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业视阈下乡村科普资源空间格局及开发
2020-06-06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管理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传统科普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区和镇区空间,呈现距离衰减的规律,即距离中心城镇越远,传统科普资源的分布越稀少。然而,在城乡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乡村科普也是科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在文旅业视阈下,扩宽传统科普资源的范畴,将传统村落、水利景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休闲农业等文旅资源类型纳入到科普资源体系中,乡村科普资源的缺乏性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的化解。此外,新型科普资源本身多已经具备相应的市场基础和设施服务基础,通过局部的科普升级和功能置换,可以对民众发挥不同类型的科普功能。
近年来,文旅业视阈下的科普资源研究主要包含科普旅游资源的分类评价和开发,其开发后的受众针对各类游客[2,3]。而关于科普旅游资源的分类研究主要从区域整体的角度开展,如葛永芳等[4]将江苏科普旅游资源分成工业厂矿企业类、科技场馆类、民俗文化类等六大类;唐顺英[5]则从自然和人文类型出发,将山东科普资源划分为地文景观、水文景观、现代科技园区等六类。其次,对于科普旅游资源开发以专项研究成果较多,从生态科普资源[6]、古树名木科普资源[7]、地质地文科普资源到历史文化遗存科普资源的开发等[8,9]。综合以往对于文旅业视阈下科普资源的探讨,鲜有以乡村空间为对象并且同时针对村民与游客双重受众的科普资源研究。鉴于此,将基于网络大数据构建乡村科普资源类型,采用空间分析方法测定乡村科普资源的格局特征,以期为乡村科普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一、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爬虫技术对高德地图、百度地图API获取POI数据。以福建省9个市为采集区域,搜索关键词设置为“古村”“古民居”“古镇”“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休闲农场”“观光农场”“观光工厂”“休闲农庄”“森林人家”“自然保护区”“风景区”“地质公园”“生态农庄”“休闲林场”“生态林场”“科普基地”“湿地公园”“水利景区”“农家乐”“渔家乐”21种。将获得科普资源POI点进行筛选,删除诸如“中餐厅”“酒吧”“饭店”等标签的无关数据后输入ARCGIS软件进行叠加分析,进一步剔除位于城区及镇区的POI点位以获得位于乡村区域的科普资源POI点分布。利用ARCGIS10.2的空间统计工具平均最近邻法以及空间分析工具核密度法对乡村区域科普资源的总体与分类进行格局分析判定。
二、福建省乡村科普资源空间格局现状
(一)福建乡村科普资源类型
结合福建省具体情况,并综合文旅业与乡村科普教育的特点,将采集到的21种POI数据类型整合为2主类6亚类的乡村科普资源如表1。
表1 福建省乡村科普资源主要类型Tab.1 Main types of rur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resources in Fujian Province
(二)福建省乡村科普资源空间格局分析
1.福建省乡村科普资源集聚分析
(1)福建省乡村科普资源总体集聚分析 福建省乡村科普资源空间POI点的平均观测距离为2297.14 m,预期平均距离为4619.98 m,根据其两者比值即最近邻指数为0.50以及Z得分-44.25得出99%置信度下显著集聚的空间类型结论。
图1 福建省乡村科普资源总体空间分布Fig.1 Overall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ur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resources in Fujian Province
(2)乡村科普资源类型集聚分析 社会文化类科普资源和自然环境类科普资源的平均观测距离为5398.03 m、2544.03 m,预期平均距离分别为9337.94 m、5247.82 m,两类的资源点的平均观测距离与预期平均距离的比值分别为0.58和0.48,小于1且Z得分低于-2.58,置信度为99%,两类的资源点分布属于显著集聚类型如表2。社会文化类科普资源POI点集聚程度接近总体集聚程度,其分布与不同社会经济发展类型的区域相匹配。
表2 福建省乡村科普资源主类集聚性分析Tab.2 Analysis on the main clustering of rur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resources in Fujian Province
产业科普资源、田园林间科普资源、生物科普资源、区域人文科普资源、水文科普资源和地文科普资源的最近邻指数低于1,均通过95%的显著性检验,六类的乡村科普资源均属于显著集聚分布类型如表3。此外,根据以上科普资源类的Z值得分-29.76、-20.05、-11.60、-5.47、-2.60、-1.84说明六类科普资源的空间集聚程度依次降低。福建省乡村民营经济活力较强,在具备条件的乡村创办如休闲农庄、休闲山庄、休闲林场、农家乐、渔家乐、森林人家等项目,因此产业科普资源与田园林间科普资源集聚程度较高。生物科普资源包含生态农庄、生态林场、自然保护区和动植物型景区等单元,其集聚程度依托居民生态产业化意识以及所毗邻城镇的社会发展程度。区域人文科普资源、地文科普资源与水文科普资源的分布具有其社会、文化及自然的差异性景观的沿山临水空间特征。
表3 福建省乡村科普资源亚类集聚性分析Tab.3 Analysis of Sub-categories of rur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resources in Fujian Province
2.福建省乡村科普资源分布分析
(1)福建省乡村科普资源总体分布分析 福建省乡村科普资源总体分布特点为沿海中东部往南部密集而其余地区稀疏。其中、福州、莆田、泉州、漳州以及厦门城区周边的乡村科普资源最为密集,这部分区域属于福建省四大平原(福州平原、兴化平原、泉州平原、漳州平原),地势平坦,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较高。此外,福建省其余地区受制于复杂的地形条件因此资源点分布较为分散(图2)。
图2 福建省乡村科普资源总体核密度分析Fig.2 Analysis of the overall kernel density of rur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resources in Fujian Province
(2)福建省乡村科普资源类型分布分析。自然环境类科普资源与社会文化类科普资源相比,自然环境类科普资源分布较为广泛而社会科普资源分布较为集中。福建地理环境的多样性造成自然环境类科普资源分布较为分散,社会文化类科普资源主要受经济、社会、文化的影响聚集在这三类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
图3 自然环境类科普资源与社会文化类科普资源核密度分析Fig.3 Kernel density analysis of natural environment science popularization resources and social humanities science popularization resources
地文科普资源主要聚集在西部,其地区拥有福建两大山脉即武夷山山脉和戴云山山脉,因此地文科普资源主要延两大山脉分布。水文科普资源分布东部沿海和西部内陆地区,福建省内陆水系密布,而东部又面临台湾海峡,因此水文资源较为丰富。生物科普资源全省分布较广泛,福建省森林覆盖率全国第一,动植物种类繁多,且全省近几年全民生态意识大幅度提升,因此各类生态农场、林场、动植物型景区等资源点越来越多。
图4 地文科普资源、水文科普资源与生物科普资源核密度分析Fig.4 Kernel density analysis of geoscience popularization resources,hydrology science popularization resources and biologic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resources
产业科普资源大聚集在东部至东南部,此地区是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较高的区域,产业意识较高,民营经济发达,因此各类产业相关的资源较为聚集。田园林间科普资源分布东部,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是人们对田园林间的向往,因而此类资源主要围绕在以福州厦门泉州周边乡村为主的区域。区域人文科普资源除中部以北和中部以南区域分布较少外,其余地区较为广泛。区域人文科普资源的分布涉及到福建省的开拓历史,当年中原先祖从福建西部入闽,经过闽南进而到达闽东,沿线的开发建设从而留下了丰富的区域历史文化遗产,成为宝贵的社会人文科普资源。
图5 产业科普、田园林间科普与区域人文科普资源核密度分析Fig.5 Kernel density analysis of industri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resources,rural forest science popularization resources and regional humanities science popularization resources
三、基于网络地图数据的福建乡村科普资源开发建议
文旅业视阈下的乡村科普资源本身具有较好的体验感和交互感特点,并且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设施与服务的条件,其关键在于资源的联动整合、提升开发以及人才培养等。此外,乡村科普教育的目的在于让科学文化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在更为广大的群众中进行传播,进而全面提升人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因此乡村科普资源的开发应不仅关注利用已有的聚集资源点,还要尽力挖掘非聚集区域的乡村科普资源。
(一)引导乡村科普资源开发均衡化
通过以上资源点的空间分布分析发现,产业科普资源、田园林间科普资源、生物科普资源具有以沿海都市、旅游目的地等空间为核心的距离衰减趋势,而地文科普资源、水文科普资源和区域人文科普资源则广泛分布在旅游热点地区。充分发挥地文科普资源、水文科普资源以及区域人文科普资源的游客市场优势,激活产业科普资源、田园林间科普资源和生物科普资源的开发,使之六类科普资源空间均衡化。
(二)打造乡村科普旅游全域化
进一步扩展都市和旅游目的地空间依赖型的产业科普资源、田园林间科普资源和生物科普资源的经济带动性,引导当地对乡村地文、水文以及区域科普资源的挖掘和开发,形成不同类型品牌的全域乡村科普旅游目的地。以产业化思路带动村民参与科普资源建设热情,一方面,以经济效益吸引村民自主进行科普资源建设;另外一方面,为满足游客的科普旅游需求,村民也自发产生科普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此,乡村科普产业、乡村科普教育、乡村科普发展进入良性循环模式。
(三)发挥科普文旅联动开发优势
随着民众科普意识的提高以及城乡游客市场的繁荣,科普项目与乡村文旅项目具有市场联动、开发联动和产业联动的优势。首先,近年来城市亲子游客对于科普教育具有广泛的需求,可以此为契机开发各类乡村研学科普活动;其次,乡村居民对于科学教育的需求类型不同于城市居民的科普学习特征,而文旅业和科普联合服务具有在地性、直观性和实用性,可有效促进村民提升乡村生活与生产品质。此外,通过文旅业的产业思维进行乡村科普产业的孵化,不仅可以增加科普资源的数量还可以让村民产生科普致富的动力。
(四)推动游客村民科普互动
开发远离城市空间的地文科普资源、水文科普资源、区域人文科普资源的游客与村民交互科普模式,一方面,来自于城市的游客到以上三类科普资源进行旅游时,希望体验在地化且真实性程度较高的自然环境、文化氛围、民间习俗、餐饮美食等,而提供服务和产品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来自当地村民,游客在接受服务的同时也是深度体验以上科普资源的内涵和价值。另一方面,城市游客参与消费科普资源的同时,本身现代的城市居民行为习惯和生活模式也会对当地乡村民众产生同化影响。通过对在此三类资源工作的服务人员和周边村民进行科普培训,让他们对资源产生科普自觉,在服务过程中将无形的地文、水文以及区域人文科普意识传递给游客。此外,在各个资源的游客中心对游客进行科普宣传,使游客在体验感受各类科普资源时的行为符合科学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