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挑战与应对

2020-06-07肖莹单李丹

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互联网

肖莹 单李丹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在给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丰富资源、开放场域与全新形式等新机遇的同时,也给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挑战。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路径,以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互联网;中小学心理;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0)12-0070-03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教育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打破了教师对于信息知识的权威垄断,促进了教育资源的重新整合。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的开放性、虚拟性与便捷性在为中小学生的发展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了极大冲击。因此,互联网背景下,中小学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应对举措,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1]

一、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单一,吸引力不足

第一,中小学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包括教师课堂心理知识讲授、心理专题讲座、心理主题班会、心理咨询室等组织形式。但这些心理教育形式还属于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吸引力不足。第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支持网络。许多家长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的事情,与家长无关”,而且学校也未主动建立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对学生身心状况的了解不够深入,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内容、途径单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没有落到实处。[2]第三,即使部分办学条件较好的中小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依旧存在形式化问题。例如,部分学校虽然建立了学生心理档案,但其真实性与准确性难以得到保障。

(二)心理健康教育认识出现偏差,内驱力不足

目前,中小学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出现偏差,导致学校内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驱力不足。其一,部分中小学混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补充,但两者是基于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的理论基础所进行的育人活动,不可相互取代。其二,教师对学生心理的认知存在偏差。现在的“00后”“10后”学生属于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原住民”。由于成长环境的巨大差异,很多教师难以理解现在学生的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难免会出现对学生心理的认知偏差。因此,部分教师处理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时会太过简单化,导致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不高,直接影响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三)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有待完善,系统性不足

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完善。一是学校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不足,导致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难以落到实处。[3]二是学校专业的心理辅导教材与课程匮乏。三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配置不完善,心理治疗辅助设施缺失,而且咨询室开放时间也比较短。以上因素会直接降低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心里的认可度,久而久之,学生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次数也会逐渐减少。

(四)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沉迷网络,能动性不足

沉迷网络已成为中小学生日益突出的心理问题。中小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弱,部分学生容易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而无法自拔。互联网上各种各样的网络游戏及丰富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源,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感官刺激,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与好奇心,导致部分学生沉迷网络,甚至荒废学业。此外,沉迷网络还会导致学生对互联网产生心理依赖,阻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也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二、互联网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新的机遇

(一)互联网的开放性提供丰富资源

一方面,网络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可从网络获取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以生动、形象、具体的教学内容提高中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接受程度。另一方面,网络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丰富的教学手段。互联网背景下,教师运用多媒体网络工具,将动画、图片、视频等资源重新组织整合,使心理健康内容的呈现形式更加形象生动[4],能够吸引中小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互联网的虚拟性提供开放场域

近几年,中小学生承受着来自学校、家庭、学业各方面的压力,心理负担较为沉重。而互联网的虚拟性可以打破师生之间心理阻隔的“围墙”。中小学师生借助网络沟通时可以虚拟名称且不受时间场域限制。有心理困惑的学生能够以更加隐蔽的沟通方式进行心理治疗,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师生之间的沟通顾虑。另外,网络的虚拟性与交互性特征为师生心理互助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更加开放自由的场域,在提高学生心理开放度的同时也有利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提升。在网络空间,学生可自由发表想法、表达情绪;同时,教师可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变化情况,对有效预防并解决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互联网的便捷性提供全新形式

互联网的便捷性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全新形式。从教师角度而言,互聯网上的在线教育形式可帮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充分利用教育教学资源的前提下有效改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不足的问题,同时又可帮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全面深入了解学生心理疑问,科学解决心理问题,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从学生角度而言,一方面,中小学生可借助互联网加速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并扩大交友圈,当遇到心理困惑时,学生可方便快捷地与朋友倾诉沟通[5]。另一方面,学生可借助网络掌握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及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三、互联网背景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主体制约: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复杂

中小学生正处于智力、行为习惯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学生缺乏心理健康知识且自我约束能力弱,所以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6]互联网空间丰富有趣的碎片化信息符合中小学生的喜好,也让学生更容易接触到部分负面信息,从而导致学生产生角色错位、情感脆弱等心理健康问题。

(二)学校制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基础薄弱

学校是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域。互联网背景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尽人意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基础薄弱。首先,目前国内大多数中小学没有为教师配置专门的网络办公平台,造成教师运用网络资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和能力较为薄弱。其次,学校对校内心理咨询师的指导和管理力度不够且未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最后,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还未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对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摸索探究阶段。

(三)家庭制约:家校合作不够紧密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家庭和学校有效的配合,但是目前的家校合作还不够紧密。一方面,许多家长缺乏参与学生教育的意识,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应负责的工作,教师理应全权负责,导致学生在家庭环境中使用互联网缺少家长的正确引导,极易受到互联网中不良信息的影响。互联网冲击之下,家长对于学生依赖电子产品、网络游戏的行为从不管到管不住,导致家庭教育陷入被动的困境。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往单一的线下活动的家校合作方式已經不能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学校虽然会定期组织家长会,但是教师和家长在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沟通极少。家长会往往只是告诉家长一些形式化的问题,很少具体告诉家长应该怎样进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四)社会制约:互联网环境更加复杂

对于中小学生而言,网络空间已成为学习知识、获取信息资源、与外界沟通交流、发表自我意见的重要平台。但由于中小学生鉴别能力弱,在享受互联网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受到网络负面信息的侵蚀。同时,大量的网络游戏以及短视频软件吸引了学生更多的注意力,容易让学生沉迷其中,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与同学沟通交流减少、身心受损等现象。互联网时代,社会环境更加复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挑战。

四、互联网背景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路径

(一)学校教育层面

学校学科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起到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作用,学校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互联网时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其一,学校应将网络道德教育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范围之内。学校可以利用心理健康主题班会、班报等形式,引导中小学生增强网络道德意识。[7]其二,学校可组建心理教育专业水平高的教师队伍。教师是学生网络行为规范的模范。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并对学生上网进行正面引导。其三,学校应注重家校合作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学校可以组织心理健康教师参与家校合作,定期与家长沟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同时为家长提供改进家庭教育的方法指导。

(二)家庭教育层面

家庭教育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家长的行为、观念、处世态度、世界观、价值观无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部分家长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时间越来越少,导致家庭教育陷入困境。对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而言,家庭教育至关重要。首先,家长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一方面,家长应增加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时间,转移孩子对网络的注意力,培养孩子的业余爱好。另一方面,家长应与孩子共同寻找生活的乐趣,确立与学校教育目标一致的生活目标,让孩子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其次,家长应建立民主平等的家庭关系。家长应尊重孩子,养成与孩子平等对话的习惯[8]。最后,家长也应不断提高自己的网络素养,成为孩子网络教育的引路人。家长可以帮助学生选择网络学习内容,控制学生上网的时间、地点,帮助孩子养成合理运用网络的习惯。

(三)社会教育层面

创造良好的网络空间与和谐的网络环境是全社会的责任。首先,相关部门可设立青少年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和中小学生网瘾预防与治疗中心,帮助沉迷网络的中小学生解决心理依赖障碍。互联网时代,社会爱心人士若拥有心理咨询资质,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开设中小学生心理咨询课程,为中小学生提供心理援助。其次,国家应健全网络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络空间的管理,规范和保护中小学生网络行为,将“未成年人禁止入内”的标示落到实处,保障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最后,国家应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建设,积极宣传未成年人网络道德知识,规范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肖莹,湖北体育职业学院,武汉 430000;单李丹,武汉市常青第一学校,武汉 430000)

参考文献:

[1][4] 俞国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2001(7):62-65,69.

[2] 俞国良,王永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J].教育研究,2002(7):70-73.

[3] 李慧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新探[J].课程·教材·教法,2006(7):65-68.

[5] 申继亮,彭华茂.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14-20.

[6] 肖旻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美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3.

[7] 仇炜,李旭东,龚柏文,等.“互联网+”背景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6(11):104-105.

[8] 邹锋.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4(10):66-67.

(实习编辑:刘 源)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互联网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举措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