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幼儿园大班数学教育活动

2020-06-05唐媛媛

安徽教育科研 2020年8期
关键词:幼儿园大班数学教学信息技术

唐媛媛

摘要: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和逻辑推理性都很强的学科。3-6岁幼儿思维发展是具体形象思维到直观行动思维,5岁以后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幼儿思维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学习数学必然是一个相对其他学科较难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也发现到了大班后期数学由于内在逻辑推理关系变得更强,幼儿对数学活动中的知识点的理解更为困难。因此,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如何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大班幼儿更好地学习数学。

关键词:幼儿园大班 数学教学 信息技术

本文结合我园国家级信息技术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支持大班幼儿数学核心经验习得的实践研究》,对园内一线教师发放了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大班幼儿在习得数概念、模式、空间方位、测量、数运算等方面掌握较困难。而信息化技术具有色彩鲜艳、灵活多样、效果逼真等特点,可以有效突破难点,帮助幼儿学好数学。本文谈谈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幼儿园大班数学教育活动的策略。

一、大班幼儿数学活动习得难点

(一)数量守恒

通过日常教学、区域游戏观察发现,如果两组物体一样大小、摆放顺序也相同,大班幼儿基本能够准确判断出两组物体个数,但是如果改变其中一组物体的形状、大小、摆放顺序时,他们就容易出现判断错误。

(二)序数

大班幼儿能够很快数清物体的个数1,2,3,4,5…,即使将很多个物体放在一起也能够数得很清楚,但如果要求他们把第三个找出来,有些幼儿往往就会出现错误,不知道第三个在什么位置,这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掌握序数的概念,对序数还不够理解。

(三)模式

在排序活动中最基本的模式是ABAB,此模式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很容易掌握。但是模式有很多种,如ABBABB、ABCABC等等,且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幼儿年龄增长及课程设置特点,他们需要了解与掌握更多的模式。在排序活动中,随着模式难度的增加,幼儿不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如将“空缺”部位填补完整,对一些复杂的模式也容易出现判断错误。

(四)空间方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幼儿在判断方位时都是以自身为中心,一旦脱离了自己以客体为中心时,往往很难准确辨别方位。

(五)量的比较

在量的比较过程,大部分幼儿只会进行一些单一的比较,不知道相对性比较的方法,比较过程中运用的方法也不是很正确。

(六)测量

测量同一种物体时,结果却出现相差很大的现象,这是因为幼儿在测量过程中,测量的方法不够正确;在运用不同工具进行测量时,对于产生的不同结果不是很理解。同样的小床,为什么有的幼儿测得是5个尺子的长度,有的是10根吸管的长度,有的是20扎呢?对此幼儿容易产生困惑,他们不明白“比较”必须是均等的,测量单位的大小和被测量单位是一种反向关系,单位越小,被测量单位的数量越多,被测量单位的数量就越少。

(七)数运算

数运算最终的结果是一个集合发生变化后量的变化,主要是要理解原来这个集合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集合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往往幼儿就是在这个环节出现了错误,例如:飞机场原来有3架飞机,开走1架,现在还剩几架?有幼儿却说3架或2架的。

二、优化大班数学活动的策略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场景,增加活动的真实性

幼儿学习数学通常是在生活中直接感知的,而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创设真实的生活场景。比如在学习“序数”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电影院”场景,让幼儿按照小动物手上的电影票,帮助它们找到自己的座位。再如在“模式”学习中,幼儿在认识到模式的结构后,能够轻松地构造出与样品相同的模式结构,这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佩奇生日会”场景,气球是按照红气球、黄气球、红气球、黄气球(ABAB)结构布置的,换一个场景后,幼儿会迁移经验,建构更多的形式,从而理解模式的多样性。

(二)利用信息技术再现操作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测量过程中发现部分幼儿的操作方法不正确,同时也有很多幼儿会想出其他一些好的测量方法,当老师讲解幼儿操作结果、向幼儿叙述他们出现的问题或一些好的方法时,往往因为老师口述导致幼儿不能够清楚地理解。这时,可以利用信息手段再现部分幼儿测量的过程,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并讨论如何进行正确的测量;也可以再现一些幼儿想出的好的测量方法,拓展幼儿的思路。

(三)利用微课展示教学过程,巩固所学知识

希沃中“量的守恒”小实验,幼儿可以通过观看了解守恒并做出判断。在观看小实验的过程中,如果有需要记录、归纳的内容,还可以直接插入白板记录,方便幼儿归纳。老师也可以录一些微课,传给家长,让家长在家带领幼儿一起观看、学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利用信息技术营造动态学习环境,让静态课堂动态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以“图片”为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幼儿理解所学内容,而信息化教学手段可以突破这一点,让静态的课堂动态化,让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例如,在数运算“动物做客”教学活动中,草地上原来有3只小动物玩游戏,又来了3只,此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让又来的这3只小动物从远处走过来,不仅动画效果逼真,而且能让幼儿真实地感受到集合是怎样从原来的3变为现在的6的,同时思考究竟该用加法还是减法。

(五)利用信息技术中的各种功能,让抽象内容具体化

1.克隆,突破传统教学活动弊端

在传统的排序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制作很多学具让幼儿操作,操作过程煩琐。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丰收的果园”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课件中使用克隆技术,让幼儿在大屏幕上拖拽排序,使排列过程清晰可见,让幼儿在动手操作和游戏中轻松愉快地识别模式。

2.CAST屏技术,帮助幼儿及教师进行验证

在幼儿操作环节,老师需要对每位幼儿的操作结果进行验证,传统教学中只能是老师一个一个去看,往往还检查不到每一位幼儿。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直接将幼儿的操作结果投到屏幕上,让幼儿和老师一起进行验证,检测幼儿掌握情况,适时调整活动。

3.音效、拖拽技术,帮助幼儿更好地参与课堂活动

传统的教学活动都是教师说幼儿听,而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幼儿也能参与教的过程,充当小老师。例如,在“方位”学习《捉迷藏》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提前给几名幼儿录音,然后将录音插在屏幕上的小朋友身上,点击小朋友就会发出“我藏在房子的后面”等声音,不仅可以减少幼儿的听觉疲劳,还能带来听觉上的刺激,激发幼儿兴趣。最后再请幼儿运用信息技术中的拖拽功能将画面上的小朋友藏好,让幼儿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同时还锻炼了幼儿以客体为中心辨别方位的能力。

4.二维图、三维图,帮助幼儿建立空间感

学习“空间”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观看多媒体工具中二维、三维图转换的视频,引导幼儿发现二维图形是怎样变成三维图形的,以及三维图形展开成二维图形的样子,这样可以让幼儿直观地感受平面图形是怎样与立体图形联系起来的,帮助幼儿建立空间感。

5.绘图工具,演示测量方法

利用信息技术中的绘图工具,在比较“高矮”时,可以用直尺画出一条水平线,将物体放在同一水平线上进行比较,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在比较“长短”时,可以用直尺画出起点,让两个物体一端对齐,再进行比较。这样既更加清楚、准确地演示了测量方法,又便于幼儿掌握。

6.课堂活动,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数学离不开操作,幼儿也是在游戏和反复的操作过程中学习、掌握所学知识,希沃中的“课堂活动”不仅游戏性强,而且适合“分类”“数运算”等多种数学活动,能使幼儿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

数学虽然抽象,对幼儿来说有一定难度,但只要我们清楚每一次数学活动的核心经验是什么,幼儿习得核心经验的难点是什么,并巧妙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突破这些难点,幼儿就能很快很轻松地掌握这些知识点。

猜你喜欢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学信息技术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大班幼儿绘画特点的调查分析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幼儿园大班环境中的常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