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研究
2020-06-05晏煜
晏煜
摘 要:化学知识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化学,我们不仅要用心学,而且要学以致用。要让所学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通过实际应用去印证所学,去举一反三,这样才能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化学的学习成效。本文对高中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希望可以更好的发挥化学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高中化学;生活化;应用
化学这门学科的建立,是人类基于生活生产的实践进行探索而来;它最终又为服务生产生活而发展;这证明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也揭示了学习与应用之间的必然联系。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们既然接触到化学知识,就要有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生活所需。
1 高中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现状
高中化学知识点涉及各个领域,其中关于化学与生活的知识点也有不少。比如高中化学指出大米、面粉、玉米等食物的含糖量达到70%-80%,而苹果、葡萄等的含糖量只有9%-12%;这些知识对于需要严格控制饮食中糖分摄取量的人群来说就非常有参考价值。我们如果需要控制糖分的摄入,就可以参考高中化学知识来制定饮食方案,剔除掉那些含糖量太高的食物。
我发现,目前高中化学知识已经广泛地渗透到了日常生活中。家里妈妈蒸馒头用的酵母,其发酵产生二氧化碳使得馒头松软有弹性的做法属于化学知识的部分;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注意少吃油腻食物,用来控制体内的脂肪含量,这也是高中化学知识的有效利用。一些人在购买服装的时候,会关心服装的材质面料是否含有化纤成分或者是否纯棉,基于对人体的健康角度去选购服装,这也属于高中化学知识的利用。还有很多人会在选用炊具灶具的时候注意尽量不用铝制品和塑料制品,推崇木制品、陶瓷制品等,这也是高中化学知识的利用。
从总体来看,人们已经做到了用化学知识去服务生活质量的提高,维持健康的体质。这是一个好现象,证明了化学知识教育和普及取得了良好成效。
2 高中化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
根据我的观察和了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生活质量的做法有很多。但同样的,我在研究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我在和家人亲友交谈的时候也发现,人们对于高中化学知识的了解往往是带有经验性质的。比如酵母用来醒发面粉制作馒头、糕点,很多人并不清楚其真正的原理。小苏打为什么可以用來清洗果蔬消除农药残留,人们也并不清楚。从一定角度上来说,人们是根据经验来使用化学知识,而不是因为了解其原理而做到灵活利用。这样的情况下,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制约了化学知识服务生活的效率和深度。
比如对太阳能热水器、热水壶、暖水袋等进行除垢操作,有很多人发现这类器具用品无法完全拆开,对内部留存的污垢进行清理会特别麻烦。如果人们能知道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而碳酸钙难溶于水却容易和醋酸发生作用,就可以想到在容器中加入食用醋来分解污垢。掌握化学知识和掌握使用经验,这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3 活学活用,积极宣传,提高化学应用能力
3.1 开动脑筋,活学活用
从一个高中生的角度来讲,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学习和应用是相辅相成的事情,光死记硬背课本知识是不行的。在学习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灵活的锻炼化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我们可以去观察一下同学们的身体状况,研究一下学校食堂的餐食品类,然后结合自己所学到的化学知识去做一个食堂餐品的优化设计,也就是根据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设计菜单。比如学校里有一定数量的肥胖学生,我们可以推荐哪些减脂减肥套餐给他们?针对部分营养不良,或者存在睡眠质量不好等情况的学生,我们又可以推荐大家吃哪些东西?生活中处处都有化学,校园里用到化学的地方也很多。我们要在学习中开动脑筋,认真观察,找出可以去锻炼化学实践能力的路径和机会,提高化学知识的使用水平。
3.2 做好实用化学知识的收集整理和传播
经常上网可以发现,网上有很多关于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技术贴。比如瓷砖的清理,卫生间的除臭,糕点的制作等。我们可以主动的将这些化学实用知识收集起来,并尝试去分析其中的化学原理,列出化学式,或者列出所涉及到的化学知识概念。我们还可以作为化学知识的传播者,跟家人朋友推荐一些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好方法。如果每个高中生都行动起来,一定对提高化学知识的实用性有帮助。
4 结语
充分了解高中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学会掌握更多的实用技能,懂得以高中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生产生活需要,这对高中生来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不能读死书、死读书,而是要建立学以致用的思想,学好化学,用好化学。
参考文献:
[1] 唐国翔.生活中的化学在高中化学学习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8,26(21):173.
[2] 张博皓.论高中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J].现代盐化工,2018,45(05):89-90.
[3] 颜有兴.小议生活化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8(41):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