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神农”袁隆平:母亲的教育影响了我的一生

2020-06-05王玉琴

北京纪事 2020年6期
关键词:袁隆平杂交水稻

王玉琴

睿智妈妈,引导“城里娃”热爱农业

袁隆平1930年出生在北平协和医院,母亲华静是一位新社会的知识青年。她出生在扬州一个富商家庭,从小被父亲送到英国的教会学校读书,接受西方礼仪、文化艺术教育,讲得一口娴熟流利的英语。高中毕业后,华静在北京一所学校任教。而这家小学的校长正是袁兴烈,也就是后来袁隆平的父亲。

华静了解到,袁兴烈祖籍江西德安,毕业于东南大学中文系。经过长时间的相处,两人坠入爱河并很快结婚,婚后两人育有五子,其中的二儿子正是乳名二毛的袁隆平。当时社会处于急剧动荡阶段,全家陷入到处漂泊的生活,离开北平,辗转湖北、湖南等地。夫妻俩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在战火纷飞的混乱年代,不管辗转到哪个地方,都要把孩子送去学校读书。

1936年秋天,袁隆平一家迁居到汉口,父亲在平汉铁路局供职(抗日战争爆发后,袁兴烈投笔从戎,在冯玉祥的第二集团军任上校秘书)。由于家里无人照看孩子,母亲华静辞去了教师的工作,把精力完全放在了教育5个孩子身上。

袁隆平的一生投身于水稻的培育和提高产量,是他让大家吃饱了饭

一次,华静带孩子们游览距汉口不远的“神农洞”。当时即将秋收,来这里祭拜的人络绎不绝。袁隆平看到这么多人朝向神农的塑像虔诚祷告,禁不住问妈妈,为什么神农这么受人们的爱戴呢?

幼时的袁隆平(母亲怀中),右为袁隆平的哥哥

母亲告诉他:“我们吃的粮食都是当年神农氏教给人们种出来的!”妈妈又解释说,神农氏即炎帝,是中国人的始祖。相传5000多年以前,人们多食用肉食,饱受疾病之苦。为此,神农氏创耕耘、植五谷、驯禽兽、尝百草,为民疗疾,是人们万世敬仰的先贤。

看着来往祭拜的人群,再听到妈妈讲的故事,袁隆平不禁在母亲的引导下,向神农恭恭敬敬地行了三个鞠躬礼,以表达对这位先贤的景仰之情。这是袁隆平第一次听到神农的传说,这件事在他心里深深地打上了粮食和民生疾苦的烙印。

还有一件事给袁隆平留下了深刻印象。由于自出生后他都是在城市居住,从来没见过农村果园。袁隆平6岁那年,妈妈带他到郊区游玩,走在繁茂稠密的果园里他感到清香扑鼻,只见果树之间的空地上,种着在那个年代少有的西红柿;绿油油的葡萄,看起来仿佛宝贵的碧玉;枝头挂着的鲜红桃子,似乎在绿叶间微笑。惹得袁隆平垂涎欲滴。

妈妈趁机告诉他,我们吃的粮食是土里长出的,穿的衣服也是用从黄土地上收获的棉花织成的布做的……总之,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地。所以说,土地是生命之源。袁隆平觉得大自然真是神奇美妙。自童年时代起,他便开始对土地有着一种神圣的敬意。后来便在心中立下美好的梦想,将来要去学习农业。

19岁那年,袁隆平凭借优异的成绩,如愿以偿考取西南农学院,专门学习农业领域的科学知识。多年后母亲才告诉袁隆平,民以食为天,其实她一直希望儿子热爱农业,做“当代神农”,让所有人远离饥饿!所以,才不断引导他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成为“杂交水稻之父”,受母亲影响最大

袁隆平多才多艺,不但会拉小提琴,还在全校的游泳比赛中获得各类奖项。在大学里,他就是个“名人”,这让母亲非常开心。大学毕业后,他怀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志向,来到湖南省黔阳县安江镇农业学校当教师。因学校位于偏僻的小山村,母亲为了帮他照顾孩子,竟然选择和他一起去。华静长期在城市生活,突然去乡下居住肯定难以适应。但无论袁隆平怎么劝说,母亲还是没改变主意。

很少有人知道,袁隆平做农业教师时,曾经有过一段“不堪回首”的经历,如今袁老提起此事依然记忆犹新。袁隆平最爱吃红薯,为了让当地的红薯增产,袁隆平开始着手研究红薯的杂交方法,只是由于当时知识经验有限,杂交红薯最终失败了,他也没有吃上自己理想中“又甜又可口的大红薯”。当时袁隆平非常沮丧,是妈妈轻描淡写的一句“失败是成功之母”,让他豁然开朗,重拾信心。后来又接触到水稻培植领域,并且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并一直坚持了半个多世纪。

袁隆平说,他一生受母亲影响最大,“小时候她教我英文,晚上检查我的作业。她很虔诚,做事一丝不苟。”而袁隆平能够在水稻的研究领域取得令世人瞩目的发展,也是得益于母亲对他儿时的谆谆教导。

让很多人惊讶的是,袁隆平虽然没有出国留过学,却能讲一口非常流利的英语。原来在很小的时候,妈妈就开始读英语给他听,并让他跟着读。得益于母亲的启蒙,袁隆平的英语有扎实的基础,长大后去学校读书,在班里英语成绩最好,考试之前即使没有复习也会得到高分。

16岁那年,袁隆平转入汉口博学中学高中部读书。该校有百年历史,是英国基督教伦敦会创办的教会学校,最初创办人是英国传教士杨格非牧师。平时除了英语由外国人教之外,物理、化学也是欧洲老师用英语讲课。在几乎全是英文的学习环境中,袁隆平的英语水平得到夯实,达到了看英文电影都能听得懂的程度。

从小跟着妈妈学习英语,让袁隆平在工作中受益匪浅。良好的英语基础,对袁隆平日后在杂交水稻育种工作中直接查阅外文资料,迅速掌握国外最新的科研方向,起到了很大作用。袁隆平說:“英语是非常严谨的语言,而水稻育种是专业的学科,想用英语介绍水稻育种,要应用大量专业词汇,即使专业翻译,都难以办到。”

而他在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中,无论参加学术讨论会,还是合作研究,都能纯熟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并用英语进行技术指导和宣读论文。一次,在写给母亲的信件中,袁隆平情真意切地提出反问:“无法想象,如果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当年闭塞的环境中,我怎么能够用英语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与摩尔根?”

袁隆平说,在母亲看来:“孩子的智商如同宝库,唯有品德和情操,才是打开宝库的钥匙。”因此,她特别注意孩子的品德教育,因材施教开发孩子的智商,把平生学习到的知识传授给孩子。

在家里的5个孩子中,袁隆平是最喜欢动脑筋思考问题、提出疑问的一个,往往会打破沙锅问到底。母亲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常常有针对性地对他进行适时的教育,尤其重视培养他的思考能力。

袁隆平至今记得,童年夏日的夜晚,妈妈常常带着他们在院子中乘凉,这是她固定的讲故事时间,兄弟们都搬来小凳子围坐在母亲身边。“车胤是晋朝人,从小家庭异常贫寒,白天要去耕田,夜里没有香油点灯,导致无法读书。”母亲讲《囊萤夜读》的故事,袁隆平洗耳恭听,“在夏天的夜晚,车胤捉来几十只萤火虫,用白布做成的透光袋子装着,挂在凳子边的板壁上,萤火虫会发出雪亮的光,在几十只萤火虫的亮光照射下,他可以津津有味地看书。持之以恒的学习,使车胤的知识愈发渊博,后来进入朝廷任职,最终晋升吏部尚书。”妈妈讲完故事的时候,袁隆平格外好奇地问:“最后萤火虫去哪里了?”

母亲没有给袁隆平答案,而是让他自己去琢磨。华静最可贵的就是不给孩子标准答案,特意给孩子预留下思考的余地。在多种可能性中他们可以作出自己的选择,让讲述的故事充满创造性和寓意无穷的延伸,给孩子留下想象的空间。

袁老和妻子邓哲吃早餐

就这样,在母亲培养下,袁隆平拥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遇到问题会绞尽脑汁地分析。当袁隆平将目光投向杂交水稻领域时,国际权威科学家对他的观点全盘否定,认为自花授粉作物杂交无优势,如果哪个人提出杂交水稻课题,就是对遗传学的无知。

袁隆平没有被权威专家的判断干扰,而是不畏权威,独立思考,继续观察、试验,自己寻找答案。最终成功研发出三系法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水稻。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中文、英文专著6部,成为名震世界的一代“杂交水稻之父”!

胖狐狸觅食的故事,让儿子懂得“节制欲望”

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因产量不断大增,让国人从此过上了“粮食无忧”的生活。在人们印象中,他一直是个瘦小黝黑的“老者”,与心目中穿着白大褂、戴着眼镜的“国宝级”科学家形象相去甚远。其实这是他长期坚持顶着烈日下稻田所造成的。但这种拼命三郎的精神,却意外受到了母亲的“训斥”。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原来,他在安江农校工作的时候,正是两系法亚种间杂交水稻研究的瓶颈期,袁隆平为了早日完成项目攻关,硬是冒着酷暑,头顶中午的烈日奋战在稻田中。直到下午吃饭时,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此时他浑身上下大汗淋漓,白衬衫因为浸透汗水而紧紧贴在身上,脚下的靴子也沾满了厚泥,完全是一副老稻农的形象。

妈妈早已经做好了香喷喷的饭菜,当他看到进门的儿子后,这位87岁高龄的老人心里很不是滋味。便心疼地说:“二毛,你也是60岁的人了,不要天天这样子拼命,应该注意身体。”袁隆平便安慰她说:“妈,没事儿,你儿子我的身子骨还硬朗着哩!”

母亲却带着责备的口吻说道:“我知道你是科学家,可是稻农们尚且知中午休息,你一直如此拼命,身体迟早会被累垮的!”袁隆平笑着说:“妈,您这就不懂了!农民兄弟们是争日不争时,我们做科研工作却是争分又夺秒,错过一个研究线索,就可能让一年的心血付之东流!”不料妈妈听了非常生气,说不懂得劳逸结合,就干不好工作!见母亲态度坚决,袁隆平只好向媽妈表态,今后一定要注意休息,绝不能累垮了,这才哄得老人家安心吃饭。

袁隆平说,其实也正因一直坚持母亲教导的“劳逸结合”,后面这30年里,他的身体才一直棒棒的,从没出现过大碍。

习总书记同袁隆平视察农科技术

很少有人知道,袁隆平成名后,不少国内外大公司看到了杂交水稻种子背后隐藏的惊人财富,纷纷登门找他合作。有朋友说,当年袁隆平如果“下海”,早就是亿万富豪了!可是,面对诱惑,他毫不动心。袁老说,这主要受母亲给他讲的一则很有哲理的故事影响。

妈妈说:“一天,一只胖胖的狐狸正在觅食,听见一群雏鸡在围栏里唧唧喳喳地叫着,垂涎欲滴,便四处寻找进口。终于,在围栏一角它发现了一个小洞。可是洞口太小了,它那肥胖的身躯进不去。于是,这只狐狸便绝食5天,饿瘦了自己,终于穿过了那个小洞,贪婪地吃光了小院的雏鸡。可是,这时它发现自己那吃得鼓鼓囊囊的大肚皮却出不去那个小洞了。无奈,它又绝食5天,再次饿瘦了身躯。结果,回到院墙外的狐狸,依旧是原来那只狐狸。”当时袁隆平还小,不太理解其中的寓意。

直到长大成人后,才明白了妈妈的良苦用心,那就是告诉他:“要学会节制自己的欲望。”袁隆平也渐渐地体味到了古人说的“无欲则刚”的道理。母亲讲的这个故事,他牢牢记在心里,这些潜移默化的教育,也一直影响着他的人生。

2004年,袁隆平获得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奖。大会在颁奖词中写道:“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名满天下时仍然只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袁隆平经常对他的学生说:“纸上写不出粮食,电脑敲不出稻谷,只有在试验田里面,才能长出我希望的水稻。”如今虽然已经步入90岁高龄,可他依然没有舍弃自己的稻田。

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有趣的是,第二天他又回到了试验田里。他说:“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

袁隆平毕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他的下一个攻关项目是发展耐盐碱水稻种植。“我打了一个报告给总理,希望他支持这方面的研究,他批了‘非常同意,要特事特办,成立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袁隆平说。

袁老算了一笔账,目前全国有十几亿亩盐碱地是不毛之地,其中近两亿亩可以种水稻。十年之内种一亿亩不成问题。“这是什么概念呢?可以产粮300亿公斤。相当于可以多养活1亿人!”

几十年来,袁隆平始终都在用母亲为他树立的一个信念支撑着自己,而这个信念就是“一生专心做好一件事,并在其中寻找到人生的真谛与价值”。

(编辑·宋冰华)

ice7051@sina.com

猜你喜欢

袁隆平杂交水稻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喂饱全世界:袁隆平5月22日逝世
“袁隆平中队”重名不重样
袁隆平 56年的“师生恋”
高等植物杂交染色体及其杂交基因表达的性状——三论高等植物染色体杂交
6年生杂交桉无性系对比试验
再论高等植物染色体杂交
向袁隆平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