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新闻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机制研究与探索
2020-06-08崔佳悦
崔佳悦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 网络传播学院,浙江宁波315016)
高职专业教育的关键在于实践教学,是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增强学校专业实力的重要渠道。为减少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的错位,学校以产教融合为指导思想,建设高职专业实习基地,并依托于实习基地开展特色教学。
在当今社会,随着5G 与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媒体行业派生出以网络为载体、迭代速度更快的新媒体企业。新媒体企业依靠网络科技的加持异军突起,逐渐占据了媒体行业的重要地位。因此,建设校企双赢、与时俱进的实习基地将是高职专业实习基地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互联网时代媒体行业人才需求分析
随着新闻媒体行业格局的剧烈变化,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改变。新媒体企业代表行业最先进的生产力,迭代速度快,竞争力强,更加看重应聘者的实践能力;同时,新媒体企业内部培训周期短,更加要求应聘者需要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传统媒体企业为适应新环境,其经营模式与用人标准都在逐渐向新媒体企业靠拢,要求应聘者同时拥有理论知识储备和实践应用能力。
为扩大经营规模,媒体公司应以成本、效率作为抓手,打破公司的效率与成本瓶颈,降本增效,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与可复制性的成功。而应用型人才凭借其培训周期短、动手能力强等优势,能够充分释放公司的活力,创造可观的价值。
聘用应用型人才,构建降本增效的公司发展机制,如图1 所示:
通过对宁波地区10 家媒体企业(9 家新媒体公司、1 家传统媒体公司)开展“宁波媒体行业用人需求问题研究”方面的走访调研,如图2 所示。调研问题包括:公司希望招聘到的员工应具备哪些素质;学历或者证书是否为应聘的硬指标;鉴于产品收益周期逐渐缩短,公司的内部适宜的培训时间等专业相关问题。
调研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34 名人员中,有15 人认为其需要的应聘者必须具备实践能力,占调查总数的44.1%;有12 人认为其需要的应聘者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占调查总数的35.3%;有5 人认为其需要的应聘者必须具备较为深厚的理论知识,占调查总数的14.7%;仅有2 人认为其需要的应聘者必须具备高等院校的学历,仅占调查总数的5.9%。具体数据如图3 所示。
除此之外,各家公司的培训部门负责人,对于新员工入职后的内训形式与培训时间,看法也较为统一:前期实行统一短期培训,后期以老带新、参与项目学习等方式进行培训。这样的培训形式要求新员工有一定的应用实践能力,能够迅速转变角色、适应工作环境,可以在实践中总结提高。
综上所述,当今媒体行业更倾向于招聘实践能力强、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适应速度快、培训周期短的应用型人才,此类毕业生可通过图1所示逻辑关系为企业在减少成本的同时创造可观的利益。除此之外,具备团队合作意识,具有较高的媒体专业素养的毕业生也较为受到企业的青睐。
与业界对于人才需求的剧烈变化相比,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显得有些老旧、过时,仍然以传统的新闻教育模式为主,偏重培养理论型人才。[1]由于缺少实践机会,学生较难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场景,导致了高校人才培养与行业用人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这样的矛盾造成了媒体行业的“就业难”与“人才荒”同时出现。
因此,随时了解行业动态,掌握媒体公司的用人需求,适当调整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对于解决“就业难”与“人才荒”等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二、高职新闻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现行机制
国家教育部于2016 公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指出:要扩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比例,地方高等学校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主;要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2]宁波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电大”)敏锐地感知到社会环境与专业需求的变化,对高职新闻专业的实践模式进行了大胆探索。经过多年的基地建设与经验积累,学校总结出校外驻点与引企入校两种实习基地建设机制,并据此建成多家专业实习基地。同时以建设实习基地为契机,建立起有效的校企结合双向联动反馈机制,实现社会与高校的相互联动,最终由校方主导,制定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
(一)校外驻点机制
校外驻点是以企业为实践主体,学校为管控主体的一种实习基地建设机制。实习基地以新媒体企业为合作伙伴,向其输送优质生源,并要求实习生作为实习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企业的日常工作;同时通过对实习的全过程管控,提升实习质量,将媒体行业最新用人需求结合到专业的课程设计中,促进产学研的结合,实现学校、企业、社会联合办学,为学校特色联合培养机制的建设提供新思路,开拓新视野。
早前,学校与宁波12 家自媒体企业签订了协议,共同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参与基地建设的自媒体企业包括:西门町吃在宁波、网易宁波、看宁波、宁波无线公交、知否宁波、宁波同城、宁波人物、新浪宁波、二更宁波、宁波足迹、锐蜂图璟、寻味日记等。同时,对接实习基地企业数量将会持续增加。为更好地促进产教融合,学校根据实习企业提出的需求,结合原有的课程大纲,在实习基地实行具有学院特色的“3+2”教学模式;原一周的课程压缩至周一至周三讲授,周四、周五由实习生前往实习基地进行全天实践。同时为拓宽实习渠道与新浪微博联合,筛选优质实习生赴新浪微博总部开展为期2 个月的全职实习,主要工作包括:官方微博运营维护、核心用户沟通、运营资源投放等。校外驻点实习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角色的转变,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并且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二)引企入校机制
引企入校是以融合、创新为理念,以推动学校学科改革为目标的一种实习基地建设机制。实习基地以孵化学生创新创意项目为抓手,吸纳并整合企业、社会等多方资源,优化实习生的实习效果,提升实习生的主动意识,完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目前,已进驻学校的企业包括:宁波北纬文化有限公司(西门町吃在宁波)、宁波亮剑共赢传媒有限公司、宁波阿库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宁波保税区正正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等。通过引企入校,为学生提供理想的实践场所,完成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同时为联络、聚集媒体届大咖、紧跟业界潮流,常态化举办“新时代·新媒体论坛”(甬江论坛),论坛邀请新媒体大咖出席论坛,参与前沿话题分享、理念观点碰撞、智慧思想交流等活动,探讨当下自媒体的行业发展趋势,为网络传播学院注入最新的思想,带来前进的动力。
三、高职新闻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优化路径
构建高职新闻专业实习基地应由企业与学校双方充分协商,共同建立。一方面学校依据社会用人需求,甄选适宜合作的企业;另一方面企业帮助学校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双方有较高的自由度,在规则内进行双向选择。校企双方本着“共赢”的目的,持续调整完善实习基地建设、共享实习基地建设成果。为使“共赢”效果最大化,校企双方应精诚合作,互相扶持,相互约束。
在高职新闻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过程中,对不同批次参与实习的学生进行了调研(样本为50人)。其中85%的学生反馈良好,另有少数学生对实习基地提出一些建议,经过统计总结为以下四点:
提高企业与实习生之间的契合度、优化实习基地分布,缩短通勤时间;增强实习基地管理,强化监督体制,梳理正规实习流程;加强交流沟通,建立完善的实习互动机制; 降低课程与实习任务时间的重合度。
针对以上问题,为优化实习基地建设机制,加强产教融合,完善学校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建立校企双赢、与时俱进的实习基地,[4]如图4 所示。
(一)建立企业筛选机制
学校应在学生实习前全面地调研分析录用实习生的对接企业。不同于传统媒体,一些新媒体企业有经营门槛较低,员工流动性较大的特点,随着实习的深入,一些新媒体企业的内部弊病逐渐显露,有可能会对实习效果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本着对学生、对企业双方负责的原则,校方可对所有实习企业进行详尽考察,考察指标应涉及多方面:公司业务、业界口碑、校企距离、运营情况、高层构成、福利待遇、公司氛围等。校方在实习对接初期组织教师评审团,针对不同类型企业,量化考察指标,形成专家打分体制,量化评估企业是否具备建成实习基地的资质。评分标准、及考核指标释义如表一和表二所示。
(二)健全实习生管理机制
1. 实习源头管理
为了提高实习生质量,选拔出符合企业需求、可以完成企业生产任务的实习生,高职专业在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也要加强实习生的源头管理,健全完整的实习生筛选机制。
实习生筛选主要通过两种渠道:校内选送与大型招聘会。两种筛选渠道缺一不可。一是通过校内初步选送,学生可大体确定实习倾向,同时也可以对招聘会大致情况有所把控,尽量防止出现企业需求实习人数与报名人数不符、学生工作实习态度不正确等意外情况。二是校内筛选机制(主要由教师小组选送)与大型招聘会(企业进校招聘)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与制约,既可防止单一校内筛选脱离社会需求,又可降低单纯招聘会筛选的不可控性,提高学生与实习企业配对的可行性与稳定性。
2. 实习过程管控
和实习生筛选一样,实习生的实习过程管理在实习基地建设机制中占据同样重要的地位。学校要合理管理、培训学生,为企业解决后顾之忧。
通过调研总结可以发现,企业接收实习生进入其生产岗位最担心的问题有二。一是担忧学生因为缺乏安全意识和媒体素养,在实习乃至通勤过程中发生安全问题;二是担忧学校教授内容与企业生产实践内容产生冲突,聘用操作能力较差的学生会造成企业生产效率降低。
?
为了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学校应当做到以下两点:一是针对不同的生产岗位,在实践之前对学生进行专业化、精细化的安全、媒介素养知识培训。此举可让学生更加快速地适应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基础上深入参与企业生产工作。第二是学校在设置课程时考虑实际就业需求,对课程的改革以实习为导向,实现企业进课堂、项目化教学、生产与学习相结合,使学生在课堂中掌握尽可能多的实践技能,在社会实践层面积累更多经验。同时,注重教学与实践结合,在教学的同时给予学生足够的实践时间,更大限度地与企业需求融合。[5]
(三)设立校内实习负责人体系
在实习基地建立初期,学校在设立校内联络人方面也投入了不少精力。该体系一开始以少数教师为主,准确对接实习基地(企业)与实习主体(学生),之后发展为专门指派老师,管理力度逐步加强。但学校在改革过程中发现了新的问题,旧有的实习对接人体系较不完善,不能完全满足当前建设实习基地的需求。
一是联络人大多是一线教师,教学、科研、带班等任务繁重,无法全面兼顾联络工作。随着联络工作日益繁重,教师本身容易出现忽略学生与企业的需求,无法及时完成联络对接工作的情况。同时,一些责任联络的教师全程未参与实习基地建设过程,对实习基地缺乏整体性认知,在处理问题时存在困难。二是随着新闻专业3+2 项目的实施,实习主体数量、校外对接企业数量显著上升。在实习基地的建设与深化的过程中,原本联系松散的校内联络人机制已经无法与激增的联络需求同步,易出现校内外反馈脱轨、企业与实习主体需求延迟传达等情况。
为解决以上问题,新型校内负责人体系的设立应该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第一,专人专办,任用专职教师负责实习环节。学校应任用教学科研任务较轻的教师主要负责实习工作,或者考虑外聘专职实习责任教师。
第二,责任教师应全过程管控实习工作。
包括负责前期与企业、学生沟通,中期管控实习基地的建设进度与学生的实习过程,后期回访实习生和企业员工,并进行整理记录。从而全过程复盘实习工作,完善高职新闻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模式和运行机制。
定期回访实习单位,监督学生实习状态,并监管企业生产环境,以掌握实时情况;全过程管控实习工作的教师也可以更加敏锐地察觉到校企双方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反馈,构建有效的预警、联动机制。
(四)创建校内外联动机制
从学校的角度考虑,校企合作、专家调研或是挂职锻炼,其最根本目的是了解社会对于人才的最新需求,调整自身专业布局,进而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而从企业的角度考虑,企业宜站在学校的角度,以双方互利共赢为全体,从现实问题出发,在不影响自身生产进度的前提下,尽量与学校紧密合作。
为创建校内外联动机制,企业宜考虑以下两点:
一是能适应学校教学环境,积极参与学校课程建设、课程设置,根据当今媒体行业企业的最新需求,与学校共同制作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帮助学校指导其新闻专业建设方向。
二是在实习与教学过程中,企业能够派出符合特定标准的员工对学生进行指导,与负责教师进行对接。担任指导工作的员工特定标准如下:经验丰富、专业优秀、表达清晰、善于沟通、品德高尚。
四、结语
通过调研多家媒体企业,分析得出当前形势下,旧有的实习模式已无法完全满足媒体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为了使整个实习机制更加完善,文章探索了完善高职新闻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机制的优化路径。
该优化路径包括建立企业筛选机制、健全实习生管理机制、设立校内实习负责人体系、创建校内外联动机制四大方面,从各个环节完善原有机制,以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实习效果,减少校企间的矛盾,提升企业对于实习生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