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运用微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2020-06-05石沉香
石沉香
摘要:本文分析了运用微课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1.微课制作中存在的问题:混同于多媒体课件;语文要素不准。2.微课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使用观念有误;使用效果欠佳。3.对策:用微课解难;用微课激趣;用微课促思。
关键词:语文教学 微课 问题 对策
时下,“微课”一词很时髦,感觉教师不谈微课就没有跟上形势,不做微课就不是新时代的教师。笔者认为,做好微课是教者的兴趣与责任,微课可以用,但它一定只能是辅助教学的一块垫脚石。我校是“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项目实验学校,申报了两个以微课为主题的省级课题,在两年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有很多启示。
一、微课制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混同于多媒体课件
微课是疑难知识点的实录,主要用于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微课设计须与学生的学习单、学习活动流程结合起来,离开了学生的学习活动,缺少了学生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就算不得微课。多媒体课件是以多媒体的方式制作的教学软件。两者的区别明显:微课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微谈辅导活动,从语言到情境设计都有针对性,常以第二人称“你”为统领,通过老师带有启示性的讲解或者活动的体验及习题检测等,让学生既能感受到被肯定也能进行学习反思活动;而多媒体课件是教学内容的重构,是单向的,没有学生的参与活动。
(二)语文要素不准
1.重难点不准。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把影视作品中“火烧圆明园”的视频截下来作为微课,只是课件,没有实质性的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如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微课内容是“说教材、说教法、说学生”等,教者忘记了微课使用者是学生。微课的选点在于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因为语文课程的特殊性,很多老师在选点方面难以下手。如同课异构《颐和园》一课,一位老师结合课文移步换景的写作特点来做微课,教学生怎样写移步换景的文章;另一位老师却把它做成了介绍颐和园美景的宣传片,脱离了语文课的本质。毫无疑问,第一位老师的是有效微课,选点抓住了重点。王荣生教授在《语文课程论》中指出,“微课制作就应该从课程的角度去选点,要选择跟语文课程有关的内容来制作微课。”其实讲的就是微课的重难点。
2.时长不科学。小学生的认知有其特殊性,微课的时长应在十分钟以内,时间过短,不够全面、深入;过长,难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习兴趣。微课制作,要做到内容真实准确,设计短小精悍,表达清晰到位,问题设计合理,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思考在其中、操作在其中、收获在其中。
二、微课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使用观念有误
有的教师以为用了微课自己就可以不进教室,上课请学生放微课就行。其实,上课是师生间的互动,有面对面的生动活泼的交流。而微课是按照预定的内容讲解,是事先制作好的,无法预料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情况,因而老师无法根据本班学生课堂上的生成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制作微课并不是为了省事,而是为了提升教学效果。如果以为利用微课教师就可以不到场,那就违背了微课的真谛。例如,一节语文略读课,教师在介绍完本课学习目标后让学生自己预习课文、自己解决问题,当学生提问时,教师便播放微课,学生看微课解决问题。案例中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可以肯定,但教师不点拨、不检查,课堂上教师仅仅主管开关电脑和播放微课,主导作用缺失,微课的作用被过分放大,效果适得其反。
(二)使用效果欠佳
微课的效果包括两层:一方面,使用微课后学生综合素养要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使用微课后,留下学生喜欢的微课,删改问题微课,分出课内、课外微课,有针对性地使用微课,并监督自制力不强的学生,避免以微课为幌子而玩游戏。
微课,“微”是它的姓,“课”是它的名,辅助是他的本色。制作微课需要教师的天赋,使用微课需要教师的心思。盲从失大体,跟风误个性。切记,微课只是教学的一块垫脚石。
二、合理运用微课的策略
(一)用微课解难
對于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微课可以突破学生的理解屏障,学生使用后茅塞顿开,让微课真正为学生所用。比如学习《朱德的扁担》一课时,学生对“会师、井冈山、茅坪”等词语比较陌生,如果不真正懂得这些词语,对后文“从井冈山到茅坪……非常难走”以及“大家越发敬爱朱德同志”等内容的理解领悟就不深刻。如果制作既有彩图又有简单文字解说的关于“朱毛会师、井冈山、茅坪镇”的微课,学生观看后,就会对戴着斗笠、穿着草鞋的朱德同志挑起100多斤的担子在枪林弹雨的环境里来回五六十里具有深刻的理解,也就会越发敬爱这位老军长了。
(二)用微课激趣
相较于生动形象的动画片、舒肢展腿的课外运动和奥妙无穷的游戏,语文学习只是手捧教材、面对白纸黑字的咿咿呀呀。但白纸黑字也不能是死板的,那就要教师针对语言文字,采取多种方式激活语文学习,在“互联网+”春风的吹拂下,运用微课,可以改变师讲生听、师传生记的教学模式。如《青蛙写诗》一课,虽只有短短的十四行,但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却不少,逗号、句号、省略号的形状、名称、书写要求、用法特点等。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以说明的口吻来讲解这些知识,无疑是对牛弹琴;以诗歌的朗诵来感知理解,也只能一知半解;但如果设计几分钟的图文并茂的微课来帮助理解消化,会事半功倍。比如,为让学生感性认识标点符号的“形”,用微课出示以下情境,师生一起读儿歌:
“脑大身黑尾巴长,水里生来水里长。一天两天三四天,长着长着变了样。”
“有个小圈圈,躲在水中间。想到水面看太阳,用力用力直往上。”
“六个小点点,出来成一串。站在荷叶边,排成一条线。”
学生读儿歌后,在书中插图上按序找出儿歌中描写的小蝌蚪、小泡泡、小水珠,接着按序找对称的句子,再把这些句子和儿歌对应起来读,学生心中便有了逗号、句号、省略号的形。这一过程,能帮助学生轻松地习得语文知识,而且,既然做成了微课,就可以发送到班级群,家长观看之后,也有兴趣跟孩子一起温习、巩固,课堂、课外实践了翻转,家校共学。
(三)用微课促思
教师制作微课时,既要关照教材,更要关照学生,从孩子的具体学情出发,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探究能力。2019年我主持了一项关于“语文教材课后习题的微课研究”课题,发现教师设计微课如果关注了学生的“理解障碍”,因学施教,因学研发,就能助推学生在文本中涵泳。如教学《伯牙绝弦》一课时,在微课中插入高山流水、一弹一悟的画面,配上古典音乐《高山流水》,学生在深情诵读后,体会到了伯牙和钟子期那种高山流水般清纯淡雅又浓烈深沉的感情,更能体会到千古一绝、知音难觅之苦,感受到伯牙难以释怀的思念。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补白:伯牙和钟子期在一弹一和之间,一定会有更多话要说,请仿照文中的句式补白。“徐徐兮如清风,茫茫乎若白雾,隆隆兮如雷声,依依兮若杨柳……”这些补白让课文熠熠生辉。接着微课出示古文《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让学生接在《伯牙绝弦》后面来诵读。学生的思绪完全进入课文内容之中,他们的脑海被一对知音的深情所盈满,许多学生一边读一边哽咽,这比反复解释“知音”要强一百倍,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音”之意顿时跃入脑海。从此“知音”一说再不用费任何口舌,他们自己会去研究“红颜知己”“蓝颜知己”“志趣知音”这些话题。通过这样的思维体验和补白交流,学生既再现了文章的情境,又体现了现实生活,对文本的参悟更进了一层。
总之,教师应充分发挥微课的辅助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让课堂教学因微课而多姿多彩,让学生学习因微课而轻松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