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的积极影响
2020-06-05刘娟
刘娟
摘 要: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的教学任务不只是简单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汉语国际教育另一个重要教学任务便是文化教学。就文化教学内容来讲,方言是文化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各具特色的方言与汉民族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丰富多彩的方言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各种方言不仅是一种文化符号,更是一面能够折射出地方特色文化及其历史的镜子。方言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有其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方言;文化;国际汉语教育;积极影响
1 普通话与方言
国家在2013正式把对外汉语专业改名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在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课程设置上面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语言类课程,一类是文化类课程。语言是反映地域文化的“活化石”,可以说普通话和方言是整个课程体系里重要的一环。
1955年在北京召开的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上首次提出了普通话,并主张大力推广普通话。普通话即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它是指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标准汉语。随后国家在《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都明确了普通话的地位,推广全国使用。
普通话是在方言的基础上发展和形成的,普通话的标准音采集点在河北省承德滦平县。滦平话的特点就是音准分明、字正腔圆。可以说,普通话的语音是在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提出:“夫九州之人,言语不同,固常然也”,说得就是方言。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受自然地理环境因素、社会历史发展因素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在不同的地域里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和变化,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方言。方言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西汉辞赋家扬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一书中。方言即“殊方异语”,意思是不同地方的不同语言。我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黄伯荣在《现代汉语》教材中把中国分为七大方言区,分别是: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他一生致力于现代汉语和汉语方言的研究。在研究方言文化方面,对粤方言进行了长达近三十年的研究,除此之外还对兰州方言进行了深刻的研究。黄伯荣认为,国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普通话,目的不是为了消灭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方言。
2 保护方言的意义
我国语言学家周海中教授指出:语言作为人类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每种语言都能表达出形成它背后的自然社会条件、人类思维方式、社会特性以及相关的历史、文化等人文因素。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认为:“语言忠实的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诚的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任何一种语言都应是人类珍贵的无形遗产,是一种艺术瑰宝。
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作为地方文化的一种,植根于民间的文化。例如中国文化中的很多方面都与方言息息相关。京剧被称为“国剧”,作为中国的“四大国粹”是享誉全球。基本上全国各地的方言都能在京剧中找到,京剧演员最常用的对白语言是具有北京话和湖北方言特点的韵白。例如《武松打虎》中的大解差是山东人就用山东话进行念词,《拾玉镯》中出现的“力巴驾车”中的“力巴”是北方方言,《玉堂春》则融合了山西梆子,多次使用山西方言。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方言现象就更多了。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里出现的“向火”则是黔江方言,就是“烤火”的意思。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也使用了黔江方言,如“么子”,就是“什么”的意思。当代著名陈忠实是陕西人,代表作《白鹿原》和《乡村》就广泛使用了陕西方言,如“洋相”、“瓜蛋”、“咋瓜咧”等。我们学习了解了方言,就能更好的体会方言词语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它们所要表达的价值情感。如果说普通话作为交流沟通的工具普及是必然的,那么方言则更像一种文化艺术,蕴含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对人们来说更像是一种情感上的纽带也应被保护。普通话和方言不是相互矛盾的,不能“因此废彼”,二者应该是相得益彰而非水火不容。
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当一种语言消失后,与之对应的整个文明也会消失。目前一些弱势语言正面临着强势语言、全球化等因素的冲击,正处于濒临消失的危险。方言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弱势语言、保护汉语方言,就是在保护文化遗产、保护人类完成的文明史。我们应该在坚持推广普通话的基础之上保护方言,实现语言的主体性与多样性的和谐统一。
3 方言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的积极影响
3.1 方言对汉语语言学习有积极作用
方言对普通话的学习具有正迁移作用。方言与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存在着联系,通过古今比较能够让学生了解“音有转移,势所必至”的道理。现在所使用的一些方言,它们的读音是与古代汉语的读音一样。例如在河南方言中经常使用的一个词“居蹲”( gu dui),通过《说文解字》里的“居,蹲也”的解释可以知道,“居”在古代的读音是“gu”,这个词实际上是把“居”和“顾”连读而产生的,就是表示蹲着的意思。再例如南方有一句方言叫“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很多人从字面意思了解以为是用孩子来套狼。但是通过对南方方言的学习了解知道,南方方言里把“鞋子”读成“孩子”,这是因为方言里“xi”的中古音读“h”。通过对方言的学习知道这就话的意思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古诗里的这种现象就更多了,“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中的“斜”在普通话里的读音是“xie”,这样读的话你会发现这两句诗是不押韵的。但是在古代汉语里读“斜”的读音是“xia”,按照这样读下来就押韵通顺了。现在在洛阳方言里“斜”仍读作“xia”,这是因为洛阳方言的读音在隋唐时是全国的正音,从而部分读音保留到了現在。古诗“绿胜章台杨柳街,青罗斗帐净无埃”和““湖南城郭好长街,竟栽柳树不栽槐”中的“街”也应读作“gai”而非“jie”,只有这样才能押韵,现在广东和东北大部分地区还保留着“gai”的读音。
现代汉语里一个特点就是没有入声字,但是在方言里却是有入声字的。在各地方言里,粤语是保存古音最多的方言。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在进行语音教学活动时,应该做到结合教学实际情况从方言角度进行古今读音对比,这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汉语语音知识。只有通过对方言的学习,才能更好地了解到汉字语音背后隐含的文化历史内涵。
3.2 方言对汉语词汇学习有积极作用
学习方言词汇有助于对普通话词汇的理解认识。例如普通话里使用的“垃圾”吸收的是上海方言,“打的”和“按揭”吸收的是粤方言,“敲竹杠”则是吸收的赣方言。此外还有像“蹩脚”、“别扭”“椰子”、“橄榄”等很多普通话里常用的词汇都是从方言里吸收来的。普通话与方言大致有三种关系:异名同实、异实同名和义项交叉。异名同实,是指同一种事物有不同叫法。例如普通话里的“馒头”,在南方方言里也只有“馒头”这一种称呼。但在北方地区却有多种叫法,“馍”、“馍馍”、“炊饼”、“干粮”等。异实同名,不同的事物使用了同一个名称。
普通话的一些语音和词汇是来自方言的,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恰当的讲解方言知识,利用方言材料能够达到语音学习间的正迁移作用。
4 高校开设方言课的可行性
武汉大学在近几年开设了方言课,一时走红网络,引发更多人开始关注方言。武汉大学开设的方言课,主要讲解方言的起源、历史和背后的文化故事。作为全校的公选课,自开课以来就颇受关注,非常火爆。学生们普遍反应方言课生动有趣,帮助了他们拓展视野、了解传统文化。此外西南民族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福建大学等一些高校也都以选修课或专业课的形式开设了方言课,学生的学习热情度很高。
南方方言中至今还保留着大量的文白异读,北方方言则使用人口最多,流传范围最广。方言不仅是一个地域里的语言交际工具,更为总要的是它是传承文化的“活化石”。我们应该在坚持普通话主体地位下来保护方言,传承方言文化。目前学习方言的社会大环境趋好,有条件的地方高校开设方言课作为专业课或者选修课是有必要的。高校教师可以建立一种比较法的学习模式,即将普通话与方言进行对比学习。建立方言词汇和普通话词汇比较分析的系统分类,对于两种词汇中都含有的相同语素,从普通话里的语素着手,逐步扩展到方言里;对于异素词分析时则可以从同义出发建立分析系统。建立比较法的学习模式不仅让学生掌方言知识,同时也是对普通话词汇、语义上的进一步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本着“规范性”、“适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的教学原则,高校要因地制宜的从实际出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正确处理好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关系。在方言日渐式微的今天,学习方言知识同时也是一种“知乡音,体乡愁”的方式,唤起人们深藏于内心的鄉愁。“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乡音”是一种人们情感上的纽带与归宿。方言是文化,方言是乡愁,值得我们重视与保护。
参考文献:
[1] 胡吉成.从文化遗产角度探析方言的保护[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3):100-103.
[2] 贺晶晶.浅谈如何避免或延缓弱势方言的衰亡[J].文教资料,2012(19):30-31.
[3] 李晓琪.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 王建勤.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7.
[5] 丁启阵.论汉语方言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06):5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