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30年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演变探析
——基于中国知网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析

2020-06-08果,丁宏,2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载体思想政治教育思政

韩 果,丁 宏,2

(1.太原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2.中国科学院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 100190)

思想政治教育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变为物质力量的重要途径,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对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1]。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则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90年代初,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被首次提出[2]。此后,学者们分别从载体的内涵、特征、形态、结构、功能及载体的选择和开发等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进行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也随之发生改变。为了更加准确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的演变特征和发展趋势,本文以1992—2018年中国知网CSSCI来源期刊(以下简称知网C刊)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人大思政》)刊发的239篇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相关的文章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分析,探究近30年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的演变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而分析其成因。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992年,杨广慧在《寻找新载体 探索新路子》中首次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一词。因此,本文以1992年和2018年为文献研究的起止时间,以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以下简称思政载体)为关键词,选取了知网C刊和《人大思政》两个检索源。虽然《人大思政》可以更准确地反映思政载体研究的变化特征和发展趋势但其样本量偏小,近30年《人大思政》仅转载了24篇有关思政载体的文章,在数量上不足以说明思政载体研究的变化规律。因此,为了更准确地反映思政载体研究的变化规律,本文以剔除两个期刊来源相同文章后的239篇及其中论及思政载体类别和具体形式的218篇文章为样本,探究近30年思政载体研究的演变情况。

二、有关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文章的统计分析

(一)文章数量的变化规律

1992—2018年,思政载体的研究文章总体呈上升趋势,其文章的数量变化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1992—2018年,思政载体的研究文章呈现出四个特点。一是1992—2018年,知网C刊上发表的文章数量起伏较大,《人大思政》转载的文章数量变化浮动较小,总体趋于平缓;二是1992—1997年,学界尚未发表与思政载体研究相关的文章,1998年《人大思政》转载了第一篇有关思政载体的文章;三是1998—2007年,知网C刊和《人大思政》每年发表和转载的文章数量均在5篇以下;四是2007年之后,知网C刊上发表的论文急剧增加,且起伏较大。2013年形成一个低点,2017年达到最高。

图1 中国知网C刊发表和《人大思政》转载的有关思政载体研究的文章篇数变化

(二)思政载体研究频率的变化规律

在思政载体的分类上,学界大致有性质、运动形态、社会信息的传播方式、外显方式和历史发展五种分类标准,并表现为不同形式(见表1),其中以外显方式为标准的载体分类得到较多学者的认同[3]。本文基于此分类方式,对相关文献进行研究。

表1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分类标准及表现形式

注:1.性质分类,参见王升榛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几个理论问题》;2.运动形态分类,参见勋在廷的《浅析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含义和分类》;3.社会信息的传播方式分类,参见贺才乐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形态及其特点》;4.外显方式分类,参见陈万柏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5.历史发展分类,参见孙祥军的《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与创新》

我们对涉及思政载体类别和具体形式的218篇文章,按照外显方式的分类标准进行统计分析,四种载体的研究频率呈现如下特点(见图2)。

1.四种载体被研究的时间。1992—1997年,四种载体的研究频率均为0;活动载体、文化载体、大众传播载体、管理载体先后被关注的时间分别为1998年、2000年、2001年、2002年。1998年,吕宜杰强调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利于先进思想道德的传播与熏陶[4]。2000年,马正跃认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搞好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以文化载体承担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有利于全面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5]。2001年,楼军江论述了利用网络这个新载体、新空间,可以提高大学生掌握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6]。2002年,袁信强调管理载体作为新的历史时期的新型载体,最突出的作用就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各种管理活动、经济工作以及业务工作的有机结合,有效解决“两张皮”问题[7]。

2.四种载体研究的变化发展规律呈现出不同的个性特点。

第一,活动载体的研究稳步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指教育者在开展各种活动时,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意识地寓于活动之中,通过活动提高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素质[8]。活动载体是载体研究的重点,1998—2018年,共有119篇文章论及可以通过活动载体来有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占研究思政载体文章总数(218篇)的54.6%。2000年以后,活动载体的研究频率较高,变化幅度较小。除2011年的39%之外,2011—2018年其余年份的研究频率均在50%以上(见图2)。

图2 四种载体研究频率变化图

不同时代活动载体表现形式有所不同。20世纪90年代,活动载体以群众性主题活动为主,如“三学三创”、知识竞赛、学习模范人物等活动。21世纪初,逐渐转变为以“为你服务”“十星文明户”“五好家庭”“讲文明,树新风”等活动为主。就教育对象而言,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活动载体的表现形式也在发生改变。具体而言,针对高校大学生,活动载体主要以志愿服务活动、专业情感与技能培训竞赛和主题社会实践活动为主;对企业职工,则多采用业余文化体育活动、广场文化活动、向劳模和榜样学习等活动形式。总之,活动载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不断地更新变化。

第二,文化载体的研究后起勃发。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是以文化为思政载体,即借助文化的力量,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寓于各类文化产物中,从而达到提高教育对象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9]。2000—2018年,共有83篇文章研究文化载体,占思政载体文章总数的38.1%。由图2可知,2000—2002年,文化载体的研究频率变化幅度较大,分别在2000年和2002年达到33%,在2001年为0。2003—2012年,文化载体的研究频率较为平稳,2012年之后,其研究频率呈现增长趋势,2013年,达到近年来的顶峰。总体来看,1992—2012年,文化载体的研究频率较低,均在40%以下。从图2中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文化载体研究还有很大的潜力。

20世纪末21世纪初,文化载体的具体形式以书籍、文学艺术、科学精神为主。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文化创新热情被进一步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进一步保护和开发,除了传统文化馆、革命纪念馆、文艺展览馆、影视、舞蹈等优秀的有代表性的文化载体之外,文化旅游、文化形象设计、网络文化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断被研究者关注。就教育对象而言,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不断分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逐步兴起,其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发展,日益丰富。

第三,大众传播载体的研究因势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大众传播载体是以大众传播为思政载体,即将思想政治内容寓于大众传播工具中,使教育对象在接受社会信息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10]。2001—2018年,共有113篇文章论述了以大众传播为载体可以有效地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占研究思政载体文章总数的51.8%。由图2可知,1992—2000年,大众传播载体的研究频率为0,2003—2013年,研究频率呈上升趋势,在2013年达到近年来的峰值83%,2014—2018年,研究频率呈现下降趋势,但仍保持在50%左右。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主要形式的大众传播载体在今天得到很大程度的丰富,微博、微信、QQ及APP成为当今大众传播载体的主要形式。就教育对象而言,针对不同的群体,其表现形式也在发生变化。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微信等新媒体凭借着其极强的交互性,已经全方位地融入他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高校教育者通过在微信群和公众号中发布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育目标。

第四,管理载体的研究起伏跌宕。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是以管理为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寓于管理活动和管理手段中,通过规范行为、调动积极性来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11]。2002—2018年,共有84篇文章以管理载体为主题进行研究,占被统计文章总数的38.5%。由图2可知,1992—2001年,管理载体的研究频率为0,2002—2018年,管理载体的研究频率变动幅度较大,2003年是低谷为0,2013年达到高峰83%。总体来看,对管理载体的研究来说,它的发展相对比较缓慢。近年来,研究频率常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没有明显的规律。

20世纪末21世纪初,管理载体以法律、法规和各种规章制度为主,试图通过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来达到育人的目的。随着社会阶层的变化,企业、社区等社会团体的出现和不断增加,管理载体也随之衍生出更多的表现形式,且更加凸显以人为本的特征。就教育对象而言,如针对企业职工,管理载体的表现形式逐渐从单纯依靠规章制度的外在约束转变为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构建和谐、友爱、互助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而达到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三、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的变化特征和发展趋势及其成因分析

(一)思政载体研究的变化特征

1.载体形式逐渐多样化。活动载体被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后,文化载体、大众传播载体和管理载体也逐渐被教育者重视,先后被用来作为道德教化的载体。它们被用作思政载体有时间上的先后,如将活动载体和管理载体来进行比较,活动载体在1998年最先被学者当作思政载体来发挥作用,而管理载体在2002年才逐渐被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同一载体所包含的具体形式也在不断丰富。以大众传播载体为例,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智能终端设备的使用,微博、微信、官方主题网站等凭借着海量的信息存储、快捷的传播速度等优势在迅速发展,大大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大众传播载体的具体表现形式。

2.载体指向逐渐精细化。2007年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在此之前的文章大部分强调的是大众思想政治教育,即针对不特定多数人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此之后的文章更加注重按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进行划分,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清人顾嗣协《杂兴》云:“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这就告诉我们,在对不同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综合考量不同教育对象的社会背景、受教育水平等因素,因材施教。如针对领导干部,教育者通常善于利用和发挥管理载体中的组织优势。而针对青年,教育者更善于抓住青年群体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的特点,充分发挥大众传播载体和活动载体的优势作用。此外,对同一群体的不同教育对象采用不同的载体。针对青年学生,对于自控力和辨识力较差的低年级本科生,教育者通常强化制度约束,发挥管理载体的教育作用;而对于研究生来说,教育者更倾向于组织开展学术论坛、交流讲座,高效地利用文化载体和活动载体来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同时,针对高校青年群体中住宿的学生,宿舍文化载体也在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所应用。

3.各种载体逐渐融合。载体种类和具体形式的增加,为丰富思政载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选择基础。但不同载体本身具有的特征和组成结构,限制了单个载体功能的发挥。为了使思政载体更加高效地发挥其教育作用,就需要将不同的载体按照实际需要结合起来,使它们可以优劣互补,相辅相成,形成教育合力。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教育者通常选择多样的载体来进行教学。如为了引导青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服务社会、奉献国家的品格,教育者在课堂上利用互联网等大众传播载体让学生观看“两弹元勋”“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等先进人物的影片、影像资料,来激发同学们奉献社会的热情。同时在课下组织学生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深入养老院照顾孤寡老人,参与阳光助学、爱心募捐等。这些活动有效地将大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高尚情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义。可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众传播载体和活动载体的有机融合,可提升教育的实效性。

放眼社会,当前许多企业、社区、农村已经开始创建微信群。企业领导、社区干部等相关负责人,在群内发布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将管理载体与网络载体相结合,有效地规范了人们的行为,极大地提高了社会治理的效率,提高了人们的素质,进而也提升了人们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总之,将不同的思政载体科学合理地结合起来,促使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进而有效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功能发挥到最大。

(二)思政载体研究的发展趋势

1.由自发转入自觉且逐渐系统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30多年来,随着学科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思政载体从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方式、方法等研究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研究对象。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界对思政载体的研究逐渐兴起,从1992年载体概念首次提出,再到1998年《人大思政》转载了第一篇有关思政载体的文章。之后,随着该概念在学术界的传播和应用,有关思政载体研究的学术成果逐渐增多。仅2017年,知网C刊和《人大思政》刊载的有关思政载体的文章数量就达34篇,且相关专著不断出现,如陈万柏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朱景林的《思想政治教育物质载体论》等。除此之外,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教材《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等中也包含有思政载体的相关理论。总体来看,学者们对思政载体的研究从内涵、特征、本质到要素、类型、目标再到载体的运用和开发,已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思政载体理论,且在朝着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备受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提高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本身就蕴含着大量的思想道德信息,其特有的渗透性使得每个生活在特定环境中的人都在潜移默化地接受影响和熏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传统文化的思想教育功能,他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12]统计发现,1992—2018年,在知网C刊和《人大思政》中有关文化载体的文章共计83篇。2012年之后学者们对文化载体的研究呈现增长趋势。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了学者们的重视,其中儒学、诗词、传统节日等更是备受学者“青睐”。卞程秀认为儒家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将儒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有利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13]。程京武、卢宁认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离不开本土化的国情和人情,以传统文化为载体是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前提条件[14]。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思政载体有其必要性、可行性和实践性,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将成为思政载体研究的一个发展趋势。

3.网络载体有效运用引发关注。近年来随着信息化和智能终端设备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大众传播载体逐渐淡出学者的视野。新媒体发展态势强劲,网络载体作为大众传播载体的一种具体形式,凭借其自身优势迅速赢得大学生的认可和喜爱。但网络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学者们开始致力于研究如何有效利用网络载体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刘清林认为有效提升微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要创新教育观念和教育形式,建立教育机制,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15]。殷科、唐文静认为通过微信平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要形成全方位育人氛围,提高微信施教队伍德育水平,提升大学生微信素养[16]。探究网络载体有效运用的路径,对于解决新媒体时代高校面临的严峻挑战及推进德育综合改革,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研究趋势的成因分析

1.“范式”形成的滞后性。库恩认为在科学研究中,早期的科学家们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修正,大家都逐渐接受并形成科学之后,初期的分歧消失了,这种公认的东西便成为以后研究工作的一种范式[17]。同样,思政载体理论的研究也遵循这一规律。1992—1997年,学术界对思政载体的研究局限于概念、特征等方面,属于从自发到自觉转变的阶段。1998—2018年,随着学者对思政载体研究的不断深入及高质量文章和专著数量的不断增加,学者们在思政载体的基础理论方面逐渐形成共识,对载体的研究也逐步转入自觉阶段,在此过程中形成一些思政载体的研究范式。

2.国家政策的方向性引导。“政策文件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其语言抽象而又凝练,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与严肃性,这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提供了明确的导向。”[18]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9]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并实施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等环节。”[20]与此同时,大众传播载体也得到重视。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1]2017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针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指出:“要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加强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22]随着国家政策的方向性引导,文化载体和大众传媒将会受到学者更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3.高新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近年来,网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崭新的价值教育形式,极大地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接受度,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但同时,网络技术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网络在传递积极信息的同时也夹杂着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情色与暴力等不良信息。虽然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获取知识,但一些不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和言论,冲击着他们的价值观念和处事方式,使得正面的教育信息受到干扰。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对于自身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面对新媒体时代下网络载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严峻挑战,学界对网络载体的优化及有效运用的研究是顺势而为。

4.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实施。思政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引导学生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部分地区和学校的思政课建设还不完善,教学改革正在稳步推进。目前,在全国高校推广实施的思政课教学改革,给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相关要素带来一系列变革,作为其基本要素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也在随之发生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23]思政课教学改革要求教师不断创新思政载体,积极树立“互联网+教育”的教学理念,善于运用新技术新媒体来呈现教学内容,重新定义思政课的“打开方式”,加强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及具体备课平台建设[24],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随着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实施、教学改革要求的逐步落实,学者对大众传播载体,尤其是网络载体的研究也在不断推进。

四、结语

本文通过统计1992—2018年知网C刊和《人大思政》有关思政载体的文章,分析了其数量变化规律,重点研究了活动载体、文化载体、大众传播载体和管理载体等的频率变化。基于数据分析,得出思政载体在形式上逐渐多样,指向逐渐精细,各种载体逐渐融合。此外,载体研究也逐渐由自发转入自觉并逐渐系统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网络载体也引起更广泛的关注。我们认为近30年,思政载体研究趋势的形成,同学科自身发展的“范式”规律、国家政策的方向性引导、高新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实施等因素相关。我们相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思政载体的研究一定会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猜你喜欢

载体思想政治教育思政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