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教学策略
2020-06-05董瑞平
董瑞平
摘要:在日常教学中,学生的习作常常出现许多问题:不是空洞无物的三言两语,就是千篇一律的人云亦云;不是简单的流水账,应付了事,就是通篇语句不通,内容不清……本文结合教学实例进行分析,总结出一些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教学策略,旨在引导学生,消除其对习作的畏惧心理,学会习作的方法,培养自主习作的能力。
关键词:教学策略 习作能力 引导
长期以来,小学习作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导致学生产生了“不想写”“不会写”“害怕写”的心理,写出来的习作往往内容空洞、表达不清、假话套话泛滥。为了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树立其习作自信,培养习作能力,我们必须改进习作教学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真正喜欢上习作,自由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例,浅谈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策略。
一、立足文本,培养学生习作的自信心
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本,还要善于寻找语言表达的训练点,精心设计,帮助学生在读、说、写的基础上,提升习作能力。
如笔者执教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教学片段如下。
师:秋天的雨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想象一下,秋天的雨还会把颜色分给谁,它们会怎样呢?让我们照样子说一说,写一写吧。
生1:秋天的雨把绿色给了树叶,绿绿的叶子像一个个手掌,拍呀拍呀,拍出了热闹的秋天。
师:多么有趣的绿叶,多么热闹的场景!
生2:秋天的雨把红色给了柿子,红红的柿子像一个个小灯笼,摇哇摇哇,摇来丰收的秋天。
师:美丽的秋天,收获的季节!
再如笔者执教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教师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围绕中心句表达的构段方式,并尝试写一写身边熟悉的事物。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表达方式,并进行迁移表达的练习,能有效消除学生对书面表达的畏惧心理。
二、用好思维导图,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
在平时的习作课堂教学中,老师们经常会让学生读读习作要求,了解习作内容,简单列个提纲或出示一两篇范文让学生去读去写,这样一成不变的习作教学模式往往让学生很快失去习作兴趣,习作质量自然不高。而在习作教学中巧妙使用思维导图,教学效果则会大大改观。丰富的图片,精炼的概括,巧妙的梳理,多变的曲线,呈现一个直观有序、内涵丰富的知识网状图,为学生习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如执教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作《我来编童话》时,一位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师:看图,大家想象一下,国王是怎样的?
生1:高高大大,非常威严。
师:他会遇见谁?
生2:会遇见厨师。
生3:会遇见猎人。
师:如果厨师在厨房里,当他打开冰箱,会发生什么?如果猎人来到无名岛,又会怎样?
生4:厨师打开冰箱,看到会说话的冰激凌,于是,他们愉快地交谈起来……
随着学生丰富的想象,思维导图不断变化,学生的思维被打开,奇妙的故事随口而来。在习作教学中,巧用思维导图,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充分享有话语权,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有效提升学生的习作质量。
三、从生活入手,让学生有话可说
叶圣陶说过:生活如泉水,文章有如溪水,泉水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自然地流个不歇。这说明习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只要我们站在学生的立场,引导他们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自己去体会生活,体会身边的人、事、物,那么学生的主体意识就容易被激发出来,他们在习作中就自然能将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倾泻于笔端。
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师在班级开展了学包粽子的活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在活动中,教师边教包粽子,边给学生讲百姓包粽子纪念屈原的故事。虽然很多学生都是第一次包粽子,包出来的粽子可谓千奇百怪,但通过活动,大家不仅学会了包粽子的方法,还体会到劳动的不易,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有的学生在习作中细致描述了自己包粽子的过程:“我学着老师的样子,先拿起两片粽叶,卷成筒状,用左手握住,再用右手拿勺子往里面倒进几勺糯米,还用手拍一拍,让粽子实在一些。接着我把多余的粽叶折下来,最后用绳子系紧。一个饱满的粽子诞生了!”
还有的学生写下了自己真实的感受:“今年的端午节,我过得真有意义,既知道了端午节的来历,又学会了包粽子。吃着自己包的粽子,真好!”
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就这样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了。
其实生活中的习作素材非常丰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写日记、读书看报、浏览网站、社会实践等不同方式获取素材,丰富积累,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既呵护了学生的兴趣和信心,又降低了习作的难度,学生也会觉得习作其实并不那么难,原来“我”也可以当个“小作家”。
四、大量阅读,为习作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
叶圣陶曾说:一定要多读,“多读”,才有可能让学生的习作变得有灵气。
教学《望天门山》时,可以鼓励学生读背李白的其他诗篇;教学《守株待兔》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寓言故事;教学《普罗米修斯》时,可以引导学生读其他神话故事……除了推荐阅读的书目外,老师还可建议学生每天课外阅读时间不少于半小时。长期坚持,学生读的书会越来越多,学生也会渐渐地爱上阅读,以书为友。
除此之外,老师还要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开展“每日一诗”活动。每天早读课前,由一位同学将自己喜欢的一首诗写在黑板一角,推荐给大家背诵。这样既丰富了班级文化,又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教师要鼓励学生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可以在班内定期开展“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推荐会,让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一本书,并说说推荐的理由。当学生看到自己推荐的图书受到欢迎,自豪感定会油然而生,读书的热情也会进一步被激发出来。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帮助学生提升习作能力的根,根深才能叶茂!
浅谈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教学策略2020年4月下第8期(总第48期)五、重视习作批改与讲评,提升学生习作水平
当前的习作教学中,有的老师往往只重视习作前的指导,却忽视了习作后的讲评。其实批改与讲评也是习作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放大优点,呵护学生的习作兴趣
教师讲评时,应多找学生习作的亮点加以鼓励,对学生充分表达真实感受和语句通畅的地方大力贊赏。教师要善于站在读者的角度与小作者共赏习作,突出其优点,一个好字、一个好词,甚至一个标点符号,都应该成为学生成功习作的助推器。
(二)加强自评与互评,交流反思促提升
教学中,仅有教师的评价是远远不够的,应根据习作的具体要求,根据不同年段的具体教学目标,鼓励学生自改互评,促进学生主动习作。教师可以采取作者朗读、张贴展览等形式展示学生的习作,引导学生从习作要求出发,自主发现问题,共同修改,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懂得“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教师应鼓励学生相互分享自己的作品,体验得到别人认可而获得的成就感。例如,学生完成习作《我最喜欢的小动物》后,教师安排学生自由分组,可以选择和好朋友一起分享,也可以选择和写同一种动物的同学分享。从学生心理来讲,同伴的建议往往比教师的评语更直观、更易于接受。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非一日之功。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反思,积极探寻适合学生的习作教学策略,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从而爱上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