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拥抱黎明是历史的选择

2020-06-05吴杨

邓小平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川西人民解放军蒋介石

吴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1月初,为打击蒋介石妄图盘踞西南苟延残喘的计划,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迅速发起西南战役。在历史的紧要关头,原国民党四川地方派系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三人于1949年12月9日发出起义通电,走向人民阵营,史称成都起义(或彭县起义)。起义历时18天,帮助中国人民解放军迅速完成对成都市的合围,为和平解放川西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历史背景

历经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以及1949年4月的渡江战役、两广战役后,国民党军队元气耗尽,从前线溃退下来的残军龟缩在川西一带,妄图作最后挣扎。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很快突破四川、湖北、湖南千里防线,继而攻占贵州遵义,抢占川南,与秦岭以北的第一野战军第十八兵团一起,对川西形成合围之势,四川解放指日可待。

黎明前的四川,政治黑暗、官场腐败、人心惶惶,以胡宗南为首的蒋介石残余集团仍掌控着四川军政大权。盡管政权已风雨飘摇,但他们不甘心束手就擒,仍然垂死挣扎,打着如意算盘:如果决战失败,就向西南逃到西康、云南,以图东山再起。加之蒋介石政权及败兵流寇齐聚四川,四川出现空前的大震荡、大动乱。

此时的国民党军队人心涣散、暗流涌动,随波逐流、听天由命者大有人在。而国民党西康省主席兼二十四军军长刘文辉、川陕边区绥靖主任邓锡侯、西南长官公署副长官潘文华等实力将领,在共产党长期统战工作的争取下,越来越靠近共产党,时刻准备着脱离国民党反动政权,伺机起义。

二、艰险历程

1949年12月5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军委副主席周恩来通过中国共产党驻雅安电台王少春电告刘文辉,人民解放军即将到达,望其积极准备,相机配合。当天晚上,张群约邓锡侯等人在刘文辉的住处开会,会议气氛十分紧张。刘文辉、邓锡侯等感觉到成都不可再久住下去,邓锡侯主张退守彭县,因为彭县距成都较远,进可以会合人民解放军对胡宗南作战,退可以固守山地,安全撤退到大山中,还可与地下工作人员和进步人士取得联系。刘文辉当即同意,相约暗中准备,乘机出走。12月6日,蒋介石派俞济时分别给刘文辉、邓锡侯送去到台湾的机票,被婉拒。12月7日,蒋介石紧急约见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到其驻地北较场谈话,实则准备将他们挟持到台湾。几位将领识破了蒋介石的阴谋,当机立断启程前往彭县,起义箭在弦上。

刘文辉、邓锡侯于12月7日当天分别到达成都北门城隍庙会合,为躲避蒋介石近距离轰炸,二将军连夜离开成都赶往彭县,以尽快举行起义。潘文华已先离开成都安居灌县(今都江堰市)。12月9日,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及部队到达彭县,在县城北门的龙兴寺藏经楼二楼内致电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宣布起义。

突如其来的起义令蒋介石措手不及,为防重蹈“西安事变”覆辙,他匆忙中于12月10日下午2时在成都凤凰山机场登上了飞往台湾的专机。

随后,在刘、邓、潘率先义举的影响下和人民解放军的攻势下,聚集于川西的其他国民党军队董宋珩、罗广文、陈克非、裴昌会、李振、朱鼎卿六个兵团也纷纷率部起义。国民党聚集在四川的90多万部队,先后有36万人起义,15万人投诚,40万人被歼,号称“天下无敌”的胡宗南部也被彻底消灭。12月27日,南北两线人民解放军在成都胜利会师,成都和平解放。

三、重大意义

成都起义是一次义举,是结束黑暗、迎接黎明的第一缕曙光,有重大的历史意义:首先,在解放西南的历史关头,起义彻底打乱了蒋介石负隅顽抗的计划,动摇了国民党反动当局妄图建立所谓“陆上基地”的根基;其次,起义加快了解放大西南的进程,减少了人员伤亡和城市破坏;最后,起义促使几十万蒋介石军队临阵倒戈,投到人民阵营,对整个西南战役的速胜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历史告诉我们,与人民站在一起就是与希望和光明站在一起,成都起义是历史的选择,是光明的选择。

(责任编辑 肖雪莲)

猜你喜欢

川西人民解放军蒋介石
蒋介石:我敬佩一人、畏惧两人
红皇后
川西地区某铜矿床发育特征研究
宋美龄弄错蒋介石的秘密替身
蒋介石要兼职怎么办
蒋介石要兼职怎么办
忘川,川望
(封二)
(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