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士王绩的诗酒人生
2018-04-13子聿
子聿
公元589年,王绩出生在绛州龍门。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是王绩的侄孙。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大学者、教育家,此人,便是王绩的哥哥。
王氏家族的基因里,有“神童”密码。王勃14岁时上书宰相刘祥道,陈说政见,被刘祥道赞叹“此神童也”;王通在古书中有“夫子十五为人师”的记载。而王绩,他11岁便单枪匹马闯荡京城,拜见当时名臣杨素,并在公卿贵胄中博得了“神仙童子”的美誉。
一个11岁的孩童,那些权倾朝野的大臣凭什么接见他?当然是如春风一样扑面而来的才华。
天才多半是怪人。王绩也没能逃脱这个定律。
公元605年,王绩应孝廉举,中高第,授秘书正字。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16岁的他已经入朝为官了。这时,他天才怪异的一面就显现出来了。旁人挤破了脑袋也要在朝中谋得一个职位,而王绩却不为所动。
王绩生性狂傲,又追求自由,而天子跟前条条框框实在太多,自然是不适合他的。王绩申请做扬州六合县的县丞,朝廷应允了。可是接下来,国家乱了,狼烟四起,山河动摇,一个小小的县丞面对着这样的局面不知如何是好。
从这时开始,王绩就把自己浸在了酒里。他为国家的动荡倾颓而饮,也为自己的束手无策而饮,似乎醉倒安眠是他对抗这世道的唯一法宝了。没过多久,王绩就因嗜酒不管公务而被弹劾,于是他索性回到家乡隐居起来。临行前,王绩感叹说:“网罗在天,吾且安之!”天上掉下来一张网,我还是隐居起来吧。
王绩第一次罢官因为酒,他第二次当官也是因为酒。
转眼,隋朝亡了,李渊建立了大唐。唐高祖武德八年(公元625),朝廷征召前朝官员入职,36岁的王绩待诏门下省。过了一段时间,王绩的弟弟问王绩,做门下省待诏快乐吗?王绩说:“良酿可恋耳!”
原来依照门下省惯例,待诏每日可得良酒三升。王绩觉得待诏这个职位俸禄低又拘束,唯有这每日的三升良酒,让他觉得朝廷有可留恋之处。侍中陈叔达听说了这件事,便把每日给王绩的三升良酒增加到一斗,从此人们都称他“斗酒学士”。
可是仅仅过了一两年,他再次厌倦仕途,引病罢官。
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秋夜喜遇王处士》
在北边的菜园锄罢豆地,又从东边田野收割黄米而归。恰巧在这个月圆的秋夜,与老友王处士相遇,更有穿梭飞舞的萤火虫点缀这耐人寻味的夜晚。
诗的第一句就写了诗人躬耕田园的场景,而第二句的“东皋”则一下子让人想到陶渊明的“登东皋以舒啸”,再加以秋月流萤,田园诗又出现了,在沉寂整整两百年后,终于又出现了。
也许王绩自己也没有想到,他这一生中还有第三次为官的经历——仍然是因为酒。
过了几年,王绩再次被朝廷征召。当时的太乐署史焦革善酿酒,王绩听说了此事,便自荐做太乐丞。负责官员安排的吏部起初因为不合品级而拒绝了王绩的自荐,而王绩一脸真诚地说:“这是我今生最大的愿望。”不知道是他的诚意感动了吏部官员,还是命运本就如此,王绩最终如愿,当上了太乐丞。
成了焦革的同僚,王绩品尝到了美酒。焦革去世后,他的妻子还一直给王绩送酒。后来,焦革的妻子也去世了,王绩长叹说:“天不使我酣美酒邪?”这是上天不许我再酣饮美酒了吗?说罢,便又弃官而去。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野望》
这应该是王绩最著名的一首诗了。尽染秋色的树林与披上余晖的山岭相映成诗。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猎人带着猎物回归家。王绩就在这样一幅画卷中思考“田园”与“归隐”两个词的含义。陶渊明的田园,不是王绩的田园,陶渊明的田园是快乐的,而王绩的田园,则略显惆怅。但他仍然要向田园狂奔,因为唯有田园才可以安放他的愁绪。
第三次归隐后,王绩再没有走向世俗。他作诗,种田,酿酒,为酒祖杜康修建祠堂。王绩归隐了,但他的诗横空出世。他的诗中有惆怅,有落寞,有从容,有无奈,有仰天长啸,也有仰天大笑。这是唐诗的样子。
公元644年,王绩病重,预料到自己命不久矣,又想起陶渊明为自己写《自祭文》一事,于是他也给自己写了墓志铭,并嘱咐家人薄葬。
王绩和陶渊明一样,一辈子喝了太多的酒,却越喝越清醒;王绩和陶渊明还不一样,陶渊明饮下的是魏晋风骨的最后一杯,而王绩举起的,则是大唐气宇的第一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