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深化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实践路径探究
2020-06-06朱美荣赵恺
朱美荣 赵恺
摘 要 阐述中职学校校企合作现状以及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必要性,并对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的关系进行分析,提出中职学校深化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实践的有效路径,以期为职业学校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职教集团;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0)19-0131-03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产业结构升级,国家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倍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作为职业教育的主体,职业学校必须在加强与产业深度合作,深化产教融合,以及促进教育、人才与产业、创新有机衔接等问题上下功夫,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技术技能人才。
2 中职学校校企合作现状
校企合作逐渐成为影响中职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在新时代经济结构转型、企业急需注入创新型人才的背景下,龙头企业在校企合作方面往往对国内知名高校更加青睐,导致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很难高攀上龙头企业,他们的主要合作对象多为中小微企业。中小微企业参与合作育人的积极性不高,动力不强,主要原因是怕担当风险,投入人力、财力、物力去培养人才,却不一定能为企业所用,因而不愿意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参与校企合作。
面临如此形势,中等职业学校必须积极寻求各类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不断探索引企入校,践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如“订单培养”“合作办班”“定向培训”“企业冠名班”等。合作形式虽然多样化,但是大部分仍处于浅层的、初级的合作阶段,双方合作关系稳定性较差,更缺乏可持续性。比如校企合作中出现订单班办班不连续的现象,一些用工单位表示合作协议对学生没有刚性约束,学生流失率较高,导致企业生产受到影响。
3 深化校企合作、推动产教融合的必要性
近年來,国家有关政策中多次提及产教融合,且在2019年10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将对列入试点的城市、院校及企业给予政策、资金扶持。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发布《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激励政策与企业投资兴办职业教育、接受学生实习实训、接纳教师岗位实践、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工作挂钩。这一政策的出台,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实践深化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最大保障。
对于产教融合型企业,国家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并按规定落实相关税收政策。对于职业学校而言,有关研究表明,校企合作以及产教融合与学生的就业率高度相关,98%以上的毕业生通过校企合作或者产教融合途径就业[1]。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更加注重的是专业与产业的融合,毕业生所进行的工作是对口的,能够快速在工作岗位得心应手地工作。从国家、产业行业、学校三个维度来看,校企深度融合意义重大,因而深化校企合作、推动产教融合势在必行。
4 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的关系
一些学者对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二者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看法。管丹[2]认为,校企合作更加具体和微观,产教融合则更加宽泛和中观。罗汝珍[3]等认为,产教融合是教育与生产、服务等行业开展生产、服务和教育活动,并为产业部门提供合格的劳动力的一种组织形式,这种组织承担一定的职责,让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成为连接学校与企业的桥梁。常鹏飞[1]则认为,校企合作是学校和相关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而产教融合下中职学校是产业性经营实体,产教融合主导者是职业学校本身。陈年友[4]等人认为,产教融合是职业院校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与行业企业开展的深度合作。
本文中的校企合作是指中等职业教育院校为了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主动与企业接触,寻找合作契合点的一种办学模式;而产教融合是一种深度的校企合作,为了把产业和教育结合得更紧密,校企双方在培养人才、科研、科技服务等方面成为利益共同体。二者的区别和关系具体体现在:校企合作是学校派学生到用人单位进行实习或者就业,或者企业委托学校培训职工等,虽然形式多样,但实质内容单一,合作程度不深,不稳定;产教融合是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校企双方权责清晰,并且有一定的考核机制和约束条件,在合作中双方积极互动、双向发力,以达融合,合作形式和内容上更加丰富全面,形成稳定的深度合作关系。因此,产教融合是一种深层次的校企合作。
5 中职学校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实践的有效途径
发挥行业职教集团的引领作用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现已成为我国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职业教育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的重要实现形式。我国行业型职教集团的建设与发展保持着强劲势头,集团规模越来越大,在内涵、制度、效能等方面越来越完善。依托行业型职教集团这一实践和资源平台,职业学校、行业、市场之间的资源流动、信息流动、人才流动日益顺畅,职业教育供给端与市场需求端得以无缝衔接,大大增强了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提高了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5]。
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淮安生物工程分院牵头组建的淮台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为例,集团由职业院校、相关行政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和企业组成,在市教育局、台办和农委共同领导管理与监督下,以推进淮安市农业产业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快又好发展和对接推动淮安现代农业“4+1”产业升级为目标,以行业引领、政府搭台,通过校企合作、校际合作和产学研结合为主要形式,按照平等原则,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需求为导向,以构建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为引领,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深化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为主线,整合政府、行业、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研院所、农业职业院校各方面力量,创新集团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探索多种形式的集团化办学模式,推动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实现农业职业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发展,全面增强农业职业院校的办学活力和服务能力,为淮安现代农业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集团自2016年12月31日成立以来,通过学校之间和集团内外企业、海峡两岸农商协会等交流合作,有效增进了淮台两地校企之间、学校之间的联系,促进集团持续健康发展。集团围绕国家“十三五”发展战略,开展多元化活动,如组团赴台开展院校交流活动、邀请台湾院校师生来淮联合举办技能竞赛、组织集团成员单位开展主题交流活动,增强集团活力,集团成员单位互访洽谈、深度合作,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等,不仅扩大了集团的影响力,提高了集团成员之间的亲密度,而且在学生实习就业、教师挂职锻炼、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资源共建、科研项目等方面提供了更宽、更广、更优的资源条件。
建立纽带,使校企发展成为命运共同体 当下校企合作需要以建立一种纽带为着力点,使得双方主体都要为这根纽带发展而积极努力,让双方成为发展中的命运共同体。李友余[6]研究认为,校企融合的落脚点是融合需求、协同育人。简而言之,就是要让合作双方都有求于对方,让双方更加深入的、可持续的合作成为可能。企业核心诉求是“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适用稳定人才”,学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环节若能精准融入企业文化、用人标准等元素,即是回应了企业的诉求。单靠学校或者企业一方努力,校企合作很难持续下去,深度合作也无从谈起。
如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淮安生物工程分院与四川德康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即建立了一种具有纽带功能的合作模式,双方共建兽医检测博士后实验站,同时签订“订单班”“冠名班”等协议,在满足合作双方需求的基础上不断实现校企深度合作、产教逐步融合的目标。再如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与蒙牛集团印尼蒙牛乳业有限公司合作共建蒙牛YoyiC印尼培训学院,并签订海外现代学徒制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协议等,这种跨出国门的国际合作模式也值得学习和推广。
明确产教融合主体权责 校企合作只有深度交融才能真正达到产教融合。实现产教真正融合,首先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合力[7],单靠哪一方都会出现不可持续的局面,蜻蜓点水似的合作关系很难维系。一方面,这四方主体的角色必须定位准确,制定出台具体、明确而全面的制度性文件以准确定位职业学校和行业企业,明确各利益主体间应占有怎样的地位以及权利和义务如何界定与划分;另一方面,四方主体必须界定清晰的职责以及充分发挥作用。从校企双方具体职责方面看,要明确各方具体内容和职责,出台有关监督约束的具体文件,加上政府相关部门有效介入,以实现对产教主体间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有效监督和约束。维持和协调合作双方的合作需要双方的积极性,仅靠职业学校或者仅靠企业单方面的积极性是不够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产教融合中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建立及时有效的长效沟通机制 在产教融合运行中,由于职业学校对劳动力市场发展现状的认识存在误差,造成职业学校专业和课程设置与劳动力市场需求间不相匹配[8]。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产业不断转型升级,劳动力市场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有所转变,导致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形成“毕业生难就业,企业招不到人才”的怪象,对行业、企业、学校的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建立及时有效的产教融合沟通机制,让校企双方及时了解各自发展状况和所需,尤其能够帮助职业学校精准确立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精准培养市场所需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行业企业。
中等职业学校可以借助职业教育集团平台形成长效的产教融合沟通机制。以淮台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为例,其理事长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淮安生物工程分院通过定期举办各种活动,开展1908淮台现代农业职教论坛,一些台资企业、龙头企业的行业专家每年为集团成员单位开专题讲座;集团成员单位定期到各家实地走访交流,促进集团成员相互了解、互通有无,这不仅可以打通不同生产对象的企业之间信息不通的壁垒,更重要的是企业能够主动参与职业学校人才的培养,从招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教学实训实习到就业全过程参与,集團的吸引力得到提高,校企合作通道变得更宽广,校企之间、企企之间的沟通既有效又长效。
参考文献
[1]常鹏飞.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职业教育发展路径深化[J].劳动保障世界,2019(33):73.
[2]管丹.“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概念辨析[J].职教通讯,2016(15):41-42.
[3]罗汝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的制度学逻辑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6(16):8-13.
[4]陈年友.产教融合的内涵与实现路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4(8):40-42.
[5]张芬芬.新时代行业型职教集团建设成效、问题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0(10):19-25.
[6]陈宁.关于推进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思考[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9(6):60-62.
[7]李友余.基于职教集团的产教融合“四融”实现途径探讨[J].高等职业教育,2019(10):35-36.
[8]陈锋.抓住机遇,乘势前进,推动产教融合迈向新阶段[J].中国高等教育,2018(2):18-22.
项目来源:淮安市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项目负责人:朱美荣。项目
编号:Hazy17010)。
作者:朱美荣,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淮安生物工程分院校企合作处副处长,讲师,研究方向为校企合作、现代职业教育集团运行机制(223200);赵恺,淮安市淮阴区水利局农水科,研究方向为农村水利改造与建设(22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