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措施探究

2020-06-05曾瑛

成长 2020年5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措施

曾瑛

摘 要:中学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迅速,但是生理和心理都不够成熟,且存在心理发展滞后于生理发展的特点,加上认知结构简单,自控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并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全面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当下不可回避的问题。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1 引言

中学生心理健康是影响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社会环境日益复杂,中学生的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等情况下,中学生心理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已经引起了学校、家长、学术界等越来越多的关注。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不可回避的问题。

2 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中学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迅速,但是生理和心理都不够成熟,且存在心理发展滞后于生理发展的特点,加上认知结构简单,自控能力较弱,容易引发各种心理问题。除了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矛盾性、复杂性之外,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主要可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2.1 家庭因素

在孩子逐渐成长的过程中,以父母为核心的家庭环境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研究表明,父母关系过于紧张会造成中学生心理创伤。父母经常发生矛盾冲突,孩子在家中感受不到温暖和安全感,容易变得冷漠、敏感、多疑、对他人缺乏信任等。中学生心理日趋独立,有强烈的交往愿望和需求,同时又缺乏交际技巧,加上父母关系紧张所带来的负面人际交往认识,就会加剧中学生人际交往障碍,从而加重其心理负担,变得易怒、焦躁和偏激等。

中学生也会表现出独立的举止态度。例如注重个人隐私和独立空间,遇事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并且拒绝父母过多的干涉和阻挠。若父母不能给中学生足够的独立空间,而更多的是限制和约束其行为,就容易出现中学生情绪压抑或叛逆,怨恨父母的情况。

此外,中学生自身面临着中考、高考及月考、周考、模拟考等各类考试所带来的压力,频繁、密集的考试会让学生产生一定程度的考试焦虑。加上有些孩子,成绩一旦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值,父母就会失望、不满,甚至责骂孩子。这样,是会加剧孩子的考试焦虑程度的。考试焦虑程度愈深,心理负担便愈重,进而又会进一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从而考试焦虑程度便又愈深。若学生无法挣脱这种恶性循环,就容易产生厌学、逃避、抵触、畏缩、不自信等不良心理。

2.2 学校因素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九条规定:“学校应当根据未成年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对他们进行社会生活指导、心理健康辅导和青春期教育。”但是仍有不少学校受到某些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只重视学生成绩,只关注学校升学率,漠视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教师也存在重视成绩优异的学生,对成绩偏后的学生缺少尊重的情况,这样也给不少学生带来了心理伤害。

不少学校虽然意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具体的實践过程仍存在不少。如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搞心理咨询或是搞心理测试或是开设心理课程,以致学校既不能充分的了解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也不能对学生进行系统有效的心理干预。再有是不少学校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以及不少教师缺乏心理教育知识。

2.3 社会因素

社会是个复杂的圈子,存在着许多中学生难以分辨的是是非非。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类网站趁势而起,其中传递的信息泛滥混杂,不良信息也藏匿其间。如活跃于各直播间的网红,有的只注重皮囊,幻想通过颜值、裝嗲、卖萌不劳而获;有的高调炫富,传递出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消极价值观;有的趣味低俗、形象畏缩;有的言语粗俗,言论不当……中学生认知结构尚且简单、辨别能力弱。网红行为的快速传播会引发许多中学生的盲目模仿,甚至盲目崇拜,诱发了不少惨剧。这不仅污染了中学生的心灵,也会对他们尚未定型的三观产生极大的冲击。

社会上还有许多污染中学生心灵的角落。对中学生开放的网吧,出售不良刊物的商铺,挑唆中学生打架斗殴的社会青年……在缺乏正确引导的情况下,这些都会成为危害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毒瘤。

3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需要多方投入精力,才能有效创造有利于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3.1 营造宽松的家庭环境,促进孩子自主发展

步入中学之后,孩子学习压力增大,身心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这样的一个新时期里,孩子需要一个更加宽松的家庭环境,才能更好成长。父母要充分了解孩子的个性、兴趣、爱好,不强加自己的观念给孩子。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给予适度的干涉和保护,给孩子更多独立成长的空间。父母也不能用成人的眼光评价孩子。面对孩子不成熟的思想和行为,父母不能急于训斥,要耐心地倾听、教导指正,这样他们才能勇敢自信的做自己。在学习方面要以平常心面对孩子,既要严格有要求,又不能过分关注,避免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最后,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父母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正面积极的形象。

3.2 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和管理

学校要对学生实施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变革教育理念。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已不再仅是矫正性教育活动。心理健康应达到的标准是个体有全面的,能够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的各种知识、技能、文化、品德等素质。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理念之一,学校应将其视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转变思想,提高认识;遵循心理健康教育规律,调整工作态度,完善相关制度,加强管理。

学校除了开通心理教育的系统渠道,如聘请专业的教师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开展专业心理咨询等,还应重视主体作用,重视心理教育的过程。教师在工作中也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产生焦虑、压抑等消极情绪,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自己的工作,影响自己在学生面前的可信任度,甚至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运用相关方法排解不良情绪,以更加理性的态度对待学生。此外,中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多而复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困惑和需要,教师不仅要耐心聆听,还应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策略方法,增强对教师的信任感和认可度,从而自觉配合教师开展心理辅导。

最后,学校还应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动态发展进行追踪和评价,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目的。

3.3 浓厚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形成社会好风气

社会各界应该大力支持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政府部门可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并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并努力清除网络、社区中存在的危害中学生身心健康的违法犯罪行为,净化社会环境。教育部门应重视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严格从事心理教育人员的培养。同时,也要加强在职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学习及实践技培养。电视、广播等各类媒体不仅要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相关法律知识,还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指引下,积极传递社会正能量,从整体上提高公民素质,提高中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只有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相互配合之下,才能浓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给中学生提供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

4 结语

中学生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储蓄力量。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当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传授心理健康知识,而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所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应各自发挥作用,相互配合,形成有机统一,共同保证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崔景贵.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反思与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03,(2).

[2] 陈丽芬 廉永杰 刘氓曳.论青少年家庭德育环境的优化[J].教育探索,2005(12).

[3] 石海兵.青年价值观教育研究[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4] 朱九平.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现代化,2013,(1).

[5] 谢华.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问题及路径探析[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6,(1).

[6] 杨敏毅 黄莉莉.读懂初中生——心理特级教师的咨询手记[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措施
解答排列组合问题的几种常用措施
求函数零点个数的措施
解答高中数学问题的几个常用措施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