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S+与COM.TEC血细胞分离机行白细胞去除术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2020-06-05杨颉郭辉陈志华侯方邵长峰
杨颉,郭辉,陈志华,侯方,邵长峰
1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山东青岛266000;2青州市人民医院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是常见的血液系统增殖性疾病,其病理特征为外周血管内充塞大量未成熟的白细胞,导致血液黏度增高,微循环障碍或血栓形成,从而引起器官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1,2]。目前CML的治疗主要是通过白细胞去除术或化疗来降低白血病细胞数量,控制疾病进展,维持血细胞在正常范围。美国血细胞分离协会(ASFA)将白细胞淤滞列为白细胞去除术的Ⅰ类适应证[3,4]。随着临床血细胞分离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CML患者在化疗之前已常规应用血细胞分离机进行白细胞去除术,MCS+和COM.TEC是临床常用的两种血细胞分离机,但这两种机器治疗前后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和不良反应比较少见报道。本研究对CML患者分别采用MCS+和COM.TEC两种血细胞分离机行白细胞去除术,比较治疗前后血常规指标的变化以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50例CML患者,男23例、女27例,年龄25~56岁、中位年龄38岁。纳入标准:符合WHO制定的CML诊断标准[5]:外周血WBC>300×109/L,并伴有白细胞淤滞症状,需紧急行白细胞去除术。排除标准:合并其他恶性肿瘤或严重器质性疾病;孕妇或哺乳期妇女。将患者随机分为MCS+组30例和COM.TEC组20例,MCS+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25~53岁,COM.TEC组男9例、女11例,年龄27~56岁,两组性别、年龄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受试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白细胞去除单采治疗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化疗,口服羟基脲3 g/d,同时进行水化、碱化、护肝及护胃治疗。在化疗的基础上行白细胞去除术,所有治疗由同一名技师操作完成。术前红细胞比容(HCT)<20%者,先输注RBC将HCT升至20%以上[7]。
MCS+组使用MCS+血细胞分离机(美国血液技术公司,LN9000-220E/ED)行白细胞去除术。应用外周造血干细胞程序卡中的TLR程序,根据患者的性别、身高、体质量、WBC、HCT设定采集参数。采集速度为80 mL/min,成品采集速度为30 mL/min,回输速度为80 mL/min,抗凝剂比例为1∶10~1∶12。开始采集时限75%,终止采集时限25%。在终止采集时观察白膜层,并根据白膜层调整采集量为30~50 mL,离心杯容量125 mL,循环次数16~20次。
COM.TEC组使用COM.TEC血细胞分离机(德国费森尤斯)行白细胞去除术。应用auto MNC程序设置每循环血量,第1个循环量设置为180 mL;从第2个循环开始,根据WBC计数设置循环量,(100~200)×109/L者设为120~150 mL,(200~300)×109/L者设为100~120 mL,>300×109/L者设为80~100 mL。抗凝剂比例为1∶9。根据HCT设置全血流速,>30%时无限制,20%~30%时全血流速不超过40 mL/min,<20%时全血流速不超过30 mL/min。白细胞去除时白膜泵出量设为17 mL,或者先设到25 mL,然后在“白膜泵出阶段”时,当泵出的白膜前端到达4号夹子时按下“Stop Phase”键,开始进行白细胞收集,每次收集量根据经验设定为0~10 mL。在“白膜收集阶段”观察白膜,如果分离腔内仍剩余有白膜,则下调白膜泵出量,每次10 mL,直至观察不到剩余白膜;反之则上调白膜泵出量,每次10 mL,上限为180 mL。每进行10个循环需再次观察白膜,必要时再次调节白膜泵出量。为减少患者治疗过程中的血小板丢失,可将机器离心机转速在默认值基础上下调500转。
两组均至少处理全血量2倍的体循环量,如体循环总量占总容血量的百分比(ECV)>15%,需补充等量液体。治疗过程中,出现低钙反应(如口、面部、手出现麻木)时予以补钙处理。
1.3 观察指标 ①血常规检测:治疗前后采集外周静脉血2 mL,EDTA抗凝,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日本XN9000)检测WBC、Hb、HCT、PLT。②血细胞分离术相关参数:记录两组的循环总量、白细胞去除量、抗凝剂用量、运行时间。③血细胞分离术相关不良反应:观察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包括抗凝剂中毒引起的低钙血症,表现为口唇及手足麻木、心悸、胸闷等;低血容量症状,表现为心悸、头昏、乏力、出汗、晕厥、少尿、呼吸加快、皮肤湿冷苍白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WBC、Hb、HCT、PLT比较 两组治疗前WBC、Hb、HCT、PLT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两组治疗后WBC均降至100×109/L以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CS+组治疗后Hb、HCT、PLT均较治疗前降低(P均<0.05),COM.TEC组治疗后Hb、HCT、PLT无明显变化(P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WBC、Hb、HCT、PLT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2.2 两组血细胞分离术相关参数比较 与COM.TEC组比较,MCS+组白细胞去除量增加、运行时间缩短(P均<0.05),两组循环总量和抗凝剂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细胞分离术相关参数比较
注:与MCS+组比较,△P<0.05。
2.3 两组血细胞分离术相关不良反应比较 MCS+组发生低钙血症1例、低血容量5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COM.TEC组发生低钙血症3例、低血容量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P>0.05)。
3 讨论
CML患者体内白细胞极度增生,导致体内循环负荷加大,造成机体微循环障碍,引起白色血栓,危及患者生命[8]。由于白细胞极度增生的血液病患者早期诊断时间长,因此在诊断分型不明确时,临床首选白细胞去除术进行治疗。研究显示,白细胞去除术不仅能迅速清除体内循环池中大量增殖的白血病细胞,使细胞从静止期进入增殖期,贮存池细胞进入循环池,而且能够清除化疗后产生的大量白细胞碎片,减少急性肾功能衰竭、高尿酸血症等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患者病死率[9]。MCS+和COM.TEC是临床常用的两种血细胞分离机,本研究通过比较二者在临床治疗后的实验指标和治疗中的不良反应情况,以便在临床治疗时对患者的临床状况和机器的特点进行综合评估,选择最佳治疗方案,降低不良反应,提高临床疗效。
MCS+血细胞分离机由于小巧灵活、方便搬运,在治疗中不需要进行预充,对于紧急抢救患者比较实用;COM.TEC血细胞分离机体积大、循环血量大、不宜于搬运,但治疗中对患者的血液保护较好。黄姗等[10]报道,采用白细胞去除术联合小剂量化疗药物治疗高白细胞白血病患者,能迅速有效地清除外周血异常增多的白血病细胞,改善白细胞淤滞症状,避免单用化疗药物所致的代谢紊乱,预防和改善肿瘤溶解综合征。陈惠珍等[11]报道,白细胞去除术后外周血WBC显著下降,临床症状、体征明显缓解或减轻,是治疗高白细胞CML的首选方法。本研究结果显示,MCS+和COM.TEC两种血细胞分离机在进行白细胞去除时,均能够达到临床预期效果,降低WBC水平;MCS+血细胞分离机不仅去除白细胞的量多于COM.TEC血细胞分离机,而且所用时间缩短,COM.TEC血细胞分离机治疗后,患者的Hb、PLT丢失量相对MCS+血细胞分离机少,表明COM.TEC血细胞分离机对患者的血液保护作用优于MCS+血细胞分离机。
白细胞去除术治疗过程中由于使用枸橼酸钠进行抗凝,螯合体内钙离子,导致低钙血症,同时随着治疗过程中血液成分如血小板不可避免的丢失,会导致凝血异常;治疗中采集和回输血液的速度,改变患者体内血容量的平衡,可引起低血容量症状[12]。MCS+血细胞分离机采用单针间断式采集模式,采集过程中患者血容量变化较大,易引起低血容量的发生;COM.TEC血细胞分离机采用连续式双针采集模式,抗凝剂用量要高于MCS+血细胞分离机,从而导致枸橼酸钠抗凝剂中毒的概率增加。在白细胞去除术过程中,操作者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在治疗前补充血容量并给予10%葡萄糖酸钙10 mL,可以有效预防患者出现的低血量休克和枸盐酸中毒导致的低钙反应;白细胞去除术会导致RBC和PLT丢失,故治疗后要及时监测患者的贫血和出血状况,必要时及时补充相应的血液制品。
综上所述,MCS+和COM.TEC两种血细胞分离机在白细胞去除术中均能够达到临床预期目的,将WBC降低到合理水平。二者各有优缺点,血容量较低者可优先选择COM.TEC血细胞分离机,钙离子浓度较低或对抗凝剂敏感者可优先选择MCS+血细胞分离机,以减少白细胞去除术的不良反应,提高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