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外文化空间研究综述

2020-06-06原云芬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发文空间文化

邓 敏,原云芬

(桂林理工大学 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0 引言

文化空间作为一个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多尺度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与绝对空间、抽象空间、具体空间、共享空间等共同出现在法国城市理论学家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的《空间的生产》一书中,他认为对空间的理解应该跳出传统的思维,不仅要看到它的物理性、物质性,还要注重它的文化性,即空间是由人类有意识的实践活动产生的,人类的历史活动促进了空间的产生,因而空间包含着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文化空间[1]。2008年3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两类:一是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等;二是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2]。基于此,本文所探讨的文化空间是指人、活动、空间、时间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具有文化生产、消费和传播功能的一定区域或场所,该区域或场所具有典型的文化特征。

1 数据来源

本文分析的国外基础数据来源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检索主题为“cultural space”,时间跨度为2008—2018年,检索结果为7 473篇,因检索结果中与主题相关的文献比较分散且数量较多,故将文献排序方式由日期调整为相关度,并选择前1 000篇检索结果作为外文文献数据的样本进行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本文分析的国内基础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在高级检索模式下,以“文化空间”为检索主题词,检索时间跨度为2008—2018年,来源类别为核心期刊,共检索出文献621篇,剔除无作者期刊及会议报道、期刊通知、访谈类别的文章及其他不相关条目等无效数据,得到有效文献601篇,作为中文文献数据的样本进行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2 统计与分析

2.1 历年文献发文量分析

研究某一领域的文献历年发文量可以有效揭示该领域特定时期的发展情况与受重视程度。研究发现,2008—2018年国外关于文化空间的研究数量基本呈逐年增多的态势,在2017年达到顶峰966篇,特别是从2014年以后,发文量快速增长,年均增幅90篇以上,表明国外关于文化空间的认识基本达成统一。我国发文量先是在2010年达到小高峰49篇,之后下降,到2012年开始稳步回升,除2015年小幅下降之外,基本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表明我国对于文化空间的研究正处在探索前进的阶段。总体来看,国外文化空间的研究成果与国内相比较丰富,发文量远远高于国内,但近年有下降趋势;而国内成果近几年逐年递增,说明文化空间在国外的研究基本迈入成熟稳定阶段,而在国内文化空间正在成为当前研究热点,未来几年我国将有更多更深入的研究成果。

2.2 研究地区情况

研究地区情况可以帮助学者快速找到该领域中研究成果数量丰富的国家和地区,为后期研究提供参考。图1和表1是国外文化空间的研究地区分布情况,结果显示,排名前四的分别为美国(231篇)、英国(156篇)、澳大利亚(82篇)和中国(66篇),其发文总量(535篇)已达到文献总量(1000篇)的一半,在国外文化空间研究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图2和表2是国内文化空间的研究地区分布情况,发文量最多的是北京,达到99篇,其中主要以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为主要发文高校,其次是江苏,主要集中在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由表2可以得出,排在前五的地区发文量达到了303篇,占国内发文总量(601篇)的一半,说明北京、江苏、湖北、上海、四川是国内文化空间研究的主要地区。总体来看,国内研究与国外相比虽有差距,但可以在借鉴国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弥补,不断向更深层次和更宽领域的研究方向发展。

图1 国外文化空间研究地区分布图谱

表1 国外文化空间研究地区前十位分布

表2 国内文化空间研究地区情况(发文量≥15)

图2 国内文化空间研究地区情况(发文量≥7)

2.3 研究来源分析

2.3.1 研究作者的比较分析

对文献作者进行研究可以有效了解该领域中的核心作者,以及他们之间合作的密切程度。从图3和表3可以看出,国际上在文化空间研究领域被引频次最多的作者是P.Bourdieu和D.Harvey,被引次数分别是146和104,说明他们的研究成果相较于其他学者具有较高的影响力。P.Bourdieu近期主要围绕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展开研究[3],而D.Harvey主要是在探索人类认知构成与环境空间形态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文化在中间所起的作用[4]。从合作密度来看,大多数文献作者之间都有粗细不同的连线相连接,说明他们合作较为密切。图4所示的是国内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影响力较大的学者有陈波、傅才武、陈旭光、胡亮才,共现次数分别为5、4、3、3(见表4),在图谱中产生了突现点,可以看出这几位学者是近年来文化空间研究的高产作者,而其他学者发文量均为2篇或1篇。其中合作关系较为紧密的分别是以傅才武、肖绚、王万良、王志章、李源为中心的科研团队,以傅才武为中心的研究团队合作关系最为紧密,但团队规模较小,大多数为2~3人,且分布较为分散。此外,这些高影响力作者近期的研究重点分别为虚拟公共文化空间[5]、村民文化参与的影响因素[6]、文化共享空间[7]、媒介公共文化空间[8]、城市文化空间[9]等。

图3 国外文化空间研究作者共被引图谱

表3 国外文化空间研究作者共被引频次前十分布

图4 国内文化空间研究作者合作网络共现图谱

表4 国内文化空间研究作者被引频次前十分布

整体上看,国外核心作者发文量相对较多,影响较大,且他们之间联系密切,存在大范围合作;而国内虽然有部分科研团队合作强度较大,但整体上各团队仍处于独立研究的状态,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我国文化空间研究的长远发展。

2.3.2 发文刊物的比较分析

图5 国外文化空间研究期刊共被引图谱

对国内外发文刊物进行比较分析有利于了解研究文献的领域分布及质量高低。改变节点类型为“Cited Journal”,其他操作不变得到研究刊物的分析结果,如图5所示。国外文化空间的高被引期刊主要来源于《URBAN STUD》《ENVIRON PLANN A》《PROG HUM GEOG》《ENVIRON PLANN D》,大多属于环境科学、地球科学类期刊,被引频次均高于100,且均为高影响力刊物;其次是社会学类期刊,如《AM J SOCIOL》《AM SOCIOL REV》《SOCIOLOGY》等,被引频次均高于60;文化研究类,如《THEOR CULT SOC》、多学科科学类,如《P NATL ACAD SCI USA》等期刊被引频次略低。对CNKI文献发文刊物进行合作网络分析(如表5),国内文化空间研究主要集中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发文量达到15篇,其次是《艺术百家》《规划师》《人文地理》,发文量均为10篇。国内发文刊物类型与国外存在吻合部分,特别是人文地理和规划类期刊,可以看出国内外研究方向均朝多学科、多领域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国外发文刊物的影响因子远高于国内的发文刊物,说明我国文化空间研究质量的提高还需学者们不断努力。

表5 国内文化空间发文刊物发文量前十统计情况

2.4 研究主题分析

2.4.1 国外文化空间研究主题识别

关键词体现的是文献的主题和中心思想,研究高频关键词更容易得出该领域的研究主题与热点。图6和表6分别是国外文化空间研究的关键词聚类图谱及关键词频次和中心性统计情况表。图6中网络节点数量为331,连线数量为1 094,密度为0.02,Modularity Q值为0.520 6,大于0.3,说明网络聚类较好,社团结构显著;图中以Space为核心向外发散,高频关键词主要有空间、城市、文化、区域、地理、身份、政治、风景、性别、艺术、教育、文化遗产、旅游等,其中政治、艺术、政策、城市、风景的中心性都在0.10(包含0.10)以上(见表6),是文化空间研究的热点。为了对关键词做进一步的分析,文章绘制了国外文化空间研究关键词的时区视图(图7),图中显示了研究热点在时间脉络上的迁徙情况,2008—2012年的研究热点比较集中且多元,结构较为复杂,主要将空间与文化、城市、地理、政治、旅游遗产等相结合进行研究,2012年至今,出现将生态服务、目的地发展等应用于文化空间领域。可以说,2008—2018年,国外主要关注文化空间的文化性、空间性与应用性等方面。此外,图6中有10个聚类标签,聚类前的标号越小,说明该聚类研究热度越高。聚类主要包括了文化生态系统服务、布迪厄、城市政治、文化心理学、文化研究、社区等,进一步说明了国外对文化空间的应用范围之广。

图6 国外文化空间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

图7 国外文化空间研究关键词时区视图

表6 国外文化空间关键词和中心性统计情况(频次≥20)

本文基于以往学者的研究和知识图谱的分析,对国外文化空间的研究热点进行总结与归纳整理,主要有以下几点:

2.4.1.1 文化空间内涵研究

文化空间的前身是“文化场所”(culture place),后来在被表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基本类型时才被改称为“文化空间”(cultural space)。2001年联合国大会对“文化空间”的定义是:“一个可集中举行流行和传统文化活动的场所”,或“一段通常定期举行特定活动的时间,这一事件和自然空间是因空间中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存在而存在的”[10]。当然,国外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还有很多,他们对文化空间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见解:如从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空间,认为文化空间应由空间内的特定群体——人的生产、生活及行为模式来定义[11]。

2.4.1.2 文化空间的应用性研究

在文化空间的应用性方面,国外的研究最初集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城市文化空间及其他公共空间等方面。J.Baker[12]从SOR量表,即“刺激(stimulus)—组织(organism)—回应(response)”出发,在构建概念模型的基础上阐述了空间环境中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M.A.Mark[13]等通过实地调查访谈与多元回归方法研究文化遗产旅游吸引物,得出游客在旅游体验之后对景点的评价、认可或二次重游的意愿会受到景点意境空间的影响,反过来,意境空间也可以为管理者提供经验指导。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不同视角对文化空间进行研究,其被运用到的领域也越来越多:如S.Nayar[14]等指出了文化空间在移民加入后发生的变化以及职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关于“旅游与文化空间”,R.Maitland[15]对都市旅游中的文化空间进行了研究,并指出其中未开发的文化空间的意义;M.D.Alvarez[16]研究了旅游标准化文化空间,如住宿、餐饮等的特色及其变化。

2.4.1.3 乡村文化空间

国外对乡村文化空间的相关研究可以追溯到1992年。关于乡村文化保护,D.E.Bee[17]以苏格兰两个农村为案例,通过遗产展示的方式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来对乡村建设做出实践创新;在传承与重构中,乡村文化空间可以说是各文化空间的主体间相互交流所形成的空间,介于城市与乡村、地方与全球,即类似爱德华·苏贾所说的“第三空间”[18]。

2.4.2 国内文化空间研究主题识别

在CiteSpace中将节点类型重置为“Keyword”进行关键词分析,得到图8和表7。图中网络节点数量为91,连线数量为121,密度为0.029 5,Modularity Q值为0.667 6,大于0.3,说明网络聚类较好,社团结构显著。结果发现: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共文化空间三个关键词节点较大,说明它们是国内对文化空间研究的热点,图谱中的7个聚类标签主要包括文化空间、公共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生产、政治空间、社会文化空间等,与表7中中心性在0.10(包含0.10)以上的关键词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共文化空间、空间生产、保护、图书馆、公共空间、城市更新重合较多。且从图9的关键词随时间迁徙的情况进一步得出,国内文化空间研究起初主要集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方面,后来拓展到公共文化空间、图书馆、档案馆等特殊文化空间,近几年出现将文化空间应用于历史、政治、城市、服务、乡村等领域,可以说,2008—2018年,我国文化空间的研究主题主要围绕文化空间构成、空间生产与保护、城市公共空间等方面展开。

图8 国内文化空间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

表7 国内文化空间关键词和中心性统计情况(频次≥4)

图9 国内文化空间研究关键词时区视图

本文根据以往学者的研究和知识图谱的分析,对文化空间的研究热点进行总结与归纳整理,主要有以下几点:

2.4.2.1 文化空间的概念与内涵

文化空间最早是一个人类学概念,从这个视角来看,文化空间是由人的一整套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以及它们所共同形成的文化氛围组成,也可以说是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时间性、文化性[19]。在社会学、文化学领域的界定也有很多,有学者将其看作是一种具有核心象征性的场所、场景和景观,由意义符号、价值载体组成[20];也有学者指出文化环境的构成中除了文化时间,还有文化空间,这里的文化空间是空间中的人以及他们所产生的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场所[21]。文化区是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文化空间,是一种具有周期性的人类活动、传统和文化属性的空间地理区域[22]。除此之外,在都市研究中,“公共文化空间”这一术语最为常见,它是在文化空间的基础上更强调其公共性的一种新的空间内容与形式[23]。

2.4.2.2 文化空间的构成与影响研究

文化空间通常是在特定的历史与文化传统的背景下形成的,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会受到多种主体的主导,如当地政府、社会团体、社区精英、社区居民及外来游客等[24]。郑春霞[25]等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生存的环境其实可以称之为广义的文化空间,其既包括国家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等,也包括地方的文化政策、语言、民俗、宗教信仰、经济水平等;陈宇光[26]从文化发展的时间脉络出发,提出城市文化空间由三种维度构成:传统文化的历史空间、现实文化的多元化实时空间和未来文化的伸展空间。

2.4.2.3 文化空间的开发与保护研究

在文化空间的发展过程当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关于文化空间的开发与保护。纵观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比较丰富且有较强实践指导性,共分为三类观点:第一类观点认为对文化空间的保护要有一种大文化空间的观念,即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同时也要关注其所涉及的物质与精神混合物化的文化生态环境[27-28];第二类观点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空间,应做好分级分类保护,如可以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29];第三类观点认为可以通过文化空间再生产或再造来开发与保护文化空间。张晓萍[30]等认为“大型实景歌舞展演”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旅游”是文化空间旅游化生存的可取之道。

2.4.2.4 乡村文化空间

关于乡村文化空间,丁洁妮[31]等对乡村的建筑空间提出了优化步行系统、注重公共艺术小品设计、注重植物合理配置、注重村民需求等促进社区和乡村文化空间的传承的建议。另外,我国很多的特色旅游村镇在进行开发与保护的过程中都对传统村落和一些老旧的农耕生产工具等典型的记忆符号进行了保留,但是与此同时也融入了一些3D墙画、多媒体博物馆、乡村民宿体验等现代化的元素,使得到访的游客看到的不仅仅是以前古老的传统的“过去生活”,也可以看到村镇一路走来的发展历程[32]。

3 结论与展望

3.1 文献发文的时间特征

国外文化空间的历年发文量呈现线性增长的态势,从发展阶段来看,主要经历了缓慢增长(2008—2011年)、波动增长(2012—2014年)和稳步快速增长(2015年至今)三个阶段。而我国文化空间的历年发文量呈波浪式增长,主要经历了萌芽发展阶段(2008—2010年)、探索发展阶段(2011—2013年)和稳步发展阶段(2014年至今)。文化空间在国外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热度和发文量有所下降,而国内正处于研究热点阶段,发文量逐年提高,但国内发文量与国外的发文量存在较大差距。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不断出台和文化在人们日常生活和旅游活动中地位的逐渐增加,文化空间的相关研究会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文献发文量也将继续增长。

3.2 研究地区发展

国外文化空间研究地区主要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为主,其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我国的研究地区主要集中在北京、江苏、湖北、上海、四川等地,发文高校主要集中在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上海体育大学。这些国家、地区与高校的研究成果代表性和参考价值较大,为国内外文化空间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科研支撑,但同时也可以看出科研力量分布不均衡,且国内外地区发文量差距较大,研究的深度与宽度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3.3 研究作者与刊物合作情况

国外对文化空间研究领域产生深远影响的学者是以P.Bourdieu和D.Harvey为代表的领军人物,他们之间的合作程度较为密切,形成了以P.Bourdieu、D.Harvey、H.Lefebvre和M.Foucault等为中心的科研团队,且发文刊物影响因子高、质量好,国外的发文水平与刊物影响力占据相对优势的地位。当然,我国也涌现了一批杰出的以陈波、傅才武、陈旭光和胡亮才为核心的学者,他们对我国文化空间研究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相比较于国外作者,国内作者之间的合作程度较为松散,科研团队规模较小,刊物水平也比较低。因此,国内作者还需运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与其他学科的学者产生交集,在相互借鉴、交流与学习的基础上推动文化空间研究领域的创新发展。

3.4 研究主题挖掘

在研究主题上,国内外的文化空间研究主要以地理、文化、旅游为主要学科,还涉及经济、教育、建筑、体育等,学科交融性较为明显。国外的研究方法大多采用模型构建、实地调查、访谈等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相结合;而国内多采用文献研究等定性方法。内容上,国外文化空间主要注重文化空间在某一地域的应用性研究,我国则偏重对文化空间的影响和保护性研究;国内外都重视文化空间与旅游的结合,为国内外文化空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了不竭动力与智力支持。值得注意的是,关于乡村旅游文化空间,国内外目前的研究成果较少,属于现阶段的一个研究空白,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推进,还需进行后续的补充、完善和更新。

4 小结

总体而言,文化空间的研究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首先是文化空间的研究视角较窄。目前大多数文化空间的研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城市文化空间联系较为紧密,在与旅游结合方面,研究遗产旅游的数量较多,人类学研究的视角占据主要地位,地理学、社会学等其他视角研究较少。其次是文化空间的应用上比较单一。关于文化空间的研究案例,大多数是围绕民族村寨、民俗节日和著名文化遗址等展开,且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将文化空间理论应用到一般城市、旅游区和乡村的案例不多,较为缺乏,未来的关注点应该要有所转移。最后就是关于文化空间的开发保护建议方面。作者的思考角度大多是从整体性、生态性、互动性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较弱,因而寻找新的切入点和提出具有实践意义的建议成为未来研究不断努力的方向。总之,在未来文化空间发展的进程中,对文化空间的研究需进一步深化,也要尽可能多的利用科学的定量方法,促进文化空间的持续发展,在不断提高整体研究水平的基础上勇敢迎接新的挑战。

猜你喜欢

发文空间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空间是什么?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创享空间
谁远谁近?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