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篮球文化体系建设路径探析
——以乐山师范学院为例

2020-06-06朱臣廷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校园篮球实验班校园文化

朱臣廷,余 尾

(乐山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0 引言

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了以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实现健康治理的目的,开创我国健康工作的新局面的要求[1]。篮球作为高校学生十分热爱的运动项目之一,具有广泛的学生运动基础,在高校这个国家健康工作实施的重要阵地,建设高师校园篮球文化体系对学生健康工作实施具有深远的意义。篮球运动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是人类文明和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高校篮球运动更是如此。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篮球运动已经不再局限于游戏和竞赛的范畴,越来越多的被赋予社会文化的内涵。现代篮球运动已经成为了一种具有多元素、深层次、满足不同人需要的社会文化现象。乐山师范学院立足于校园篮球文化建设,提出了篮球“产教研训”改革战略,建设“篮球项目运营与管理”教改实验班(以下简称实验班),意欲培养出优秀的教练员、裁判员、赛事组织策划人才等,打造高师校园篮球文化。

1 校园篮球文化与不同文化的衍生关系

李颖川[2]等人认为,篮球文化是通过篮球活动的过程,围绕本体特征不断总结、创新、发展的各种有形的和无形的、物质的与精神的、内容的与形式方法的总和。校园篮球文化是篮球文化的亚文化,是体育文化以项目为载体,不断发展的产物。王家宏[3]把篮球文化概括为人们在从事篮球运动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篮球文化在结构上包含了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篮球文化具有独特性、区域性、交融性和共享性的特点。校园篮球文化是校园体育和校园文化的综合体,是体育文化和校园文化交融发展的结果,具体衍生关系见图1。校园篮球文化从逻辑范畴来讲,源于篮球文化和校园文化,受众面更小,针对性更强,地域性更加明显。从人的社会化本质来看,社会大众文化与校园篮球文化为从属关系,校园篮球文化从属于校园文化和社会大众文化,受社会大众文化制约,并以社会大众文化为落脚点。

图1 不同文化衍生关系

2 校园篮球文化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

校园篮球文化通过在校园这个特定场域的发展,以学生为主要受众和传播媒介,经过长期发展,具备了价值整合、健康促进和休闲娱乐等功能,在大学校园中发挥着纽带、感染和传承作用。从物态、制度、行为和心态四个文化层面对高校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和长期的保持效应[4-5],如表1。校园篮球文化因其特有的功能和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独特作用,造就了校园篮球对校园文化贡献的独特性。大学生作为高校的主体人群,其年龄特征、心理特征、自主的人格和即将面临踏入社会等各方面的特征和挑战,造就了大学校园篮球文化的特殊性质。而大学校园篮球文化效应分层机制的四个方面也正是篮球文化和校园文化融合后,大学校园篮球文化建设的四个评价层面。

表1 校园篮球文化功能、作用及效应分层机制

3 校园篮球文化体系建设的效应分层理论评价体系

以建设新时代背景下的高师校园篮球文化体系为目标导向,融合多方资源进行校园篮球文化体系建设探索,引用苏州大学体育学院王家宏教授的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四层篮球文化效应进行评价[3]。

3.1 物态文化层

校园篮球文化体系建设以物态文化为基础,包含场地条件、器材条件、篮球比赛与训练消耗品、篮球宣传条件和篮球竞赛用设备与器材等[6],是校园篮球文化体系建设的客观性保障,也是篮球文化升级的物质保障。

3.2 制度文化层

制度体系是校园篮球文化体系建设的顶层建筑,直接决定校园篮球文化体系发展的高度与可持续性[7]。包含高校教学主管部门、学生主管部门、学生工作主管部门和学生自主活动管理部门的各种制约与促进因素组成了校园篮球文化体系建设的制度文化层。

3.3 行为文化层

高等师范院校以培养教师为主,向来提倡身正为师、身高为范。高师校园篮球文化体系建设在此基础上,融合“立德树人”“以体育人”的思想,让参与的师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完成交流、学习、规范和教育,是高师校园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8-9]。

3.4 心态文化层

高师校园篮球文化的核心在文化,文化建设既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稳定性和高度认可性是文化的重要特征,校园篮球建设的文化,还应该具有广泛的知晓度和参与性[10]。只有校园篮球体验和校园文化融为一体,才能够真正成为高师校园篮球文化发展的硕果,支撑和带动高师校园篮球文化体系的发展[11]。

4 乐山师范学院校园篮球文化体系建设载体

在乐山师范学院篮球文化体系建设中,诸如篮球教学训练人才、参赛人员选拔、裁判员培养、竞赛人员培养、篮球比赛附加值提升,篮球联赛系统是构成校园篮球文化体系建设的核心载体,也是校园篮球文化建设的检测平台。

图2 校园篮球比赛系统组织关系

如图2所示,篮球比赛系统包含人员选拔、比赛组织、比赛宣传、氛围营造,串联校体委、校团委、学生处、公共体育教学俱乐部、篮球实验班、篮球协会等重要主管和职能部门。篮球联赛是篮球比赛系统的核心展示和串联平台,作为高师校园篮球文化发体系建设载体的重中之重,篮球联赛的融合性、展示性、引领性、激发性等多重特质不但促进了高师校园篮球文化的发展,也是高师校园篮球文化体系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

4.1 “篮球教改实验班”引领篮球项目专业发展

作为篮球竞赛与专项训练的主导机构,篮球教改实验班主要融合体育学院不同专业的篮球爱好者,组织篮球裁判系统学习与实践、让篮球爱好者、篮球实验班负责人(国际级裁判员)等有广阔的实践锻炼平台,是直接校地合作、校校合作、拓展优质校外学习资源的重要纽带。以体育学院篮球教研室专任教师为基础进行建设,在全校起到引领篮球项目发展的作用。

4.2 公体部主管篮球竞赛和搭建篮球文化展示平台

公共体育教学俱乐部作为大学基础教学部门,与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高校主管机构联系紧密,为校园篮球文化体系建设发掘和融合不同资源、搭建校园篮球比赛展示平台,提供校园篮球文化体系建设保障。由此可见,公共体育教学俱乐部既是校园篮球比赛的发起者,也是校园篮球比赛的重要传播者,更是促进校园篮球比赛不同角色积极融入的践行者。

4.3 篮球协会融合不同元素锦上添花

协会的存在是高校灵活自主发展的重要标志,高校篮球协会聚集了不同学院的篮球爱好者,他们的专业涵盖了文理史哲等各个领域,协会中有不同类型的专业人才。篮球协会除了给与不同学院的会员进行专业引导、理论学习、训练培养等外,也可从会员身汲取了新的营养成分,比如篮球赛场主持、赛场DJ、直播管理、外联宣传、线上线下联合处理等。各个学院的篮球爱好者运用其优势专业能力和资源,为高师校园篮球文化体系的多元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与帮助。

5 乐山师范学院校园篮球文化体系建设的发展过程

5.1 高师校园篮球文化体系建设的初次尝试与瓶颈

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2-4倍,部分学院如外国语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等男生数量寥寥无几[2]。校园篮球比赛作为校园篮球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参赛队员人数上已经遇到了很大的困难,部分学院或班级没有足够的男生人数(≥5人)参加篮球比赛;举办女子比赛从人数上来讲是可行的,然而技术水平差、体能不足和排斥对抗性运动是女生不愿意参加篮球比赛的重要因素。

表2 校园篮球文化变革历程

如表2所示,校园篮球比赛实施了“3+1”比赛模式之后,大大调动了女生的参与积极性,扩大了校园篮球比赛受众面。“3+1”比赛模式指的是实施混合比赛模式,在Q1、Q2和Q4由男子进行比赛,在Q3由女子参加比赛,只是参赛队员性别有所变化,其他比赛条件均保持不变。此措施在实施当年就引起了良好的反响,随着比赛机制的不断完善和篮球文化氛围的提升,反响越来越好。

5.2 乐山师范学院校园篮球文化体系建设过程中的成功变革

如表2所示,“3+1”比赛模式后的四次变革中,专业变革3次,非专业变革1次,由专业引领非专业进行主动变革,结合校园篮球文化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和措施修改。篮球实验班的成立和篮球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促进了篮球专项水平的提高,从而推动了篮球教改实验班培养目标的再定位。重新整顿篮球协会,梳理规范工作和学习制度,保证了学习的专业性,融合了不同学院、不同专业学生共同发挥主体作用,以校体育部为引领,实施学生工作联动,促进了校园篮球文化建设。

公共体育教学俱乐部作为高校实施公共教学的主管部门,其管理效力不言而喻,是很好的校园篮球文化组织管理平台。公共体育教学俱乐部、篮球协会、篮球实验班、篮球专项学生四个方面融合,工作直接对接,减少间接联系,减少校园篮球文化体系建设过程中的资源浪费,避免了信息传达误差,从而促进了高师校园篮球文化的发展。

5.2.3 校园篮球竞训机制变革

结合乐山师范学院学生结构特点,对不同代表队实施赛前期专业带训,备战期院内训练,比赛期院内训练、专人指导,通过提升各代表队教练能力,培养各学院教练员水平,从而达到提升代表队运动水平的效果。校园篮球比赛定期、定赛制、规范举行,定期制使各参赛队熟悉比赛周期,便于训练和备战。比赛规则及要求结合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便于不同水平比赛的学习与联动,校园篮球联赛半决赛和决赛采用抢局制,与CBA决赛阶段的赛制接轨,便于参赛队结合国内顶级篮球联赛进行学习和技战术调整,增强比赛的观赏性。

6 小结

猜你喜欢

校园篮球实验班校园文化
校园篮球利益相关者的分类研究*
山西农大乡村振兴“双创”实验班开班
中学校园篮球的困境和发展对策
实验班以情促教教学策略谈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浅析影响初中校园篮球发展的因素及优化策略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高校大类招生模式按实验班/基地班招生
卓越司法人才培养实验班的小样本考察(2014-2017)——以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13级实验班为样本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