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医药旅游研究综述
2020-06-06信慧娟段文军
信慧娟,段文军
(桂林理工大学 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0 引言
近年来,全球环境问题逐渐恶化,人类健康受到威胁,亚健康人群逐渐扩展,医疗旅游需求不断增强,并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新亮点。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提出发展医疗健康旅游,推进产业融合发展;2014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到要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大力开发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2015年《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指出需进一步发展中医药旅游,《关于促进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开发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是首要重点任务;2016年,《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鼓励推出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产品,《关于开展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项目)创建工作的通知》提出3年内在全国建成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项目,《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标准》中提到要进一步规范康养旅游基地。
在中医药旅游蓬勃发展之际,为了更好地把握中医药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动态趋势,本文对我国中医药旅游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评价。
1 中医药旅游与医疗旅游、养生旅游、康养旅游概念辨析
1.1 中医药旅游
目前国内对中医药旅游概念的界定并没有达成一致,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根据中医药旅游的性质归属,大致可分为三类:中医药旅游为生态旅游的一支;是一种新型、独立的旅游方式;是专项旅游与生态旅游的重叠,是旅游业拓展与中医药业延伸二者结合的结果。我们把中医药旅游试着定义为:中医药旅游是以中医药自然及人文资源为载体,以医疗养生,药材观赏、购买、使用等为吸引物,集旅游业拓展与中医药业延伸的新兴交融性旅游产业。
1.2 医疗旅游
早期的医疗旅游是从健康旅游中派生出来的一个新分支,它结合了旅游业和医疗业的特点。世界旅游组织将医疗旅游界定为以医疗护理、疾病健康、康复修养为主题的旅游服务[1]。所谓的医疗旅游,是个人有目的地离开本地区或本国去目的地接受美容整形、外科手术、器官移植等医疗服务并享受旅游的过程。由此可见,健康旅游比医疗旅游更宽泛。由于医疗旅游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并没有统一、标准、科学的定义,其概念界定缺乏理论支撑,学者们对医疗旅游概念的研究呈现多元化。
1.3 养生旅游
在我国,周刚[2]认为养生旅游为旅游活动的一种,是以养生为目的来选择景点,安排内容和进展,考虑节奏快慢的一种旅游活动。逐渐发展中的养生旅游是以优化人的健康体征为基础,实现身心统一,预防疾病为主要动机的现象总和。
图1 中医药旅游与康养旅游、医疗旅游、养生旅游的关系
1.4 康养旅游
康养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学界尚未形成较完整的定义。有学者指出康养旅游是集合了参观、休闲、康乐为一体的,以自然、人文资源为基础,以修身养性、康养医疗为目的综合性旅游活动。也有学者认为康养旅游就是健康和养生旅游,简称为康养旅游。《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标准》中则指出康养旅游是通过修身养性、营养膳食等途径,使人外部身体和内部心情都达到舒适愉悦状态的所有旅游活动。
因此,康养旅游是健康旅游和养生旅游的总称,医疗旅游是从健康旅游中派生出来的一个新分支,中医药旅游是具备中国医疗特色的专项旅游活动(图1)。
2 我国中医药旅游研究现状
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需求层次不断提高,对健康的重视已经达到新高度。健康产业不断发展,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成为新兴领域,各类健康旅游综合体不断出现。中医药旅游的理念契合了旅游消费者“返環归真”“追求健康”“绿色消费”的需求。笔者于2019年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进行检索,主要从论文发表数量、发表时间、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等方面对我国中医药旅游研究现状进行总结阐述。
2.1 论文发表数量
以“中医药旅游”为主题,通过中国知网(CNKI)进行检索,检索日期为 2019 年 11月 15 日,共计得到相关文献 106篇,其中,期刊文献76篇,博士论文1篇,硕士论文15篇,会议论文4篇。以同样方式检索 “康养旅游”“医疗旅游”“养生旅游”等主题,所得文献数量远超105篇(图2)。说明我国虽然对中医药旅游的理论研究在近几年逐渐兴起,但与旅游学界内其他相关领域理论的研究相比,边缘化特征尤为显著,中医药旅游研究论文数量极为有限。整体来看,我国中医药旅游的理论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
图2 中医药旅游与相近领域文献数量对比
2.2 发表时间
根据中医药旅游研究文献的发表时间,发现我国中医药旅游研究存在以下特点(图3):我国针对中医药旅游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2000年才首次涉及中医药旅游研究领域[3];第二个显著特征是从 2012年开始,相关研究文献稳步增加,2016年开始急速增加,2017年达到峰值,2018年及2019年出现下降现象。究其原因,2016年国家出台了多项有关促进中医药旅游发展的文件,对中医药旅游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政策支持,这使得众多学者将关注点集中在中医药旅游上,2016年文献的激增为时势使然。此外,虽然近十年来对中医药旅游的研究总体上呈上升态势,但根据年发表总量分析,中医药旅游仍属“冷门”研究领域,显现出明显的小众化,与我国中医药旅游实际情况相一致。
图3 中医药旅游文献发表时间分布
2.3 研究视角
研究视角可以很好地反映学者对某一研究领域的广度。当前,国内学者针对中医药旅游的研究主要包括概念及发展基础研究、资源相关研究、市场相关研究、开发策略研究、综述概括研究等(图4)。
图4 中医药旅游研究视角分类
图4显示,中医药旅游发展政策或产业研究处于主导地位,占文献总量的 34%,其中文献类型多为报纸类,多以近几年国家或地区中医药旅游发展政策分析及政治报道为主,专业研究深度不够。开发策略型的应用类研究占总文献量的30%,概念及发展基础、资源、市场等基础类研究合计为36%。总体而言,当前对于我国中医药旅游的研究,理论和实践两大领域的研究进展旗鼓相当。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中医药旅游研究的概念界定、发展基础、类型划分、市场研究等研究方面争议较多。因中医药旅游相关的文献数量少且不精,故国内学者多以西方医疗旅游的现有成果为基础,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中医药特色加以展开。由于领域新、参考少,其成果不多也不足为怪。
2.4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能够很好地体现出我国学者对中医药旅游研究的深度,也是分析中医药旅游研究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从研究方法表明,定性研究的文献数量占绝对地位,达 92%,并且分布于各类研究视角中。定量研究仅占 8%,且均采用问卷调查,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数据。定量研究分布于市场相关研究(5篇)、开发策略研究(3篇)两种研究视角中。可见,目前我国对中医药旅游重视理论研究、忽视定量论证的现象显著,主观分析居多,客观的实证分析偏少,定性定量分析严重失衡。此外,在屈指可数的定量研究中,基于消费者的角度分析的研究占多数,缺乏以供给为研究对象的分析,造成供需研究失衡的局面。
综上,当前我国中医药旅游的研究存在着起步晚、原创少、边缘化、不均衡的特点,虽具有少数学术价值高、应用前景广的研究,但总体上深度不够、水平较低,仍然在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尝试。
3 中医药旅游研究成果
目前,虽然国内对中医药旅游的研究总体水平较低,但仍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下文以发表时间和研究视角为序,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简单述评。
3.1 相关概念及发展基础研究
王景明[3]等在2000年首次提出中医药旅游的概念,认为中医药旅游是生态旅游的一支,此外还提出了中医药旅游独有的特点: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为发展基石。2002年,张群[4]认为中医药专项旅游的载体是中医药,旅游对象构成要素是具有药用价值的动、植物,其目的是使游客在进行旅游活动中体验到中医药的医疗文化,其定义是对王景明定义的延伸。2005年,田广增[5]认为中医药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是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医疗健身,药材观赏、购买、使用等是其吸引物。2007年,张文菊[6]认为中医药专项旅游与生态旅游间存在着重叠,并不能简单地归于隶属关系。2010年,石斌[7]认为一定区域内的中医药自然、人文旅游资源是中医药旅游的依托。2012年,孙晓生[8]将中医药旅游的研究扩展到文化领域,对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其是一个专项旅游活动,同时构建了示范基地的评价标准。2014年,师帅[9]提出中医药旅游是结合了医疗旅游和保健旅游的特点,并具有其自身独特文化底蕴的一项新兴旅游产业。2019年,于航[10]提出了中医药健康旅游的概念,即在传统旅游六要素的基础上,以中医药资源为载体,以发展我国特色健康旅游和传承中医药文化为目的,实现旅游产业再次升级的旅游活动。
3.2 资源相关研究
2009年,张春丽[11]指出中医药旅游资源广义上包含以中医养生理念为基础的,使游客体验到优良效果的外在条件;狭义上指药材、中医诊疗手段、养生方式等资源。2012年,孙晓生[12]等以广东省为例,将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资源分为生态类、人文类、体验类三大主类,凸显了中医药文化养生的特色。2016年,刘小滨[13]将中医药旅游资源分为中医理论、中医诊疗和中医养生三类,此外,他认为应重视美学价值、养生环境以及中医治疗与旅游活动的结合。2017年5月,胡广芹[14]等将中医药健康旅游进行了等级划分和评定标准的制定;同年,牟瑞容[15]从中药种植、中药加工、中医药文化等八个方面对亳州市中医药旅游资源进行分析,并从中医药文化资源、中医药生态观光资源、中医药医疗保健资源、老庄养生旅游资源四个方面分析了亳州中医药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2018年,杨璞[16]分析了中医药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性,并提出保护、传承中医药旅游文化资源的五项具体措施。
3.3 市场相关研究
2008年,张群[17]以广西药用植物园为市场研究地,通过抽样调查进行市场探析并得出以下结论:中老年人是中医药旅游市场的主体;女性游客所占比重大;消费者多以中高收入者为主;偏好中医药旅游的游客多数文化程度较高;家庭出游方式所占比重最高。2013年,张群[18]仍以广西药用植物园为研究地,通过调查问卷方式,从旅游者的基本属性和旅游要素等方面分析评价了中医药旅游游客的满意度:中医药旅游游客以收入、学历较高的男性为主;游客对市场研究景点整体比较满意;游客的重游意愿较高,但吸引力方面仍需提升。同年,李亮[19]根据测量问卷具体研究了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基地的开发现状,并构建了结构方程来探寻示范基地开发的影响因子。2017年,曹璐怡[20]以广西药用植物园和三亚市中医院为市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其感知价值的维度来探索感知价值和维度对游客满意及忠诚的影响,构建并验证了游客忠诚模型,得到的结论如下:作为单维度结构的中医药旅游游客的感知价值正面影响着游客的满意和忠诚;游客的感知价值有社会价值、认知价值、玩乐价值、美感价值、健康养生价值、感知经济成本、感知非经济成本和服务体系质量感知8个维度;不同的价值维度对游客忠诚形成不同的驱动路径和效应。曹璐怡为中医药旅游目的地游客忠诚的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2019年,赵琦[21]等以铁力市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开发优势、条件及模式,并提出可持续发展建议。
3.4 开发策略研究
2002年,张群[5]指出了制定相关政策、开发专项产品等七项发展中医药旅游的具体策略[4]。2005年,田广增提出了提高认识、培育品牌、规范线路等五大发展对策。2006年,张群[22]等提出了中医药旅游开发的三大有效形式。2010年,习宗广[23]在总结中医药旅游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六项发展对策;孙天胜[24]等将中医药旅游发展模式分为求医问药、观赏认知、保健按摩和成药采购四种类型;侯长红[25]在分析了泰宁县中医药文化旅游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发展策略。2011年,张蕾[26]等对毫州发展中医药养生旅游提出三项措施。2012年,號剑波[27]等从宣传促销、品牌定位、人才培养、开发模式的多样性等方面提出湖南中医药文化旅游的发展策略;高婷婷[28]针对广东中医药文化旅游,提出四大发展策略。2013年,阐丽娜[29]等通过分析中山市中医院在开展中医药旅游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发展策略。2014年,张晓董[30]等针对黑龙江中医药旅游发展状况,提出了四项建议。2015年,米菲菲[31]对惠州中医药人文旅游资源深入挖掘和现有市场开发特征的详细分析,提出了惠州中医药文化旅游的开发策略。2016年,邓梧希[32]运用RMP分析理论对广西中医药旅游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广西中医药旅游产品的开发策略、产品谱系及线路设计。2017年,甘永和[33]基于旅游消费者偏好研究理论,建立了中医药康养旅游产品体系,将产品分为八大主类,并针对每类产品提出了具体开发策略。2018年,黄雨婷[34]等从产品、资源、人才、规划四个方面对江苏省中医药文化旅游提出了开发建议。
3.5 政策或产业分析
2000年,陈永宁[35]首次对发展中医药旅游产业的意义及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以上海为例提出了发展中医药旅游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发展对策。2005年,田广增[5]对我国中医药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认为我国中医药旅游存在水平低、规模小、旅游概念尚未完整、旅游者消费非理性等问题。2007年,孙永平[36]等在田广增对中医药旅游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中医药旅游产业还存在医疗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等问题。2008年,张群[37]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医药专项旅游在现实发展中存在资金困难、产品单一、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和阻碍。2009年,孙天胜[38]认为中医药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中医药知识的大众普及、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旅游目的地居民收入增加等重要意义。2012年,记者田文华[39]对定西中医药旅游产业发展政策进行了报道,指出定西充分发挥中医药养生旅游资源,重点推进中药医养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2014年,霍生平[40]等根据钻石模型,从生产要素、需求要素、相关产业支持等六个方面对湖南省中医药旅游产业竞争力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了湖南中医药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策略。2015年,陈静[41]、于维墨[42]、徐梅[43]、陈杰[44]等记者均对《关于促进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进行了政策解读。2017年,王林景[45]通过态势分析法对中医药旅游产业的优劣势进行分析,并提出使用移动互联网中的“二微一端”,通过移动电子商务来发展中医药旅游。2018年,郭睿[46]就甘肃省中医药旅游产业发展中硬件、服务、宣传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应对策。
4 总结与展望
我国虽然对中医药旅游的研究起步较晚且总体研究水平不高,但近几年无论是在文献数量上还是研究方法上都取得了较大进展。从最初概念的界定、政策和产业分析、发展现状等定性分析研究为主开始向旅游者忠诚度、满意度等定量研究转变,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仍有待提高,具体而言,我国中医药旅游研究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完善。
4.1 研究角度与方法
我国对中医药旅游的基础研究尚未成体系,理论研究较薄弱,层次较深的研究多以个案分析为主,研究方法单一,缺乏定量实证研究。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成为首要任务,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注重学科交融,运用管理学、经济学、生态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来分析中医药旅游[47];二是注重借鉴国外该相关领域较为成熟的理论研究和经验;三要广泛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加强中医药旅游的深层次研究。
4.2 相关政策研究
在对中医药旅游进行概念界定、产品开发、资源分类等研究之外,还应考虑专业人才培养、投融资渠道、规范化建设等问题。目前我国中医药旅游产品存在形式单一、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因此,有关部门应努力为中医药旅游产品开发营造良好的环境,从政策层面提供成果转化平台。
4.3 中医药旅游规划
经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和总结,目前我国对中医药旅游发展规划方面的研究尚未涉及。日后,学者们可以将研究的关注点集中于中医药旅游总体规划、中医药旅游景区规划等方面,为中医药旅游的进一步良好的发展指明方向。
4.4 新型宣传工具
当前,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常见于各个发展领域,区域和企业应借助移动互联网,对中医药旅游产业进行宣传和发展,例如原材料种植直播、中医药旅游产品展示、中医药旅游景区路线规划等。发展较稳定的中医药旅游企业可与中医药大学合作,通过在互联网上开展中医药养生知识讲座等来提升大众对中医药旅游的热情。具体的营销推广模式有:特产、药膳、美食的 O2O 模式,中医药养生项目的 B2C 在线预约模式,360度全景展示APP的研发以及中医药旅游手游的开发等[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