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蕴涵

2020-06-05唐辉

邓小平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特色时代发展

〔摘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科学判定当代中国社会之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出发,提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以“变”与“不变”、两点论和重点论以及系统全面的观点,对唯物辩证法进行创造性运用;坚持人民立场,确保改革发展、人民利益和党的领导内在统一。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20)02—0071—09

〔作者〕 唐辉,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博士,四川成都 611731

马克思主义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哲学基础,是指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建设与改革的科学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分析和解决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一、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科学判定当代中国社会之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判断一个时代及其特征取决于“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中国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社会的“时代条件”“经济生产”已经出现了既不同于新中国建立之初、也不同于改革开放之初的显著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用“三个意味着”和“五个是”深刻阐释了这些“时代条件”和“经济生产”的根本性变化,标定了“新时代”的科学内涵。

“三个意味着”是指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看,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从科学社会主义创新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从现代化建设探索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现代化建设历程的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五个是”是指从时代坐标看,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从历史使命看,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从价值目标看,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从共同理想看,是全体中华儿女劾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从世界意义看,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这是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和本质内涵。从哲学上看,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科学分析当今时代特征作出的重大判断。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时代的迅速到来、金融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张等新的“生产方式”“经济条件”的出现,以及全球化出现的新特点、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世界社会主义的新发展、社会结构的新变化等“时代条件”,无可辩驳地说明了我们正处于一个时代的交界点,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最深刻的现实基础。

二、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出发,正确把握中国社会阶段性特征,提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重大判断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把握中国社会实际与基本国情而形成的新认识,体现了我们党把握中国发展大势的高度清醒和自觉。

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包括社会主义社会在内的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基本矛盾往往集中表现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党和国家的重点工作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過30%,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这是当前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总体表现,因此,不宜再把“落后的社会生产”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此外,由于过去一段时间内我们过于强调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对生产关系的能动作用认识不足,片面追求GDP的增长导致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产生社会建设滞后、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这系列问题逐渐成为社会矛盾的主要方面。

毛泽东曾经指出:“生产力、实践、经济基础,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不是唯物论者。然而,生产关系、理论、上层建筑这些方面,在一定条件之下,又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这也是必须承认的。当着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的变更就起了主要的决定的作用。”例如,改革开放虽然已经进行40多年了,但一些部门仍然存在体制机制僵化、分配不合理、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形式主义盛行等问题,严重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社会主义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这就必须加强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高度概括了当前我国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人们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等。因此,必须对发展方式、利益格局、社会结构、机制体制等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等层面加以优化、调整和改革。

针对这些问题与挑战,党的十九大报告首先指出:“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坚持了“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改善和保障民生等。这是通过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既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又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能动作用的高度重视,坚持了历史唯物论和历史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和内在统一。

习近平强调:“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判断,就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的角度,来综合概括我国的基本国情和阶段性特征从而得出的科学结论。这一矛盾新判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阶段性特征,同时又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重要的理论基石,贯穿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总体布局、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等基本问题,以及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外交等各方面作出的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可以说,它具有全局性、根本性、长期性的指导意义。

三、坚持发展和全面的观点,创造性运用唯物辩证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唯物辩证法,因而能成为我们党的重要指导思想,成为总揽和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思想工具。在这里,我们仅概述以下几个方面的哲理。

——“变”与“不变”的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的变化发展是绝对的,而世界万事万物的常驻性和质的稳定性则是相对的,处于永恒发展链条中的整个世界及其万事万物是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习近平运用这一基本哲学观点,实现了一系列重大问题上的理论突破。

例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一个变化两个没有变”的判断,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虽然发生了新变化,但“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一个变化两个没有变”的判断,一方面反映了我们党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观察时代特点,引领实践发展和进步;另一方面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在“变’’中有“不变”的一面。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的长远发展来看,我国在“基本实现现代化”以前的社会主义,只能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所建设的“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是不完全、不发达和不成熟的社会主义,是为进入“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为建成比较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作准备、打基础的阶段,这是没有变的。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把握这个现实条件,防止片面性,避免盲目超阶段导致的浮夸风、赶超风。

再比如,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就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典范。习近平指出:“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对辩证法的运用;新发展理念的实施,离不开辩证法的指导。”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不变的,但是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变了,如果“再按照过去那种粗放型发展方式来做,不仅国内条件不支持,国际条件也不支持,是不可持续的,不抓紧转变,总有一天会走进死胡同”,必须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万物皆变。习近平始终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指导实践。如对于全面深化改革,他强调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再如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区域协调发展等,都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时代特点,顺应人民群众新的需要和向往而作出新的战略安排。

变化之中又蕴含着不变。习近平反复阐明哪些是不变的,比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是不变的;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是不变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不变的;我国农村最基础的制度——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是不变的;等等。他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党在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上的观点是明确的、一贯的,而且是不断深化的,从来没有动摇。中国共产党党章都写明了这一点,这是不会变的,也是不能变的。”这些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是为了在改革中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立场。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两点论是毛泽东用中国通俗的语言精辟概括出来的作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矛盾分析法,指出分析问题要一分为二,既看到有利一面,又看到不利一面,不能偏废。而重点论则是要求在许多矛盾、许多问题的复杂关系中,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善于抓住和解决关键问题,反对调和折中、平均用力。

习近平坚持用唯物辩证法分析问题,最根本的就是坚持用矛盾分析方法,即坚持两点论来观察和处理各种复杂的关系和问题,从纷繁复杂的事物矛盾和关系中作出正确的分析和概括。例如,一段时间以来,对于如何看待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的问题存在着较多争议,有人从新自由主义的立场,通过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诋毁、否定毛泽东的伟大功绩,进而达到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目的。还有人因为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一定程度的贫富差距拉大、道德滑坡、干部腐败等问题而对改革开放持批判立场,甚至以偏概全,将中国社会出现的一切问题归于改革开放。对此,习近平始终坚持“两点论”,强调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既不能用改革開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对于毛泽东的历史评价,他指出:“不能因为他们伟大就把他们像神那样顶礼膜拜,不容许提出并纠正他们的失误和错误;也不能因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这个重大论述既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的精髓,又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于这一重大问题的根本立场和鲜明态度。

此外,对于一些人对意识形态工作不同程度地存在“虚无论”“无用论”等认识误区和错误论调,习近平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从而明确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定位,强调了加强和改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习近平强调既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对于改革的正确方法,他强调要正确处理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的关系,将“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辩证统一起来;对于建设美丽中国,他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将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统一起来;对于传统文化,他强调既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又要体现创新性、时代性等,都体现着历史的辩证法。

而重点论又是“两点论”中的“重点论”,是这两方面的辩证统一。习近平坚持用矛盾分析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时,不是把矛盾的两方、或许多同时存在的矛盾同等对待。他指出:“十个指头弹钢琴,同时按下去是不成调子的。”要善于厘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以此区分轻重缓急,用主要精力去解决主要矛盾,以带动和促进其他矛盾的解决。例如,他指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但是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对于军队建设,他强调一切工作要聚焦能打仗、打胜仗;对于思想政治工作,他特别强调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对于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他反复强调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对于全面深化改革,他强调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他强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总目标和总抓手;对于全面从严治党,他强调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突破口等。这些都表明,习近平在运用“两点论”时,突出“重点论”,通过正确处理好重点突破与总体谋划的关系,以抓住复杂矛盾链条中的关键环节,进而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因此,如果忽视了其中的“重点论”,那就不能正确理解习近平的哲学思想。

——坚持系统、全面的观点。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坚持系统、全面的观点和要求,是唯物辩证法重要的思维方法,也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重要体现。习近平善于运用这一方法论原则来指导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工作。

改革往往都是从易到难,进入“涉深水区、啃硬骨头”的改革阶段,牵一发而动千钧。习近平总是强调改革要突出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他指出:“改革越深入,越要注意协同,既抓改革方案协同,也抓改革落实协同,更抓改革效果协同,促进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全面、系统的辩证法思维贯穿于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全面从严治党等各个环节,做到相互促进,齐头并进。

习近平提倡系统、全面的科学观点应作为一般方法论原则,用以把握、驾驭党和国家的全局,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他告诫领导干部要努力提高统筹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要增强大局意识、战略意识,善于算大账、总账、长远账,不能只算地方账、部门账、眼前账”,要用好唯物辩证法,对贯彻新发展理念进行科学设计,既要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考虑各地的特殊性,又要有全局观点、全面要求,使个别与一般、局部与整体统一起来,以局部服从全局、以眼前服从长远,才是正确和科学的辩证思维,才能找到解决各种复杂社会问题的正确、有效的途径。

综上所述,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坚持用系统、全面的思维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等具有全局和长远意义的理念和举措,就是在系统、全面、科学地分析国内外形势,结合新时代我国新的社会情况和时代特征而形成和实施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这些成就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用系统的思维和全面的观点指导党和国家的工作而取得的。

四、坚持人民立场,确保改革发展、人民利益和党的领导内在统一

追求人民的幸福和解放是马克思毕生的事业。在马克思之前,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只有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于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

习近平指出:“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从“社会的客观必然性”出发,我们党在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要保证国家的统一以及法制统一、政令统一、市场统一,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因此,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这不仅坚持了人民主体地位,同时把改革发展、人民利益和党的根本使命统一起来,把党的领导提到了推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人民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意义所在,也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体现。

正因为如此,对于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反复强调我们的改革是有立场、有原则、有方向的,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当然,这一要求不是抽象空洞的“画大饼”,首先,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就确保了经济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性质。其次,在政治上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接受人民监督,当好人民公仆”。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重申了“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性质,由此决定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们,保障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权益。再次,在社会建设上,习近平强调要优先发展教育、推进教育公平,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加强社会保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等,特别是提出要“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这是针对当前我国社会劳动收入比逐年下降、资本等收益逐步上升以致于成倍增长而提出的保障勞动者利益的非常及时的重大观点。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是指导我们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来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以世界胸怀、历史视野和战略眼光,为中国共产党制定和贯彻理论、路线、纲领和政策提供了哲学依据,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提供了行动指南。

(责任编辑 肖雪莲)

猜你喜欢

特色时代发展
区域发展篇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