钧之力,把敌人杀得人仰马翻。

比如,“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针对国民政府崇洋媚外,出卖民族文化遗产的投降主义行为,鲁迅予以了尖锐的讽刺,一语道破文化投降的真相。“活人”与“古董”放在一起,构成了荒谬的图景,说明卖国投降行为日趋严重,不断加剧,“进步”意味着卖国投降行为日盛一日,到了不可思议的疯狂境地。

在当时的情况下,鲁迅不可能直接阻止或干预国民政府的“送去主义”,普通民众对政府的投降卖国行为所知不详。看上去是平等的学术、文化交流,骨子里却是卑躬屈膝、献谄送媚。对于这种行为,鲁迅没有采用“骂大街”的方式,而是冷眼观察,理性出手,以反讽为武器,智慧迂回,给予敌人迎头痛击。

在接下来的论证中,鲁迅采用了类比的方式来论证“送去主义”的危害。类比是一种生动而含蓄的方式,而不是前倾的姿态。这是境界,也是智慧,更是能力。尼采自诩太阳,说自己光热无穷,这就把中国某些人的自高自大揭示了出来;尼采疯了,自杀了,这是尼采的结局,也是中国“送去主义”的必然结局。这样的类比让人在一种生动的、幽默的氛围中明白了危害,明白了严重性,明白了真相。作者对尼采的讽刺,生动地点出了送去主义的本质和危害。

比喻是换一种方式澄清事实,它也是不直接说,而是以退为进。“大宅子”是文化遗产,对待文化遗产有三种错误的态度。对待孱头、混蛋、废物,鲁迅并没有激烈地批斗,而是运用比喻的方式形象地描写他们的具体表现,通过讽刺性描写来达到批判否定的目的。

“徘徊不敢走进门”,形象地写出了孱头的胆怯、害怕和逃避。“放一把火烧光”,形象地写出了混蛋的简单、粗暴、无脑和虚无。“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则生动勾勒了废物们腐化、堕落的丑态。这些描写,场景非常典型,动作性非常强,感染力和说服力远远超过直接的批斗,呈现出“高级智斗”的艺术效果。街头式吵闹,层次低,效果差,弄不好还可能会伤及自身,而高级智斗则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心理优势,有一份真理在手的自信,有一种不屑于吵吵骂骂的冷静。所以,从表达效果上说,后退的姿态可以达到前进一大步的目的,迂回可以形成更为理性的战斗力量。

在接下来的段落中,作者继续运用比喻兼反讽手法,阐述“拿来主义”的正确态度和方式。“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这一句既强调了要吸取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又讽刺了当时“平民化运动”的简单形式化以及对待精华遗产的错误态度。

“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这句话除了阐明对待文化遗产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的东西的正确做法,也讽刺了盲目排外和故弄玄虚两种错误可笑的态度。

“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这一句中,作者明确否定了烟枪烟灯那样的腐朽文化,同时又呼应第一段中的“送去主义”,再次讽刺“送去主义”的丑态。

“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作者在这里既批判了反动腐朽的文化,还讽刺了当时的腐朽制度。

综上所述,一连串的类比、喻证,形象而生动,于辨析中立论,议论中见形象,使理性认识更加清晰而味道十足。作者在类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过程中,同时运用反讽,使得逻辑说理更具有生动性和说服力,从而产生一种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三)反讽是轻蔑的嘲笑,它通过全面怀疑的方式获得揭露真相的力量

反讽与嘲笑往往不可分割,讽刺的同时予以嘲笑,嘲笑的同时予以讽刺,或者嘲笑里含着讽刺,讽刺里含着嘲笑,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反讽运用过程中,作者往往用一种调侃与虚张声势的语气表达他对事物的否定,揭示事物偏离正常轨道的荒谬性或可笑性,让读者对事物对象产生怀疑,动摇其形象和可靠性的基础,提醒读者对该事物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辨别,从而达到批判性认知事物的目的,反讽的目的其实是求真。

在“大宅子”一段中,作者否定了三种人:孱头、混蛋、废物。他否定的方式就是轻蔑的嘲笑。孱头“徘徊不敢走进门”是描写,写出了“孱头”的懦弱可笑;混蛋“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也是描写,写出了“混蛋”无知者无畏的全盘否定思想;废物“欣欣然的蹩进卧室”也是描写,写出了“废物”的猥琐可笑。这样一种调侃和带有夸张的描述,让人看清了这三种人的丑恶面目,从而达到否定、批判的目的。

总之,鲁迅用反讽的方式,表达他对事物的判断和分析。轻蔑的嘲笑不同于公开的叫骂,它首先具有心理优势,它掌握了道义上的制高点和主动权,他是道义的化身,他坚信事物会朝着自己认定的方向发展。他之所以有道义优势,是因为他敏锐地观察到了事物的根本,抓住了事物的根本。他的判断是基于他的理性思考,他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才有了坚定的认定,才会有反讽。也就是说,反讽的实现是基于作者的理性、独立思考。他只有独立思考,才能排除外在因素的干扰。

从全文看,鲁迅的反讽自带轻蔑的嘲笑,在反讽的思维逻辑中,凸显出他的坚定,“我们要拿来,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这些文句都能看出作者鲜明的态度和观点。在轻蔑的嘲笑之后,树立起鲜明的正确的观点,这是一个有担当、负责任的知识分子的态度,“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既是拿来主义的原则,也是批判性思维的原则。

参考文献:

[1]南帆.后现代主义、消极自由和负责的反讽[J].文艺理论研究,2009.2.

猜你喜欢

批判性本质鲁迅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孔乙己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阿迅一族
放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