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学经典学习兴趣、渠道与效果研究
——基于S高校的实地调研分析

2020-06-08周玉萍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国学课程教育

周玉萍,张 琦

(太原科技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1]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重要历史任务,必须将其贯穿于整个教育体系,特别是高校教育体系中。在高校开展经典阅读推广,是落实党和国家全民阅读战略要求的有效途径,也是大学生提升人文素养,培育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需要[2]。为了深入了解高校国学经典类课程的设立状况及学生学习状况,笔者在S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分别从大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度、学习渠道、受益度、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研究。

一、研究设计

2019年7—8月,为了解大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情况,课题组以S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45份,回收有效问卷500份,有效率91.7%。S高校为一所具有60余年历史的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高校,建校时间较长,学生规模较大。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在大一到大四、研一到研三的学生中根据各学院的人数按比例发放调查问卷。2019年9月,结合问卷中反映的问题,又选取部分老师及学生进行深入访谈。

样本情况:男生为184名,占36.80%,女生为316名,占63.20%,女生明显多于男生;本科生为308名,占61.60%,研究生为192名,占38.40%,本科生明显多于研究生;各年级学生占比基本均衡。

本次调研采取了问卷调查与当面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以确保真实准确地反映被调研对象的态度和意见。问卷题目围绕调查目标设定,经过第一轮预调研之后,删除不适合题目,最终从学习兴趣、学习渠道与学习效果三个维度展开,每个维度设置3—5个问题,共计12个问题,综合测量学生的学习情况,各个问题之间所得数据具有一致性,说明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信而有效。

二、高校学生国学经典学习现状

(一)学习兴趣

1.学习兴趣基本情况。当被问到“你对于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如何”这一问题时,39.10%的学生选择兴趣比较浓厚,47.19%的学生选择兴趣一般,另有13.71%的学生表示没有什么兴趣(见图1)。课题组成员针对这三种类型,分别选取了3位学生进行访谈。通过访谈可知,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大多

图1 S高校受访学生国学经典学习兴趣度

数为上过国学经典必修或选修课程的学生。这部分学生表示,通过国学经典课程的指导,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国学内涵,扩充了知识,提高了素质。例如,A学生认为:“ 国学经典使我的人生观有了很大改变。”B学生认为:“《道德经》改变了我急躁的性格。”C学生认为:“《论语》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我经常会想一想书中的话。”表示兴趣一般的学生反映学习有困难。例如,D学生认为:“国学经典我也想去学习,但是学习困难很大,没有相关的学习指导,看不懂学不会,因而兴趣一般。”这种现象反证了课程指导的必要性。而认为没有兴趣的学生多数为所学专业与国学经典关联不大,他们认为学习国学经典与自己的专业没有多大关系。例如, E学生认为:“国学经典与我们学习的专业关联不大,没有必要学习,只要学习好专业课程就可以完成学习任务。”要想改变这些学生对于学习国学经典的固有看法仅依靠开设课程是不够的,需要环境熏陶和逐渐引导。

2.学习兴趣激发情况。根据调查可知,S高校

的学生在学习兴趣的激发方面得到的指导并不是很多(见图2)。本次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中,47.00%的学生反映在国学经典学习中没有接受过来自课程、教师方面的任何指导。这严重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53.00%的学生表示受到了一定的指导。那么他们在学习国学经典课程中遇到问题时会采取什么方式呢?在“查阅书籍资料”“通过网络获取信息”“深入研读与同学商讨”“请教老师”“其他方式”几个选项中,选择“查阅书籍资料”和“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学生最多。可见,学生在遇到问题时,绝大部分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而选择“请教老师”的学生占比为43.92%,可见,主动寻求教师指导的学生并不是很多(见图3)。没有教师的指导,仅与同学探讨问题,局限性比较大。因而当学生在学习国学经典课程中遇到问题时,被老师指导的机会不足,也会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进一步激发。如何创造机会让师生之间交流,或者搭建师生互动的平台至关重要,毕竟师傅“领进门”之后,才能奠定其深入学习的基础。

图2 S高校受访学生获得国学经典阅读指导情况

图3 S高校受访学生国学经典学习中问题解决方式

3.学习兴趣满足情况。对于那些对国学经典表现出学习兴趣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兴趣能否通过学校的国学经典教育得到满足呢?研究者进一步调查了学生对于开设经典阅读课程的期望度,有68.80%的学生表示希望开设课程(见图4)。但是通过查阅S高校的选修课程库看到,该校开设了《国学经典与人生智慧》《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导读》《儒家经典著作》《四书五经》等5门课程,学生的选课量并不大,个别课程如《国学经典与人生智慧》每次选修人数在300人以上,多数课程选修人数并不多,尤其是《四书五经》《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导读》,经常发生选课学生人数不足而无法开课的情况。这种对课程抱有希望但开设了课程又没有人选的矛盾现象怎么解释呢?经过访谈可知,教师的配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选课的积极性。有兴趣但未选课的学生Y说:“学生选课主要看老师,老师比较风趣幽默,讲课好,大家就选得多。再说现在网上的课程多,也可以选网课,每年总有一些网络课程一下子就选满了,知名度不高的课程大家肯定都不是太想选。”国学选修课的任课老师X说:“学生喜欢上比较轻松的课程,我的课程阅读古文多,学起来比较累,再加上和学生的专业相关性不大,所以每年选课的就是几十个人,勉强开班,很难达到《电影赏析》等课程的选修量。”这里面透露出来的信息是:学生尽管有兴趣,但并非靠单一设置课程就能解决问题,还需要配备良好的师资条件,才能将具有一定兴趣的学生引导至国学经典阅读中。

(二)学习渠道

1.通过课程引导进而阅读文本。在学习国学经典的过程中,学生阅读了些什么书籍,又是通过什么渠道学习的呢?在“您阅读过哪些国学经典著作”这一问题中,选择《论语》的学生占比高达73.00%,然后依次为《孟子》《大学》《老子》《中庸》《庄子》(见图5)。可见,学生对于儒家经典著作的阅读相对较多,部分学生选择了三本以上的著作。针对这部分学生,研究者深入进行访谈,发现他们均为上过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学生,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专业的研究生均阅读过以上六本经典著作,国学经典对他们的思想影响深远。其中三位同学在访谈中讲到了具体感受。

图4 S高校受访学生对于开设国学经典课程的期望度

图5 S高校受访学生阅读经典文本情况

F同学说:“在本学期的课程里,我们学习了《论语》《道德经》《孟子》《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了解了孔子、老子、孟子、庄子的一些经历和故事,感受到了那些伟大先哲们不凡的经历和独特的思维方式,他们的一些思想和观点让我产生‘顿悟’的感觉,像《道德经》就可以让我平淡地面对成功与失败,感受颇深。”

G同学说:“经典著作不仅仅是一些文字性、文学性的东西,它承载着古人多少代生命的智慧和精神。阅读经典,我们可以继承古人留下来的智慧,将古人的经验变为自己的经验,在生活和工作中少走弯路,成长得更好。”

H同学表示:“《孟子》中的梁惠王是个反面形象,我时刻用他的故事反思自己在做事时是否做到一心一意、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如果嘲笑梁惠王,自己在做事时却又像他那样装腔作势,投机取巧,才是最大的笑话。”

访谈发现,通过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学习,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与深刻的感悟。开设相应课程,进行专题学习,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产生阅读主要经典书目的兴趣,为深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2.网络学习与互动学习。对“您可能通过什么渠道接触传统文化经典著作”这一问题设置了“阅读书籍”“选修课程”“网络学习”“同学互动”“其他”5个选项。调查结果显示:阅读书籍占比60.60%,选修课程占比56.40%,网络学习占比46.80%、同学互动占比19.80%、其他占比9.00%(见图6)。除了阅读书籍、选修课程之外,网络学习与互动学习是学生选择的主要方式,占比较高。那么,网络学习会通过什么方式进行呢?对S高校研究生的访谈发现,“听名师名家讲课”“网站阅读”“网络社区学习”是他们选择的主要方式。目前他们主要通过网络社区进行自发学习。学生自己收集资料,编制微信,通过公众号每日推送 “向总书记学用典”。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深入理解了典故的具体语境和传播过程,激发了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所用典故的意义。在互动学习中“与同学讨论”“参与兴趣社团”“组织相关读书会”是学生选择的主要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之后,自发的非正式讨论是学习的首要方式,从这种方式走向兴趣社团与读书会等更高层次的自学。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所提出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的教育原则,让学生在兴趣引导之下去拓展学习渠道,增强学习效果。

综合分析调研结果可知,书籍和课程在学生国学经典的学习中始终是主要渠道,占据着无法替代的位置;而网络学习和同学之间的互动学习亦为重要渠道,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方式。

图6 S高校受访学生阅读经典的渠道

(三)学习效果

针对国学经典学习效果,本研究设计了“通过学习国学经典课程,您在哪些方面得到提高”的问题,学生选择最多的为道德方面,占比40.34%;其次是个人素质方面,占比36.71%;再次是知识方面;最后为能力方面(见图7)。这说明开设国学经典课程作为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对于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影响比较大,同时学生在个人素质、知识积累、能力方面亦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由于学生勾选两个以上选项者较多,学习国学经典效果的多元性可以得到验证。调研反映出,也有部分学生认为效果不明显,说明国学经典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系统、不深入、片段性地学习难以体会到受益度,效果无法呈现出来。

研究组选择学习效果显著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部分学生进行访谈,发现他们通过必修课的学习,对传统经典的兴趣愈加浓厚,并走向自发组织学习小组的阶段。访谈中,I同学表示:“必修课的课时量较少,希望可以增加课时量,同时希望学校可以多开展国学活动,比如国学知识趣答、国学讲座等,还可以在学校公众平台加强对国学经典的宣传,增设学习小组和学习社团,使学生有机会深入探讨。”可见,国学经典学习效果的提升同时取决于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探索。

图7 S高校受访学生学习国学经典受益情况

三、高校学生国学经典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与建议

(一)国学经典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可知,大多数学生有学习兴趣,但获得指导的只占50%左右。在国学经典学习中,学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学习深度不够,学习的渠道相对较窄小,学习的持续性不足。

1.学生学习兴趣较高,但学习深度不够。多数学生阅读的文本偏少,仅阅读了《论语》,参与深度学习交流的学生很少。S高校除马克思主义学院外的其他学院没有将国学经典设为必修课程,仅设置为选修课程,很多学生怯于学古文,不选择这类课程,学习的兴趣无法建立,进而无法自主探索,国学经典的教育功能很难发挥出来。

2.学生学习的渠道相对窄小,互动学习严重不足。访谈中发现,对国学经典有浓厚兴趣的学生都会选修一些课程,但是选修课的课时量少,课程内容有限,无法满足他们深入学习的要求,而读书会以及社团活动等互动学习的平台又没有普遍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国学经典的学习效果。

3.学生学习的持续性不足。对上过国学经典相关课程的同学进行回访,了解其持续学习情况。例如有无进一步阅读、参加读书会活动或者学习小组等。结果发现,20名本科生中只有3名学生有持续性学习,占比15%;20名研究生中只有6名学生有持续性学习,占比30%。这反映出多数学生没有持续学习,或者说持续性学习动力不足。

(二)问题发生原因分析

1.国学教育未受到充分重视,没有设立相应的课程体系,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激发,同时师资缺乏又制约了国学教育效果的提升。S高校是一所以工科为背景的学校,熟悉国学经典课程的老师寥寥无几。任课教师在评职称的巨大压力之下,很难投入精力帮学生深入阅读思考。这样,学生的阅读和实际问题联系不起来,不利于学生通过学习国学探索人生价值与意义。

2.国学教育的组织管理缺乏系统化。S高校的国学教育呈现出“碎片化”的状态,课程设置碎片化,随意性和偶然性很大;学生组织碎片化,无相对固定的学习组织管理办法,无全校性的学习交流平台与学习交流机制,使得国学经典教育落入“可有可无”的状态中。而这种状态严重影响着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任何一项教育要起到作用均需要系统的安排,需要相应的渠道嵌入学生学习生活之中,才能发挥应有的育人作用。

(三)加强国学经典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随着国学热的盛行,国学经典阅读已蔚然成风,国内学术界对于高校国学经典阅读高度重视。很多一线的教师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例如,通过设置相关课程、课外小组阅读、新媒体推介等方式促进大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学习和理解,将导入课程与自发阅读学习相结合,拉近学生与国学经典的距离等。结合这些建议和意见,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改进国学经典教育提出对策。

1.重视国学经典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3]教育应该始终坚持以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真正地帮助莘莘学子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中课程建设至关重要。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国学经典阅读的最大障碍是字词句的理解,设置相关课程,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国学经典教育非常必要。教育部尽管颁发了《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材和课程》的文件,但各校由于受到课时的限制,将其设置为选修课程的居多。笔者认为,文科生应接受国学经典精读的必修课程教育,理科生应接受国学经典选读的选修课程教育。同时辅导员在教育引导学生的过程中应融入国学经典,帮助学生理解现实问题,“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起的作用的基础上发挥国学经典教育的作用”[4]。课程任课教师与辅导员应相互交流学生情况,有意识地组织学生研读国学经典,鼓励学生将古人的智慧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引导他们举一反三,深入理解生活中的道德问题,锤炼品德修为。

2.强化学生组织管理,促进学生持续学习。教育学家怀特海认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他在《教育的目的》中说:“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哲学般的深邃,又有艺术般的高雅。”[5]在大力推广国学经典阅读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从“要我读”变成“我要读”,要以多种形式推动大学生阅读国学经典,并内化为自身的习惯。高校应担负组织管理的职能,在了解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组成课外学习小组,开展自发性阅读和学习。高校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国学知识、邀请专家进校开展国学讲座等形式,把中华传统文化的建设融入课外社会实践环节中,通过课外活动、小组学习、网络互动,提升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持续性学习,持续性受益。

3.明确教师引导责任,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国学经典阅读,仅仅依靠课内学习远远不够,学校教师应以国学经典阅读为主要内容定期开展专项活动,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国学经典阅读的体会,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难困惑,以利于学生拓展学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代表的座谈会中指出的那样:“教师要时刻铭记教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6]为此,高校要广纳贤士,打造精良的国学经典教育师资队伍,同时提供进修培训机会,促进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效果[7]。

猜你喜欢

国学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垂”改成“掉”,好不好?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