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对急性肝衰竭临床疗效研究
2020-06-08王林华彭清云赵宏胜崔晓莉
王林华,彭清云,赵宏胜,陆 洋,崔晓莉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江苏226001)
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是由于药物、感染、中毒等原因导致的严重肝脏损害,肝脏解毒、排泄、生物合成和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出现凝血功能障碍、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1-2]。ALF 病情进展迅速,目前尚缺乏特异有效的药物,治疗难度大,病死率50%~70%[3]。肝衰竭患者体内潴留大量有毒物质,包括胆红素、胆汁酸、短链脂肪酸、芳香族氨基酸、细胞因子和氨等,可造成多器官功能损伤。目前对不可逆的严重肝功能衰竭,肝移植是唯一彻底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受供体短缺和严格的移植条件所限[4]。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能暂时替代肝脏的解毒功能,是肝衰竭有效的替代治疗方法[5-7],可桥接ALF 患者等待供体进行紧急肝移植,也有部分患者肝脏功能自行恢复而免于肝移植[2]。目前ICU 中多种体外血液净化系统用于ALF 的治疗,包括血浆置换、持续性血液滤过、血液透析、血液灌流和血浆胆红素吸附等[8-10]。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 采用中性大孔树脂(HA330-Ⅱ)和离子交换树脂(BS330)两种吸附剂进行血浆分子吸附治疗,其中HA330-Ⅱ是相对广谱的吸附剂,具有大孔结构和极大的比表面积,可吸附炎性介质等中大分子毒素。BS330 树脂是胆红素特异性吸附剂,依靠静电作用力及亲脂结合性吸附胆红素、胆汁酸。DPMAS 不耗费血浆,能提高救治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11]。本文回顾性分析2014 年6月—2018 年12 月我科行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的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45 例临床资料,总结临床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急性肝功能衰竭并接受DPMAS 治疗患者45 例,其中男性33 例,女性12 例;年龄26~93 岁,平均65.36±18.24 岁。导致急性肝衰竭原发病:多发伤7 例,慢性肝病6 例,胆道系统感染6 例,重症急性胰腺炎5 例,肠梗阻术后4 例,妊娠合并脂肪肝4 例,药物及毒物肝损害2 例,肝占位性病变、肝叶切除术后2 例,胃穿孔术后2 例,胃癌术后1例,肾出血、失血性休克1 例,中暑1 例,溶血性贫血1 例,慢性支气管炎伴感染1 例,其他严重感染2例。所有患者符合《肝衰竭诊治指南(2012 年版)》肝衰竭诊断标准[12],并符合《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衰竭指南(2009 年版)》[13]以及《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衰竭指南(2016 年版)》[14]治疗适应证。DPMAS 治疗均得到患者家属的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选用HF400 血滤机(瑞士Infomed公司),PF2000N 血浆分离器(百特医疗产品股份有限公司),HA-330-Ⅱ血液灌流器、BS300 血浆胆红素吸附柱(珠海健帆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血浆双重滤过体外循环管路(WP-HF400-TDF-01.01,珠海保税区大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血液透析用19.5Fr/Ch(4.5 mm)×24 cm 双腔中心静脉导管(柯惠医疗器材国际贸易有限公司)。DPMAS 治疗流程[15]:经留置股静脉导管建立血管通路,治疗前用肝素盐水(0.9%氯化钠4 000 mL+肝素钠100 mg)预冲管路及滤器,浸泡20 min,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采用不含肝素钠的盐水预冲管路及滤器。设置血流速度100~150 mL/min,血浆分离速度 25~38 mL/min,治疗时间每次3~6 h。血液经股静脉置管通路动脉端引出后经过血浆分离器分离,分离出的血浆依次流经BS330 吸附剂和HA3-30-Ⅱ中性大孔树脂吸附剂,与分离出的红细胞汇合后经导管通路静脉端回输患者。采用肝素抗凝,每小时250~500 IU,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用无肝素方式。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12,14,16]:显效: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血清总胆红素(TBil)≤2 倍正常值上限,凝血酶原活动度(PTA)≥75%或者白蛋白(ALB)≥30 g/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2 倍正常值上限;有效: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TBil ≤5 倍正常值上限,40%<PTA <75%或者ALB≥25 g/L,AST、ALT≤5 倍正常值上限;无效:肝衰竭症状及体征无变化,肝功能及凝血指标未见好转,病情继续加重致死亡或自动出院。(2)治疗前后2 小时检测肝功能、血常规、电解质、乳酸(Lac),每次治疗前后12 小时检查凝血象、PTA,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TBil、总胆汁酸(TBA)、乳酸、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常规、其他肝功能及电解质指标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 45 例患者行双重血浆吸附治疗共73 次,其中存活 33 例,死亡 3 例,9 例因各种原因自动出院。45 例患者DPMAS 治疗显效12 例,有效22例,11 例无效,总有效率75.56%。有效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巩膜及皮肤粘膜黄染明显减轻或消失,精神好转,乏力减轻,食欲增加,腹胀缓解。
2.2 治疗前后胆红素比较 治疗后总胆红素193.29±109.26 μmol/L,直接胆红素 148.19±83.49 μmol/L,分别低于治疗前的271.95±147.92 μmol/L(t=3.655,P=0.0004) 和 201.24±98.66 μmol/L (t=3.507,P=0.00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3 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比较 DPMAS 治疗前12 小时 PT 及 APTT 分别为 18.24±9.59 s,65.49±57.64 s,治疗后 12 小时 PT 及 APTT 分别为 21.63±11.63 s,79.68±34.83 s,较治疗前有所延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 12 小时 PTA(51.46±22.12)%,治疗后 12 小时为(46.25±22.46)%,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次DPMAS 治疗前 PTA(49.11±20.22)%,完成最后一次DPMAS 治疗后 PTA 为(57.69±19.57)%,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治疗前后血生化及血常规指标比较 DPMAS治疗后患者AST、ALT 较前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TBA、ALB 及球蛋白(GLB)较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白细胞(WBC)较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及血小板(PLT)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治疗后血钠、血钾、乳酸浓度无明显改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DPMAS 治疗前后血生化及血常规指标变化
2.5 不良反应 DPMAS 治疗期间发生不良反应13例次(17.8%),其中皮肤瘙痒5 例次,皮疹3 例次,轻度发热3 例次,呕吐1 例次,胸闷1 例次,症状均较轻,经对症处理后缓解。未发现局部出血及活动性出血。
3 讨 论
急性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短期内肝脏发生大块或亚大块坏死,导致出现以黄疸、肝性脑病、出血倾向等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治疗困难,病死率高[17]。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作为人工肝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联合使用2 种吸附剂,特异性清除胆红素,有效清除患者体内各种毒物、毒素,减轻炎症和免疫反应,避免血浆置换可能出现的血浆过敏、感染风险等不良反应,克服血浆用量限制,为急性肝衰竭患者的替代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17-19]。 血浆分离吸附治疗时,吸附剂不直接与血细胞接触,减小对血液有形成分的破坏,且减少抗凝剂的使用,对凝血因子缺乏的肝病患者具有积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DPMAS 治疗急性肝衰竭效果较好,治疗有效率达到75.56%。大部分患者治疗后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DPMAS 治疗对转氨酶改善不明显,AST、ALT 在治疗后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每次DPMAS 治疗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及总胆汁酸均较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发现,DPMAS 治疗后血清白蛋白及球蛋白较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DPMAS 采用中性大孔树脂(HA330-Ⅱ)和离子交换树脂(BS330)两种吸附剂联合进行血浆吸附,主要依靠范德华力、骨架分子筛、静电作用力及亲脂结合性特异性吸附发挥作用,对带电荷的蛋白也有吸附作用,因而治疗后白蛋白及球蛋白较前下降。
DPMAS 治疗能改善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凝血功能。本研究中发现全部DPMAS 治疗完成后,患者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有显著改善。每次治疗前后,患者 PT、APTT 较前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PTA-1)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考虑原因为治疗中使用肝素抗凝或无肝素抗凝,影响患者凝血象指标,而当全部DPMAS 治疗完成后,由于患者凝血功能改善,凝血酶原活动度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
DPMAS 治疗前后患者红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未见明显变化,治疗后白细胞升高,提示DPMAS对血细胞影响较小。在DPMAS 治疗中,由于灌流器吸附材料的包膜与血液接触,包膜可以激活补体,产生炎症反应[20],同时DPMAS 治疗可改善患者免疫状态[21-22],因此炎症反应及免疫状态的改变可能是导致患者白细胞升高的原因。DPMAS 治疗对血乳酸及电解质未见明显影响,提示其安全性良好。
在DPMAS 治疗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良反应,包括皮疹、皮肤瘙痒、胸闷、呕吐等,其中皮疹、皮肤瘙痒等考虑与过敏反应相关。DPMAS 灌流器吸附材料的包膜与血液接触时激活补体,使白细胞粘附在毛细血管床上,产生血管活性物质,会导致患者发生过敏反应[20]。在使用小剂量地塞米松或甲泼尼龙静注后症状均缓解。其他胸闷、呕吐等症状考虑主要与原发病相关。
总之,DPMAS 对急性肝功能衰竭治疗效果良好,对内环境影响较小,不良反应轻,对改善肝功能衰竭患者病情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