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书屋”的现状与未来(上)

2020-06-05傅伟韩旭宋冰华张子乐郎永刘颖

北京纪事 2020年6期
关键词:书屋图书图书馆

傅伟 韩旭 宋冰华 张子乐 郎永 刘颖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存储文化、流传文化和创造文化,是城市的三个基本使命。北京作为首都,文化核心功能建设极其重要。城市的文化外在体现即为图书馆、书店的分布、现状和未来的发展空间。作为城市文化的外在体现,北京的图书馆、书店是应该遵守市场经济变动而发展?还是应该有目的、有规划地指导性发展?接下来就请读者跟我们一道,先对北京的公共“书屋”——大大小小的图书馆的现状与问题一探究竟。

到了周末,首图可以用满座形容 摄影/韩旭

首图:公共“大书屋”的优势与问题

作为北京最大的“书屋”之一,坐落于东南三环华威桥东侧的首都图书馆(以下简称首图),全年365天开馆,为全体社会大众提供文献借阅、信息咨询、讲座论坛、展览交流、文化休闲等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化信息服务,是北京市重要的知识信息枢纽和精神文明建设基地。是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是北京市综合性大型公共图书馆,也是此次笔者调研的重点公共阅读空间之一。笔者将以读者的视角,走进首图的公共阅读空间,从阅读空间的环境、硬件设施以及提供閱读的服务等方面,作一次全方位的深度调查。

首都图书馆的历史沿革

首都图书馆的前身是京师图书分馆、京师通俗图书馆、中央公园图书阅览所,三者分别创建于1913年6月、1913年10月、1917年8月。三馆的创建,都有鲁迅先生的关怀和指导,鲁迅先生还亲自参加了京师通俗图书馆的开馆典礼,这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第一个面向普通民众的图书馆。

1913至1926年,时局动荡,财政不力,图书馆境遇维艰,三馆居无定所。1924年,通俗图书馆和京师图书分馆均迁至宣内头发胡同前翰林院讲习馆旧址,同属北京政府教育部管辖,合署办公,分治馆务。1925年,彼时的教育部令中央公园图书阅览所改称京师第三普通图书馆。1926年,教育部令京师图书分馆改称京师第一普通图书馆,通俗图书馆改称京师第二普通图书馆。北伐革命后,国民政府改京师为北平特别市,后改北平市,原三个图书馆几经更名、迁址、合并,改为北京市市立第一图书馆。日伪沦陷的8年间,图书馆进步书刊被烧,业务停顿。

1949年北京解放,图书馆事业获得新生。1953年,更名北京市图书馆,迁址至西华门大街35号,馆舍面积有所扩大,并在头发胡同增设西单分馆。1956年10月,北京市市立第一图书馆又迁入元、明、清三代最高学府国子监,并正式定名首都图书馆。2001年5月1日,作为北京市四大文化标志性建筑之一的首都图书馆新馆一期(A座)正式对外开放,服务效能得到质的提升。2002年,图书馆实现了与11个区县图书馆、33个乡镇街道图书馆的联合检索、网上阅览、馆际互借、资源共享,构建了北京市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网络平台;作为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北京分中心,首都图书馆已开通了数十个基层分中心。2004年,北京市少年儿童图书馆迁入,两馆的合并使首都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更加完备。2005年,北京市少年儿童图书馆迁入图书馆一期。2005年11月,北京市发改委正式批准了首都图书馆二期工程,总投资4.6亿元。2012年9月28日,首都图书馆新馆二期(B座)正式对外开放,遵循“大开放、大服务”的服务理念,成为全国开放度最高、融合度最好的公共图书馆。

首图是花费成本最低的公共阅读空间

首都图书馆是国家财政支持的非营利事业单位,其公共阅读空间完全是国家为公民提供的一种福利。因此来首图阅读,不会像去其他的书店、咖啡吧、付费自习室那样,需要买一杯三四十元的饮料或者每小时支付8~15元的费用,才能在茶饮区或付费自习室进行阅读。来首图阅读,不仅没有任何的门槛费用,你还可以带着水壶到每层的开水房打饮用水。读者甚至连借阅卡都不用办理,就可以在首图的大部分阅览室自由地阅读。

首图办理借阅一卡通的押金也非常低廉。调研时首图的工作人员介绍,办证的押金分成了三个档次——100元押金的普通读者证,对于一般读者来说足够使用;200元押金的读者证,可以到B座7层内阅读外文书籍(持此卡才能进入7层);500元押金的读者证,可以借阅古籍善本和把外文书籍带回家阅读(办理此证需要额外携带学位证、职称证等)。

首图的员工还介绍,任何年满13周岁(含)即可申办首都图书馆读者证。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可申办少年儿童图书馆读者证。办证可携带二代身份证原件,在自助办证机上办理。无二代身份证原件的读者,也可携带有效身份证件原件,如户口本、军人证、驾照、外籍护照、港澳身份证、台胞证等,分别到总服务台和少儿总服务台人工办理。另外,首次办证须本人亲自到馆进行现场照相。军人、残疾人、60周岁(含)以上老人、13周岁(含)以上未成年人凭有效证件,可在总服务台办理首都图书馆优惠读者证。

因为安静,不少家长带孩子来首图做作业 摄影/韩旭

二层的小影院和沙发 摄影/韩旭

“首图的读者证类似北京公交‘一卡通,读者证既可以在首图办理,也可以在本市各区县图书馆办理。而且如果在各区县借阅了图书,也可以到首图来还书。首图专门有员工来整理这些图书,再分类调还给各区县图书馆。这种‘通借通还业务最大程度地方便了市民借阅图书。”一位首图的工作人员向笔者介绍。

首图是读书效率最高的公共阅读空间

任何一个喜欢读书的人,都希望在自己读书的时候不要被打扰。图书馆是能够保证阅读空间足够安静的场所,这是书店和咖啡吧都无法比拟的。一位受访的白领小王告诉笔者,她喜欢周末来首图读书“充电”。因为家里有孩子,所以没有自己读书的空间。周末小王的父母会来她家照看孩子,她可以抽出一些宝贵的时间,充实自己的业务知识,为职称考试作准备。起先她在家附近的咖啡吧读书。但咖啡吧的灯光实在过于昏暗,不适合阅读,而且来喝咖啡的大部分人都在聊天、洽谈业务或约会相亲。咖啡座周围书架的书籍只是为他们聊作消遣,他们来这里并不是真的想要阅读,只是想消费阅读,然后自拍几张照片上传朋友圈——网红打卡。此后小王转往书店阅读,这所书店也卖咖啡,而且有茶饮区,只要买一杯咖啡就可以在这个区域阅读。但在这个区域阅读仍面临同样问题。“书店会循环播放轻音乐,这对我阅读造成了一定干扰,书店里的读者看书相对咖啡吧会安静一些,但很多人还是会交流,并把书店当作咖啡吧一样,在茶饮区聊天。遇到这种情况我只能选择换一个座位,可要是人多的时候我就没办法了,毕竟我不能像在首图看书一样,要求旁边说话的人声音小一点。”小王深有感触地说,“其他的阅读空间更适合浅阅读、碎片阅读,而我喜欢的首图,虽然离家比咖啡吧和书店都远一些,但这里的读书效率非常高,不会因为环境的问题影响读书的状态。是深度阅读、高强度学习的好地方。”

另一位受访的工业大学学生小李介绍,他寒暑假都喜欢来首图上自习,甚至有时学校下午没课,因为离首图很近,他也会骑着共享单车来首图读书。小李坦言,校内的图书馆常年被考研的学霸占领,自习教室的座椅则非常硬,坐时间长了屁股很难受,而且桌子都是长条的,宽度很窄,适合听课记笔记,并不适合读书。首图的桌椅就不一样了,桌子非常宽大,适合放书,椅子有皮革制的棉垫,坐一下午都没问题。而且最关键的是,桌椅高低的比例非常符合人体工程学,不像学校自习室的椅子,是固定的没法搬动,离桌子很近,写笔记的时候非常难受。也不像书店、咖啡吧的椅子坐起来很低。“这些休闲场所的椅子,类似单人沙发一样,坐起来虽然舒服、慵懒,但坐这种椅子有点够不着桌子,记笔记总探着身子,很难受。”小李深有体会地说,“在自习教室读书,还可能遇到老师上课或者学生考试,还经常碰到小情侣上自习窃窃私语,同学在教室里玩手机打游戏,这对于我来说都特别影响心情。而且自习教室在冬天很冷,不如首图暖和,所以我来首图读书已经成了一种习惯。而且我在这里找书非常方便,我大二的一篇高分论文,就是参考首图的资料写的。”

据2019年9月首都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馆内现藏各类文献逾880万册(件),古今中外文献并汇,学科门类齐全,文献载体多样,尤以古籍善本、北京地方文献、近代书报、音像资料、外文书刊最富特色。其中,古籍近50万册(件),善本6000余部,闻名海内外的珍藏《车王府曲本》收各种戏曲、曲艺抄本1600余种,是研究中国通俗文学、民情、民俗的文学宝库;地方文献6万余种,16万余册(件),是研究级的文献资源系统,收藏了存世北京地方志的全部品种;老唱片两万余张,包括戏曲、曲艺、歌曲等,其中京剧、相声及流行歌曲中不乏珍贵品种,收录了四大名旦唯一合唱的老唱片《四五花洞》。

首图采取借阅合一、开放式、自助式、智能化的服务方式,为读者提供125万余册(件)开架文献的免费借阅,可借阅文献数量在全国公共图书馆中居首位,并利用RFID技术,使读者检索文献更方便、快捷。在空间布局和服务功能上,实现了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的“无缝衔接”,阅读学习与文化休闲的“有机结合”,以最佳的融合度让读者更好地使用图书馆。

首图阅读空间存在的一些问题

首都图书馆的官网显示, 首圖的占地面积为3.8万平方米,A座与B座以连廊相连接,总建筑面积9.4万平方米,具有两万人次的日接待能力。全馆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设有20余个阅览室(区),近4000个阅览座席,还设有多功能剧场、展厅、电影鉴赏厅、报告厅、多功能厅及会议室等十余个专业厅室,为读者提供多样化文化服务。

从数据上看,首图确实是北京“书屋”中的佼佼者,但也并非十全十美,笔者本着“鸡蛋里挑骨头”的方针,详述首图现存的一些问题。

阅览室门外的空间很大,但没有多少桌椅,并不能满足大量读者的用餐空间需求。图片还可看到一位流浪者脱了鞋躺在两把椅子上。 摄影/韩旭

没有座位,只能席地而坐 摄影/韩旭

是否可以在周末节假日将旁边的小会议室开放,以缓解读书空间的压力? 摄影/韩旭

5层的用餐区域,桌椅也不是很多 摄影/韩旭

问题一:节假日与周末,一座难求

虽然首图有20余个阅览室,近4000个阅览座席,但由于首图的公共读书空间的读书效率极高,而且没有任何读书成本,所以到了周末和节假日,经常出现一座难求的现象。笔者每次周末调查,都可以发现有不少人在阅览室的桌椅周围徘徊寻找座位。对此,一位首图工作人员说:“我们原本一年365天,每天都开馆。现在二层阅览室的阅览时间又延长到晚上9点半了。”

首图现状小结及问题建议

从笔者调研中的数据获悉:作为政府投资的大型图书馆,2018年首图购书量34.7万册;读者流量508.5万人次;全年举办的讲座数量156堂;全年借阅量达到208.7万册。作为北京的“大书屋”,首图为北京的公共阅读空间贡献了自己砥柱般的力量。

首先首图免费对所有人开放,就像一位工作人员说的:“在我们眼里,走进图书馆的都是读者。”学生、工薪阶层、流浪者都可以在首图温暖的环境中徜徉于书的海洋。而且首图还提供人性化服务,每层提供轮椅和复印打印业务。首图的藏书量和环境等硬件,也为前来读书的每一个人提供了长时间深入阅读的可能。这就是首图深受广大读者喜欢的原因。

首图可以说已经尽善尽美,但作为热爱它的读者们,自然希望它能够离完美再近一步。例如能否有朝一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恢复读者食堂;图书管理员在维持读书秩序时,能否做到及时有效;馆内服务员的服务态度能否更加热情一些(笔者以读者身份调研时,曾遇到过服务台的工作人员回答较冷淡的情况);有否通过政策上的变通,使过度被使用的桌椅得到及时更换(毕竟政策都是由人来制定的)。这些细节问题,如果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那么首图真的可以说是一座完美的“大书屋”了。

社区图书馆的现状与问题

社区图书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也属于政府投资的公共图书馆体系中的一部分,它包括街道图书馆、乡镇村图书馆及严格意义上的社区(居民小区)图书馆。但社区图书馆不同于一般的公共图书馆或高校及其他专业图书馆。社区图书馆除了具有公共图书馆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它属于社区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居住其中的社区居民,而且鉴于社区图书馆本身规模的局限,它要开展的服务也无法面面俱到。因此,社区图书馆的功能主要为满足社区居民对信息获取和对文化教育的需求,培养社区文化以及休闲娱乐的需求。相比较而言,后者比前两者更为重要。

天通苑社区图书馆位于小区花园外围 摄影/宋冰华

目前,北京市的社区图书馆覆盖率达60%以上,总量达1200多个。北京市规定每个街道设有两个街道社区图书馆。如新街口街道就设有新街口街道社區图书馆和新街口福绥境图书馆;德胜街道社区设有德胜街道图书馆和德胜社区教育学校图书馆等。总体上讲,北京市社区图书馆的基本建设情况比较可观,社区图书馆的覆盖率达到了较高水平。近年来,随着社区建设经费的逐年提高,社区图书馆条件相应也有较大程度的改善,但总体情况还是相对滞后,存在一系列困难和问题。

北京社区图书馆的历史

北京社区图书馆事业的建设可以追溯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北京城内各街道及居委会相继建立了图书室。这些社区图书室的数量、规模、工作情况逐步步入正轨,历经无数风风雨雨,一直成长、发展并生存下来。成为后来文化事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因其规模小,服务性不强,因而在严格意义上讲和现在的社区图书馆相比,还不能称之为社区图书馆。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社区图书馆事业也呈现出无限的升机与活力。朝阳门街道在东城区图书馆的辅助下,于1990年初建立了朝阳门街道图书馆,它是北京市历史上出现的第一家街道图书馆,即社区图书馆。1999年,东直门街道图书馆投资1万多元购置了计算机图书管理系统,成为本市第一个实现计算机管理的街道级图书馆。1999年11月,北京科教图书馆开门迎接石景山地区的居民。该图书馆由来自山东的济宁科教图书馆投资兴办,是本市,同时也是全国第一家民办图书馆。

2002年11月1日,北京市制定并颁布了《北京市图书馆条例》,明确指出“鼓励扶持在社区、村兴办图书馆(室),鼓励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兴办图书馆”。北京市图书馆,包括社区图书馆的建设随之迈上现代化发展的轨道。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已经成为党中央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北京社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呈现出空前蓬勃的发展势头。

远离城区的社区图书馆现状

社区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周边的居民,这是最基本的概念。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居民对本社区开办了社区图书馆并不知晓,这种情况更多出现在远离城市中心区的地区。西城区、东城区各街道、社区因为其居民居住相对密集,社区图书馆设立地址都是居民出行必经之地,居民对其关注度自然也就高。远离城市中心地区往往土地面积相对大,居民居住分散,对离家1公里以外地区不太熟悉,社区图书馆建立往往很多人并不知道。

以北京最大的社区——天通苑社区为例。因天通苑地区范围大,原所处地区拥有4个街道办事处,后调整为两个。目前,天通苑地区有5家小型社区图书馆,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下。另有一间大型图书馆——天北街道图书馆,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目前已上架图书5000册,包括哲学类、科技类、农业类、医科类、综合类等,全部为昌平区文旅局协调首都图书馆提供。图书馆还配备借阅机1台,电子阅读机2台。按道理,这样规模的图书馆应该能被社区居民知道,然而,被访的50位天通苑居民仅1人知晓。原因虽然很多,但是社区图书馆“悄悄”建立的最重要原因是宣传不够。按说,媒体上也有对天北街道图书馆的报道,但是一般居民却很少关注这种“豆腐块”状的新闻。这并非个例。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远离城区的社区居民对于社区图书馆的概念都不够了解。当提到如果想去图书馆会去哪里,80%的人只会想到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各区图书馆,只有少部分人会提到社区图书馆。

永外街道图书馆阅览室

我们走访了天通苑地区的社区图书馆。5家小型社区图书馆位置遍布天通苑整个小区。10点钟,在天通苑北二区的中心广场东北侧,北二区社区图书馆对外开放,图书馆的门口写着“每天开放时间:上午9:30至11:30;下午14:30至18:30”。走进图书馆,其室内面积约有20余平方米,3面墙都被书架占据,其余的空间用来摆放桌椅。其他4家规模和这家差不多,应该叫作“迷你”图书馆更为合适。这5家社区图书馆都是改造自物业的活动用房。小区物业对房子的内部进行装修后,又统一购买图书,总投资在10余万元。记者看到,图书主要分为历史、自然科学、艺术文学、文化教育、社会科学、军事和综合图书7类。5家图书馆共有近1万册图书。在某媒体工作的王先生只来过一次,找了半天却没有一本关于媒体经济的书,“社区图书馆太小,藏书有限,还是直接去大图书馆”。他对社区图书馆很失望,再没有光顾过。2019年8月,天北街道图书馆开馆以后,王先生又一次光临。这一次,他找到了媒体经济相关的图书,更重要的是他感觉这里阅读氛围不错,这里虽然离他住的天通苑西区有2公里左右的距离,但也比去城里看书强很多。居民林女士说:“原来的社区图书馆实在太小了,不说藏书量,就说空间吧。我们这些人很多去社区图书馆不是完全为了看书,也是想找个安静的环境阅读或者写点东西。原来的社区图书馆不足30平方米,根本没法满足需求,还不如找个咖啡厅坐着。现在有了这个大型图书馆,总算能找个地方自习了。”不过,我们在周六下午3点左右进入采访的时候,这里只有5个人在看书。其中有两个是在做作业的学生,两个陪着的家长在随意浏览。另外一个是位老者,他在阅读有关医疗方面的书。这中间的原因还是跟宣传力度不够有关,因为超过80%的天通苑地区居民不知道天北街道图书馆的存在。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社区图书馆对于居民来说,不仅仅是读书,更多的是寻找安静空间的需求。最需要安静空间的就是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在考试、复习过程中来社区图书馆的学生非常多。还有就是来写作、查资料的人,或者只是到社区图书馆放松身心的也很多。

城区内的社区图书馆现状

相比于远离城区的社区图书馆,城区内的社区图书馆开办得就高大上很多。我们在广内街道图书馆看到,这里集公共图书馆、书店、咖啡店等多种模式为同一空间。不过,这里确实不好找。它的所在地下斜街1号院隐藏着很小的入口,从入口需要爬几级楼梯,然后你会豁然开朗。原木色调的桌椅搭配着复古的印花桌布,随处可见的绿植使得挑高空间犹如花园般舒展,再加上轻柔播放的背景音乐,让人错觉到了装修考究的商业书店。

这里是一个馆两种模式。贴了标签的书屬于公办图书馆的免费借阅系统,可以用读者卡通借通还。此外还有图书馆的增值服务,即与西城区超爱阅读文化传播中心联手打造的图书文化品牌“甲骨文·悦读”。读者可办理599元/年、799元/年两档价位的会员卡成为会员。以599元/年会员卡为例,赠送15杯饮品,全场消费8.5折,还能借阅会员区图书。而除了看书读报,这里甚至还可以“吃吃喝喝”。图书馆提供简餐、饮品、蛋糕、冰激凌等,同一个空间内,存在着公共图书馆、书店、咖啡店等多种经营模式。这里服务最到位的是晚9点才关门。采访一位当时在看书的学生,他说:“每天下班以后来这里读书、找书的人比白天要多。这里环境不错,而且新书很多,不像有些社区图书馆的图书很少有新书。”问及这里为何人不太多时,他觉得是因为宣传不够,门口又不好找,因此来的人不多。

社区图书馆如何增加人流量?永外街道图书馆为社区图书馆开辟出另一种新功能。自从成为小学生的“第二课堂”,图书馆的日均人流量超过100。据分管图书馆业务的永外地区文化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图书馆与附近的景泰小学有合作,是学校的阅读活动基地。“这些孩子都是景泰小学的学生,平时放了学家长又没下班,学生可以来我们这儿自习。每逢周一闭馆,还会专门为景泰小学开放阅读时间,老师带一两个班的学生过来上课。”每天下午一过4点,陆续有穿着紫色T恤的孩子三五成群走进阅览室,将书包依次堆在管理员桌角旁边,围着桌子看书、做作业。孩子一多,管理员也时不时督促几句,图书馆颇有几分教室的味道。在这儿读书的一位客人向我们介绍道:“这里干净、宽敞,冬夏温度舒适,但缺点就是不让随便进。”原来,永外图书馆位于新奥洋房小区内,进出小区需要刷卡。若不是小区居民,就得等有人出入刷卡时一起“蹭”着进来。

良阅书坊馆内儿童阅读区

我们走访了多家城区内的社区图书馆,很多社区图书馆开放都是很不规律的。多数是在早上8点半开门,晚间6点以前关门。很多人表示,这时间点多数人都在上班,老人有时间,但更多地会去参加社区的跳舞、唱歌这种活动,或者带着自己家的小婴儿遛弯,来图书馆的很少。中青年大多数下班的时候图书馆也就下班了,这大概也是各个社区图书馆人流少的主要原因。但是,城区内的社区图书馆这两年也在逐步改变,比如上面说的广内街道图书馆会开到晚间9点,更令人欣喜的是,目前也有24小时开馆的社区图书馆——

30平方米,1张圆桌,3把椅子,5个坐垫。这些简单的装备,就构成了北京市第一个24小时小型图书馆——位于大兴区高米店地区的康顺园小区门口。目前书房内藏书近5000册。在分为少儿和成人的书架上,整齐排列的图书涵盖文学、艺术、政治、经济、健康等多个门类。一旁的电子阅报机还能提供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等215种报纸的在线阅览。书房每日接待量达到100多人,晚上7点至9点是阅读高峰时段,这间30平方米的书房内常常出现“客满”的场景。

良阅书坊馆位于长安街畔黄金地段的郎园vintage文创园,是由朝阳区图书馆与郎园vintage文创园共同打造。朝阳区图书馆提供3000册图书及相应的设备。书坊馆设有两个阅读空间:一个位于郎园北门门房的小空间,另一个在郎园虞社演艺空间玻璃房处,里面有书屋、有剧场。读者可以24小时在这里看书或者通过首图读者卡借阅。图书、鲜花、沙发、茶饮,温馨雅致的阅读环境。书坊馆经常办线上线下活动,邀请作家、诗人、学者推荐他们的图书并与读者互动。某些知识平台上的科普类知识网红和各领域大咖的荐书清单,例如,在郎园办公的果壳网、罗辑思维为书房捐赠了大量书籍。书坊馆还与出版机构合作,定期举办思想对谈和读书沙龙。

“城市书房”是以实体图书馆为基础而创建的城市阅读服务体系。它提供24小时自助服务,无人值守,面向所有人群免费借阅书籍,被市民亲切地称为家门口的“书房”和“精神粮仓”。目前朝阳区“城市书房”已達8家,每一家都独具特色。这8家书房分布在CBD商务区、文创园、三里屯、798等地,书房面积超过4000平方米,提供图书近3万册。读者可享受不打烊的免费借阅服务,书屋均配备数字化阅读设备,并介入北京市公共图书馆一卡通服务系统,实现免费借阅,通借通还。

民营社区图书馆现状

穿过喧嚣的北京西二环,来到金中都城墙遗址公园,从飞檐斗拱之下走进宣阳驿站,迎面而来的是那直顶天地的书墙,以及借书墙梯子爬上爬下取书的孩子们。这里,就是北京有名的“第二书房”。第二书房定位是“父母学堂,儿童书馆”。蜿蜒曲折的白色书架将260平方米的空间自然妥帖地进行了分割,家长阅览区、亲子阅读区、儿童游乐区自成天地。而大大小小、形状不同的座椅围绕在红色、白色的小桌子四周,就像回到了家一样。这家图书馆实行会员制,会员每半年交费688元,每次可以借7本书。孩子们参加特色活动,家长们也可以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这里不仅能够看书,还组织专家讲座、父母沙龙,办理爱阅卡、爱阅托(小学生课后托管)等。第二书房阅读空间也向家长们免费开放,这里已经成为西城区一个地标性的文化综合体,有图书馆、咖啡厅、活动室、展览展示等。根据大人的阅读兴趣,他们还加大了人文、社科、历史等方面的经典藏书,特别是开设一个休闲阅读空间——咖啡厅,给大家一个悠闲、舒适、适合静思的地方,在浓郁的书香氛围中享受不一样的慢生活。

截至目前,本市已拥有私人图书馆十余家,而橡树湾社区的第二书房就是一家典型的私人图书馆。这些私人图书馆对周边社区居民和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据调查,私人图书馆发展并不平衡,有的图书馆面临资金不足、图书更新慢等难题,甚至有自生自灭之虞。

现状小结及问题解决建议

从调查来看,目前北京的社区图书馆事业发展呈上升趋势,但地区发展不平衡。地区不同,环境不同,造成社区图书馆的发展也不同。城区内社区图书馆发展得蒸蒸日上,一些社区图书馆有自身的风格。城区外发展缓慢,形式死板,不够灵活。在图书资源上看,社区图书馆的藏书无个性、无特点,需要在特色方面下功夫。在开馆地址选择上,应更多地选择比较容易找寻的地方,对社区图书馆的建筑面积应有一定的规定,如必须在50平方米以上。目前很多小型社区图书馆,面积实在太小,无法满足社区居民读书的需求。在开馆时间上,一些社区图书馆逐渐延长开馆时间,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但大部分社区图书馆还在沿用着传统的开馆时间,无法满足社区居民阅读的需要。在调查中发现,越是本身社区图书馆发展好的地区,数量越集中,有些地区不大的区域内,有多家社区图书馆。越是发展不好的地区,这方面的意识也越淡薄,即便政府扶持开办了图书馆,其经营模式和经营理念都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

温馨的环境给人家的感觉

我们认为,社区图书馆不仅仅是数量多就能满足阅读空间的需求,更多应该在“精”上发展。可以建立“社区志”的形式,发动社区成员提供文字、图片资料,建立社区自己的藏书库,同时提高社区居民的主人翁精神。在藏书上可以利用互联网,将全市的社区图书馆与国家级、市级图书馆网络相连,方便共享图书和各图书馆的活动。另外,藏书上也可以发动社区居民将家中旧书捐献出来,增加藏书数量。可以和社区内的中小学联合,提高学生的阅读体验,还可以增加人流量。社区图书馆还应该多举办本社区内的活动,如各种手工活动、非遗活动介绍等。鼓励民营社区图书馆的开办,增加社区居民阅读空间,创办社区特色阅读文化。另外,应加大社区图书馆的宣传力度,应在本社区内多种渠道、多方位宣传,增加人流量,增加阅读群体,创造良性循环的社区图书馆生存模式。

社区作为城市的组织基础和基本结构,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在这个社会生活共同体中包含了退休老人、上班一族、一线工人、家庭主妇、在校学生、幼儿等社会群体,所以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已不再仅仅关注基本的温饱问题,而更多地注重文化设施的配套建设及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由此,城市社区逐步形成了完整的文化教育体系,社区图书馆作为社区文化的传承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区这一庞大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思想文化素质,从一定意义上讲,体现的是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文化水平,所以加强社区图书馆建设对提高社区人民的文化素养、推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2017-2018年度北京市全民阅读状况发布稿》

《中国统计年鉴——2018》

(编辑·韩旭)

hanxu716@126.com

猜你喜欢

书屋图书图书馆
篽箖·上野书屋
图书推荐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梦幻书屋
图书馆
“捡”来的书屋和辅导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