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耄耋戏剧人张永和抒写菊坛传奇,缔造京味戏曲“双璧”

2020-06-05张婧

北京纪事 2020年6期
关键词:王致和曲剧同仁堂

张婧

公元1669年,清康熙八年。

北京城大栅栏,诞生了由皇宫太医院吏目(古官名)乐显杨创立的乐家老药铺“同仁堂”。

此后几年,由安徽仙源举人王致和一手经营的南酱园,也在延寿寺街创立而生。

一个济世救人,疗苍生之苦;一个良心匠品,造百姓口福。

350多年过去了,两个曾经籍籍无名的小铺子,历经传承,成为闻名京城乃至全国的“老字号”双骄。

这当然是历史,然而 2019年岁末,京城戏曲舞台的两部菊坛佳作,则真的让这段历史“活”了起来。

先是曲剧《王致和》拉开了庆祝“王致和”创立350周年的序幕,唱响北京剧院的红氍毹;而后,京剧电影《风雨同仁堂》又在重整一新的首都影院举行了首映式。

张永和先生(左二)与导演、作曲等谈创作感受 摄影/韩旭

作为以讲述京城老字号历史、歌颂匠人精神为主题的经典戏曲剧目,京剧《风雨同仁堂》与曲剧《王致和》堪称京味戏曲“双璧”,而缔造这段菊坛佳话的,正是享有“当代著名京味剧作家之美誉的著名戏曲剧作家、戏曲评论家”张永和先生。且容笔者忆取一段与张永和先生相知相识的流年往事,将此中情由细细道来……

春秋契阔再重逢

我与先生的重逢,恰在梨花绽雪的春日,在京南的一家私人博物馆,我有缘再次得见多年未见的老恩师张永和先生。

耄耋之年的张老师,鹤发童颜、精神矍铄,待人和蔼亲和,言谈间抑扬顿挫,徐徐道来,颇有老派学者的风范。听他操着一口纯正的京腔,谈菊坛掌故,聊剧作心得,仿佛时光穿梭,又回到了令我念念于心的大学时光。

那一次会面,张老师想起我是中国戏曲学院(国戏)戏文系毕业的学生,曾听过张老师讲戏曲创作课,但这些年疏于剧本写作,张老师有些遗憾,颇带惜才未尽力之意,他鼓励我说:“你要多看戏,勤练笔,千万不能把文字的功夫给丢了!”

张永和与剧组成员合影 摄影/韩旭

剧组合影照 摄影/韩旭

在与张老师见面前,我私底下做了一番“功课”,将他创作于上世纪90年代的京剧剧本《风雨同仁堂》反复看了三遍,尤其对那段京韵绵长的序歌记忆犹新,“硝烟、国耻、金匾;狂飙、铁血、诗篇……”凝练而肃穆的笔墨,字字直抵心怀,令我深深叹服先生惜墨如金、运笔有神的厚重功力。当我把偶感而成的一阙小词:“三百年风雨史,一朝夕家国难,耻血含悲民生怨……”读给张老师听后,他缓缓说道:“严格地说,你写的这段不是诗,也不是词牌,是慢板!”先生即景教化,闻辞顾曲,严谨的治学精神与育人之德可见一斑。这一次会面,也使我弥补了多年来较少躬身聆听张老师授课的内心遗憾。

张老师还聊到了他创作于24年前的曲剧剧本《王致和》,从曲剧《珍妃泪》《烟壶》《龙须沟》《B超神探》到《王致和》,他凭借自己那份炽热的老北京情怀,笔耕不辍地书写着北京人爱听、爱看的故事,其间有历史硝烟,有家国大义,有儿女情长,更有老北京人古道热肠、百折不屈的气节风骨。

谈到新近排演的北京曲剧《王致和》,张老师眉目飞扬地说:“这不仅是文企结合的一次尝试,更是用北京曲剧演绎北京故事,赋予中华老字号文化标志的一次创举!”

那次见面后,我与张老师时常微信往来,每有灵感,赋成小令,便会发与他指正一二。每每跟随先生参加活动,他逢人便这样介绍:“这是我的学生……”对于我这个一未入室、二未登堂的草根弟子来说,“学生”二字,实在是莫大的提携与鼓励,当之有愧,惟有以拙墨相随!

張老师熟谙京伶掌故,对京剧和京剧人充满了真切的感情。记得一天深夜,张老师发来了他为已故戏曲名家李阳鸣写的一篇悼文《不该走的人走了》:“阳鸣走了……仅仅活了37个春,还没有秋……”读着这一段蕴藉着悲惋与深情的文字,我被一位耄耋剧作家深沉隽永的惜才之情所触动,随即反转其意,凑成小词安慰先生:“只教春华留鼎盛,不使英雄叹悲秋……”那一刻,我与这位理应尊称为“师父”辈的老剧作家,心同悲,情同勉,因文字而拉近了心灵的距离……

何辞风雨写同仁

2019年10月的一天,我接到永和老师打来的电话。他告诉我,他创作的京剧《风雨同仁堂》拍成了电影,即将在西单首都影院举行首映式,让我去观看学习,并且把看戏后的感受告诉他。

京剧《风雨同仁堂》首演于1997年,屡获戏曲界殊荣,历时22年后再度搬上电影荧幕,无疑是令京剧界为之振奋的一件盛事。

张老师在创作这部戏的时候,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走访了同仁堂乐家老药铺的后人,以及同仁堂集团的老职工。他以“庚子事变”这一宏大的史实为背景,以“同仁堂”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一场大火中遗失的老匾为线索,精妙地串联出“救匾”“押匾”“焚药”“献金”等一连串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刻画出乐徐氏这样一位深明大义、临危受命的同仁堂女掌门。在风雨飘摇、国家危亡的一刻,以她为代表的同仁堂人众志成城,上演了“同修仁德、救济苍生”的感人一幕。

影片主创上台交流

京剧电影《风雨同仁堂》中有三场戏令人入目难忘:一是“押匾”一场,在一无资金、二无原料的窘困状况下,为了尽快开工制药,为京城百姓疗治蔓延的时疫之疾,乐徐氏一个孀居的中年女子,手无寸铁、被逼无奈,只得用抵押同仁堂老匾的方式,向四大药行筹措资金。一块由清代平民进士、礼部侍郎孙岳颁题写的老匾,力重千钧,在同仁堂人心目中,它是祖宗留下的精神操守,甚至比生命还要珍贵,若非万般无奈,誓救百姓于水火,又怎会以老匾相押。且听乐徐氏字字千钧地唱道:“我乐家视老匾更比命甚,这是我同仁堂的精气神……乐徐氏押老匾为民治病(唱至此,向四大药行的经济人,屈膝下跪,接着用高腔唱出),非只是男儿膝下有黄金。”押匾抵金,已是慷慨悲壮,而演员在唱完这一大段二黄原板后,陡然挽襟屈膝的这一跪,大音希声,让人更觉悲辛……

“焚药”“献金”两场戏同样撼人心魄。“焚药”一场,乐徐氏为了秉承祖训、以儆效尤,众目睽睽之下,率领众人将刚刚赶制而成、不合规制的丸药点火以焚。这场戏虽然没有大尺幅的程序表演,但在全剧中却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戏曲舞台版的《风雨同仁堂》中,随着大奶奶乐徐氏的一句“点火焚药”,众演员背身而立,望着天幕上熊熊的火焰,形成一幅寓意深长的同仁堂群像造型;而京剧电影《风雨同仁堂》恰恰弥补了舞台表演的不足之处,用大画面的全景镜头来展现,由近及远,纵横拉伸,熊熊火光中,同仁堂人岿然而立,坚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祖训。剧中人与戏外人,共同经受了一场灵魂深处的浴火洗礼,无论从唱词、唱腔还是表演,都极具艺术震撼力!

“献金”一场是该剧的点睛之笔,乐徐氏被押入狱前,殷殷嘱咐大查柜务必以黄金入药炼制紫雪散。当她褪下大东家成亲时相赠的一对金镯子、颤巍巍地取下头上的金钗后,众同仁堂人纷纷慷慨献金,献出了金表、金戒指……乐徐氏面对众同仁大义捐金的举动,触景而生情,陡然间领悟到“同仁”二字沉甸甸的分量,一段荡气回肠的二黄原板,“才悟得同仁二字真分量,为什么祖宗题名同仁堂,我虽不幸入落网,众志成城天可扛……待我归来重升老匾再开张……”疾徐张弛,纵横开阖,将同仁堂300余年代代相传的精神品格外化到了极致。舞台上,众演员列次成行,亦步亦趋,同仁堂的集体群像又一次鲜活地立在了观众面前。

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曾说:“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京剧《风雨同仁堂》便是这番话最有力的佐證!300年风雨史,一朝夕家国难,什么力量可以支撑一代国医人,从耻血含悲的历史中亦步亦趋地坚挺走来,那就是戏里可歌可吟的“同仁”二字。

值得一提的是,京剧名家赵葆秀老师塑造的乐徐氏这一形象,打破了京剧老旦行当的传统表演程序,更加注重塑造人物内在的精神品格。表演上,减去三分苍劲,添来七分疏豪,演的是人物,是情怀,是地地道道的同仁堂大奶奶。难怪业内专家都称赞道:“赵葆秀塑造的乐徐氏,为老旦行当在京剧之林增添了一个从未有过的全新艺术形象。”

从戏曲舞台剧到戏曲电影,京剧《风雨同仁堂》从大处落墨,以风雨为魂,历22年经久不衰。作为一剧之本,张永和老师创作的这部经典作品对京剧艺术的发展革新,可谓功不可没。

赵葆秀老师与蓝天野老师合影

匠道儒心“王致和”

2019年12月,正值小雪节气,我有幸随张永和老师一起到北京二商王致和公司参加曲剧《王致和》专家研讨会,并且接到了张老师分派给我的一项艰巨任务——将曲剧《王致和》改写成小说。

张永和老师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对北京的老字号有一种情怀。早在24年前,他就完成了曲剧《王致和》的剧本初稿,鲜活地刻画了“曹春雨”“韩冬雪”这两个与安徽举人王致和命运息息相牵的女人形象。以情入墨、梨花带雨、冰雪为神,用老北京人耳熟能详的曲辞,写出了至情至善的人间至味……

给“王致和”这样一个350年老字号敷衍一段真实感人的故事,我既欣喜,又忐忑。原因是,这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在困境中“逆袭”的故事,写落第举子的人生抉择,时代背景是历时1300年的封建科考制度,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中国2000年儒家思想。从徽州民风到封建科举,从清初老北京社会风貌到工商业发展,处处离不开宏大绵延的史实,但又不能纯写史。这样一个妇孺皆知的“臭豆腐”故事,要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好听、好玩、好看,让观众看到希望,引发思考,对当代青年人产生现实意义。

曲剧《王致和》,由青年演员胡优饰演的安徽举子王致和,与徽州女人曹春雨、京城大妞韩冬雪之间引发了一段不同寻常的“三角关系”,要演好王致和这个人物,必须处理好对两个女人情感上温度与火候的把握。王致和对妻子曹春雨的感情,如涓涓细流,随背负家族众望科举求仕而贯穿始终。而对恩姐韩冬雪的情义,则如飞瀑一般,澎湃于心底,在京城艰难求生的过程中,两个人始终坚守着“发乎情、止乎礼”的道德底线,只有精神上的鼓励关爱,绝无苟且私情之事。因而,曲剧《王致和》中的“两个女人一台戏”,是大情,是大义,更符合这个350年老字号所彰显的精神品格。

获奖证书

对于王致和来说,科考和经商,是人生中若隐若现、一明一暗的两扇门,故事从始至终,他都在两扇门中徘徊,即从“儒心”到“匠道”的转变过程。王致和的初心是科考入仕、求取功名,磨尽铁砚,终于铸成匠道。尤其在今天这样一个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的时代,这部戏的受众应当是知识分子,让他们在人生的抉择中看到希望。同时也让“王致和”人触摸到可感可知的企业文化内质,将匠人匠心精神发扬光大。正像张永和老师在曲剧《王致和》主题曲中疏处跑马的点睛之笔:“300年老字号全球盛名享,一篇中国故事,一段锦绣文章。”寥寥数语,神来之笔,耐人三昧其味。

人生多风雨,挥墨即春秋……

从京剧《风雨同仁堂》的大处落墨,到曲剧《王致和》的细微处见精神,张永和老师以史为戏魂,以情为戏核,以戏警史,以戏育人,为我上了一堂鲜活的戏曲人生大课,我为自己有幸受教于先生而欣喜幸甚,更为先生60余年来坚守剧作阵地、笔耕不辍缔造的“菊坛双璧”而击节骄傲!

正是:

何辞风雨写同仁,

菊囿芬芳洒墨痕。

耄耋不辍丹青谱,

鬓染霜华着精神!

(编辑·韩旭)

hanxu716@126.com

猜你喜欢

王致和曲剧同仁堂
大型河南曲剧现代戏《丹水颂》唱腔特色分析
同仁堂知嘛健康空间
南北“同仁堂”谁是老字号
陈炎鑫:舞台上为梦前行的“曲剧新秀”
王致和:打造舌尖上的方寸文化
河南汝州曲剧进校园的思考与实践
同仁堂的里子和面子
同仁堂 跨越十四年的拿牌路
王致和是如何成为商海宠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