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压迫止血器在经股动脉介入术后的临床应用
2020-06-08丁海燕
丁海燕,张 婷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管外科,上海 200127)
经股动脉介入术因为具备诸多优点而得到了临床广泛应用,而术后止血方式可分为多种,虽然侵入性止血可发挥良好治疗效果,但仍然存在诸多弊端,所以积极探寻最为合适的止血方法具有重要价值[1]。而体表血管压迫止血器作为一种具备价格低廉、不会对血管造成再次损伤的止血措施,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研究于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期间从我院选取200例经股动脉介入术后的患者展开研究,对动脉压迫止血器的临床应用效果予以了探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期间于我院选取200例经股动脉介入术后的患者展开研究,以随机数表法为分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观察组女60例,男40例,年龄55-78岁,平均年龄(62.92±7.21)岁;对照组女65例,男35例,年龄56-80岁,平均年龄(61.02±7.42)岁。两组年龄、性别等资料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 法
对照组应用手工压迫止血,具体主要指在鞘管拔出后于股动脉穿刺点实施人工压迫,持续20到30分钟,此后用绷带卷实施8字发加压包扎,持续应用沙袋压迫6小时,伸直下肢并制动,于20到24小时后下床活动。
观察组应用动脉压迫止血器压迫止血,具体方法如下:首先,帮助患者取平卧位,分别对动脉穿刺点、鞘管走行方向、足背动脉搏动情况予以确定,退出动脉鞘管2厘米,于穿刺部位覆盖无菌纱布,将基坐沿腹股沟方向,于股动脉穿刺点压压板,采用胶带对两侧进行固定,顺时针方向对旋转螺旋手柄进行旋转,共计旋转6到8周后将动脉鞘管拔出,通过透明基座对穿刺点是否存在出血的情况进行观察,同时旋转手柄实施加压,促使其触到足背动脉搏动为最佳,基座应用胶带固定,避免止血器发生位移。止血器压迫止血2到4小时后可在肢体制动的情况下进行平移,并逐渐松懈止血器,每间隔2小时逆时针对螺旋手柄进行二分之一周到一周的旋转,缓慢减压,6到8小时后可缓慢侧身,8到12小时后可将压迫器解除,进行床上或床下活动[2]。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压迫止血时间、卧床时间以及止血成功率。
1.4 统计学分析
对所有患者的所有相关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总结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表示,采用t检验,采用(n,%)对计数资料予以表示,运用x2予以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对照组止血成功率为(97.00%),观察组止血成功率为(96.00%),无显著差异(P>0.05);压迫止血时间、卧床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对照比较治组间差异[(n,%)/ ]
表1:对照比较治组间差异[(n,%)/ ]
组别 病例数 压迫止血时间(min)卧床时间(h) 止血成功率对照组 100 25.01±5.02 22.02±2.03 97(97.00)观察组 100 2.51±1.51 8.51±2.52 96(96.00)t/ 42.921 41.749 0.148 P/0.000 0.000 0.700
3 讨 论
临床中,因为股动脉具有易触摸、相对固定、股动脉粗大、不易痉挛、易穿刺等特点,所以经股动脉介入术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常用治疗和检查方法。但与之相关的问题仍然得到介入医师的高度关注,比如如何有效减少出血、如何减少制动时间等。截止目前,已有多种止血方式得到了应用,但因为侵入性止血方式价格较高,且在一定程度上损伤了血管,所以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3]。
动脉压迫止血器属于一种止血时间短、可减少医师工作量的措施,同时以点状持续压迫,有效缩短了压迫时间,减少了患者术后肢体制动时间,改善了患者的负面情绪,减轻了患者的痛苦程度[4]。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压迫止血时间、卧床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证实了动脉压迫止血器的良好作用价值。
综上所述,在经股动脉介入术后应用动脉压迫止血器的临床效果显著,缩短了压迫止血时间、卧床时间,建议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