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的经济与环境效益分析
2020-06-05孙滢滢吉泓羽荆宛君
孙滢滢 吉泓羽 荆宛君
摘要:本文从绿色建筑的經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两个方向出发,分别分析从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等四个方面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与改善室内环境所带来的环境效益,得出绿色建筑符合国家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将成为未来建筑业发展新形势。
关键词:绿色建筑;经济效益;环境效益
我国城镇化脚步不断加快,而传统建筑高消耗、高污染和低品质的特点严重阻碍了我国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进程。秉承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这个理念,绿色建筑势必会成为转变城乡建设模式与建筑行业发展方向的重要支柱。在“十二五”期间,多省均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要求制定了相应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要求20%的城镇新建建筑要达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1]。同时我国有关绿色建筑的各方面研究分析也一直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社会对于绿色建筑的高期望,显然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它能带来的更高效益。
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 50378-2019》,绿色建筑是指在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2],可以看出,我国极度注重绿色建筑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本文从绿色建筑的经济与环境效益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分别从节地、节材、节水、节能四方面简要进行经济效益的分析,着重分析从减少CO2的排放与改善室内环境分析绿色建筑所带来的环境效益。
1 绿色建筑经济效益分析
1.1 绿色建筑节地技术分析
对投资方而言,节约用地可减少建筑工程项目的投资,而绿色建筑的节地,是指在减少用地表面积的同时还能保持绿色建筑原有规划的绿化面积。目前在绿色建筑中常用的节地措施主要有建造多层、高层建筑、提高建筑容积率并降低建筑密度;利用地下空间,增加城市容量,改善城市环境;在节约用地的同时,充分利用当地原有地貌,顺应自然,就地取材,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1.2 绿色建筑节材技术分析
绿色建筑材料指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不用或少用天然资源,大量使用工农业和城市固态废弃物生产的无毒害、无污染、无放射性,达到使用周期后可回收利用,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3]。为适应环境效益的需求,需要在满足建筑所需的基本质量标准前提下,在原材料采集、构件生产制造、材料使用和废弃再生的全寿命周期中减少对地球能源的消耗,同时降低对环境的污染,选择满足建筑绿色发展需求和有利于使用者身心健康的建筑材料,例如保温隔热材料、新型防水密封材料、新型墙体材料等。
1.3 绿色建筑节水技术分析
传统建筑中,水的利用率较低。在绿色建筑评分细则中可以看出,倡导绿色灌溉、道路冲洗、洗车用水等采用非传统水源。在绿色建筑中的节水措施可分为使用替代水源和提高用水效率两种。
1.3.1 在替代水源方面,推行“海绵城市”,可采用雨水收集装置对雨水进行收集或用透水材料铺设地面使雨水能渗透到地下,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回收的雨水可直接用于灌溉,或处理成中水再次利用。不仅如此,还可将建筑排水和生活废水原位处理后用于灌溉绿植,冲洗卫生间等,从而形成“供应-排放-蓄存-回收利用”的循环模式。
1.3.2 用水效率方面,绿色建筑可通过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使用较高用水效率等级的卫生器具、绿化灌溉采用节水灌溉方式、空调设备或系统采用节水冷却技术等[4]。
1.4 绿色建筑节能技术分析
传统建筑使用过程中大量消耗电能、热能、冷能来实现室内升温、降温、照明等功能,若采用电直接供暖、制冷或加湿将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而绿色节能的发展能够有效减少能源的消耗,同时能够减少污染,不只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还能有效减少碳排放,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带来优化生态环境的环境效益。
绿色建筑通过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等措施来达到节能目的[5]。围护结构节能措施可从门窗、外墙、屋面等位置采取保温隔热的措施,如提高门窗密闭性和改善材料的保温隔热性。它的这种功能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能耗,如在冬季可减少耗煤量,在夏季则降低空调的使用频率;太阳能无污染和噪声,是一种免费、清洁、高效的可再生能源。使用太阳能的建筑环保安全、耗能低,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健康舒适的环境,同时对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 绿色建筑环境效益分析
绿色建筑的环境效益可以分为节地环境效益、节材环境效益、节水环境效益、节能环境效益和改善室内环境五方面。而节地、节材、节水、节能等方面所带来的环境效益可直接或间接转换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本文直接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和改善室内环境两方面进行分析。
2.1 减少CO2排放方面环境效益
在建筑工程中,二氧化碳的产生在建筑物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从建筑物的材料生产、施工,建筑运营、维护到拆除期间都有二氧化碳的产生与排放。二氧化碳的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等环境破坏。
我国绿色建筑的兴起较晚,现今所存在的绿色建筑的相关部件几乎都未曾到达更换时期,故本文不考虑建筑拆除和回收阶段的二氧化碳排放问题。
建筑材料生产阶段。在建材生产阶段推行清洁生产,推广应用建材窑炉烟气脱硫脱硝除尘、煤洁净气化以及建材智能制造、资源综合利用等共性技术[6]。发展预制构配件,在预拌砂浆生产、运输和使用的全过程中处于密封状态,解决粉尘排放问题,降低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
施工建造阶段。在进行建筑物和构筑物、相关配套的水管、电气设备等的安装建造过程中,各种建筑材料的运输和施工机具的运行是能耗主要产生的过程。因此,要严格控制施工车辆、机械、设备的废气排放问题,选择清洁燃油或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同时,施工现象应采取有效的防尘和降尘等环境保护措施。
运行维护阶段。在绿色建筑运行维护阶段,如电能消耗、污水处理再生、建筑碳汇、材料设备更替仍能产生碳的排放,但其产生的二氧化碳远低于非绿色建筑。
2.2 改善室内环境效益
建筑室内环境包括室内热湿环境、室内光环境、室内声环境、室内空气质量等。室内热湿环境由温度、湿度、辐射和气流四要素组成。在这一方面,绿色建筑通常通过建筑围护结构的设计,从门窗、外墙、屋面等位置采取保温隔热的措施,如提高门窗密闭性和改善材料的保温隔热性。最终可表现为炎热时供冷隔热、寒冷时供热隔冷,可减轻采暖空调等设备的使用压力。室内光环境和室内声环境各项指标均需达到世卫组织健康住宅人居环境标准,隔音、降噪,适当配备智能门禁系统、智能照明系统、智能控制系统、智慧社区安防系统、家庭安全系统等现代化设施,为入住者提供了更好的便利生活。另外,在无需单独空气净化设备的情况下,室内可吸入颗粒物指数远远低于传统建筑,节能率整体可高达90%以上,凸显了绿色、节能、舒适的特点。
3 结语
本文分析了绿色建筑的经济与环境效益,可以得到绿色建筑顺应国家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从长远来看,绿色建筑也能为使用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在未来不久形成其大力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邢书美,姬程飞.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和建筑节能的形势与任务[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0):233-234.
[2]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Z]. 2019-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