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初中语文《饮酒》
——隐居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2020-06-07万攀
万 攀
(重庆市万州外国语学校 重庆 万州 404100)
【教学目标】
1、趣味诵读,感受诗歌的意境。
2、比较阅读,体悟不同诗人的不同心境。
3、深度解读,探索诗人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诵读,体悟诗人的隐居情怀。
【教学过程】
1.认识陶渊明
学生一起背诵(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由其中的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注:教师板书),引出本节课的主人公陶渊明——东晋诗人,喜爱菊花,于仕途中几经浮沉,最终选择隐居。
接着,教师可适当补充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的若干语句,如“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注:教师板书)通过以上语句,学生初步认识到陶渊明大概是这样一个人:喜爱菊花、读书、喝酒及大自然,性情沉静,淡泊荣利,安贫乐道。(注: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诗人有一定的了解,为接下来诵读、理解其诗歌做好准备。)
2.走进诗歌《饮酒》
2.1 学生自由朗读,尝试把握诗歌的节奏。师生一起找出诗歌中流露出诗人情感的关键字“悠”(注:教师板书)。“悠”即“悠闲”、“悠然自得”之意。教师提醒学生:既然《饮酒》是表达诗人陶渊明悠闲心情的一首诗,那么大家读的时候应尽量做到节奏舒缓,语调抑扬有致。
2.2 师生有感情诵读,感受诗歌的意境。教师适时播放舒缓流动的钢琴曲《大自然的空气》,以营造氛围。
3.比较阅读,边读边品
(屏显)
饮酒野望(东晋)陶渊明(唐)王绩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设计意图】同是隐居诗,陶渊明的《饮酒》表现的是悠闲之情,而王绩在《野望》中流露出彷徨、孤独、苦闷之感,诗人的心境迥然不同,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发现这一点。比较阅读,甚至可启发学生思索二位诗人心境相去甚远的原因。)
3.1 品诗歌。
(1)教师发问:王绩的《野望》我们已经学过,猜猜老师为何要把它和陶渊明的《饮酒》放在一起阅读呢,也就是说,这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点呢?
例如:都是五言诗,都是隐居诗,都写了夕阳,都对秋天的景象进行了描绘等等。
明确:两首诗描写秋天的诗句分别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和“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2)教师追问:同样写秋天,二位诗人笔下的秋天给你的感受一样吗?
(屏显)
陶渊明(王绩)笔下的秋天有什么样的特点?
示例:陶渊明笔下的秋天是朦胧温馨的,你看那傍晚时分,山中云气缭绕,分外美好,还可见成群的飞鸟结伴归巢。
教师可建议学生互相说给同桌听听,两首诗都要说。
3.2 品诗人。教师发问:你从《饮酒》(或《野望》)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陶渊明(或王绩)呢?
(屏显)
示例:我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解读,这句中的“庐”,让人想起“南阳诸葛庐”,想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颜回,从中我读出了一个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陶渊明。
3.3 品自我。教师发问:你更喜欢哪首诗中的生命状态?为什么?(或你从今天的诗歌或诗人身上学到了什么呢?)
(【设计意图】读诗人、读诗歌,是为了读自己,是为了观照自身生命状态和精神世界,是为了自己能生活得更好。)
明确:《野望》中王绩的生命状态体现了大多数普通人的生命状态,而《饮酒》中,陶渊明身上代表了人们向往的、理想的生命状态。
4.拓展阅读,深度解读
教师发问:《饮酒》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说他已经觉察到了“真意”,即“人生真谛”,只是没有用语言表达出来。那么,依你看,陶渊明认为人生的真谛到底是什么呢?
(【设计意图】只有解读出陶渊明的人生追求到底是什么,才称得上读懂了《饮酒》这首诗,才称得上读懂了诗人陶渊明。)
(屏显)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节选)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节选)
(【设计意图】以上两篇皆陶渊明归隐后的作品,教师呈现出来,供学生自由阅读与探索。目的有三:一、拓展学生的阅读领域,充实课堂内容;二、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引导学生深层次解读出陶渊明的人生追求,感受其与众不同的灵魂,做到深度阅读;三、鼓励学生探索诗歌背后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获得自身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