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混班区域游戏的设计与组织
2020-06-05文陈敏
文 陈 敏
区域游戏,以其自主性、探索性深得幼儿的喜爱。幼儿园在“开放融合、区域共享、自主探索的区域游戏设计与组织”理念的引领下,尝试开展混班区域游戏。打开教室之门,实现资源共享,扩大幼儿学习与交往的空间,让幼儿尽情游戏,深度学习,获得最佳发展。
一、精心设计,营造真环境,让游戏“混”起来
(一)区域游戏内容的设计
1.“全面+重点”的设计原则
教师在设计区域游戏时,首先应考虑混班游戏的全面性,要涵盖角色区、科学区、建构区、美工区、图书区、表演区等区域的游戏内容,如有重复的游戏内容,在材料提供上可以有所侧重,发挥出它们不同的教育价值。另外,根据教师的不同特长,每个班级重点推出一个区域游戏,提供多种材料,以吸引更多的幼儿参与游戏。
2.不断更新与完善游戏内容
以往,区域游戏的内容一旦确定,整个学期都不会改变。现在,我们会根据幼儿的兴趣与游戏需求,不断更新与完善区域游戏的内容。
3.利用公共环境扩大游戏空间
教室的空间是有限的,利用公共环境能有效扩大游戏空间,丰富游戏内容。班级间走廊是互通的、开放的,教师可以将需要交往互动的、所占空间比较大的游戏设计在走廊上,如角色区游戏、动植物饲养区游戏等。游戏空间的扩大,有利于幼儿开展混班游戏,便于教师观察游戏情况。
(二)区域游戏环境和材料的设计
1.重新规划游戏空间
我们尝试将区域游戏空间的设置从四周式变为全覆盖式,从一个通道变为多个通道,从静态式变为动态式。教师采用矮柜、开放式的栅栏和橱柜作为区域之间的隔离物,但是这些隔离物不再紧靠教室的墙壁,而是适当拉开距离。增加区域通道可以为幼儿营造一个开放、可变、通透的区域环境,使幼儿在参与本区域游戏的过程中,不断地接受周围区域的活动信息,与周围区域产生积极的交流和互动。另外,区域的空间分隔应该是动态的,以便教师能够经常变换区域的位置,给予幼儿新的刺激,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例如,教室里的桌子小型轻便,便于幼儿搬动和组合。又如,将室内游戏转移至室外,使室内外游戏可以自由转换。
2.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
材料是游戏的物质基础,能刺激和启发幼儿游戏的发展。在游戏准备阶段,教师应与幼儿、家长共同收集、制作游戏材料,提升幼儿的主体意识,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当然,材料的提供还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思维、动作发展等特点,如将高结构材料与低结构材料进行综合运用,能有助于幼儿与材料进行有效互动,充分发挥材料的作用。
3.建立混班游戏集中材料区
集中材料区也可称为游戏资源区,这个区域的材料可以让不同班级的幼儿和家长共同收集。既能培养幼儿的游戏主人翁意识,也有助于家长了解幼儿的游戏情况,愿意配合幼儿园的工作。
(三)混班区域游戏形式的设计
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游戏的安全性,混班游戏的设计要做到因地制宜,逐步推进。在班级数量上,小班后期可将邻近的两个班级混班,中大班可进行同楼层混班,3~4 个班级混班为宜;在游戏内容上,从部分游戏的混合逐步过渡到全部游戏的混合;在游戏次数上,每周混班1~2 次为宜。
二、精心组织,开展真游戏,让区域“动”起来
(一)教师的分工合作
在混班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外出频率比较高,教师的分工合作尤为重要。我们一般采用一内一外、一主一副的形式,让教师有针对性地关注不同区域幼儿的游戏状况,及时记录他们的游戏情况。
(二)游戏经验的丰富与拓展
丰富的游戏经验和游戏行为是建立在幼儿所掌握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幼儿的知识越多,生活内容越丰富,游戏的主题和内容也就越新颖、越充实。教师要善于利用一日生活中的多种活动来丰富幼儿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另外,因为各班会经常调整游戏内容,所以教师需要及时了解本班及其他班级的游戏内容、游戏玩法及游戏材料。只要有新游戏推出,教师就可以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和探索,积累游戏经验,以便更好地引导幼儿进入游戏状态。
(三)游戏计划的制定
适合制定混班区域游戏计划的方法是插卡法和绘画法。
插卡法是指将教室内每一个区域游戏的内容、区域人数规定等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出来,幼儿将带有自己名字或照片的卡片插进相应的游戏统计袋中。插卡法既清晰明了又能节约时间,也便于教师了解和统计幼儿选择区域的情况,还能对有偏向性爱好的幼儿进行必要的干预和指导。
绘画法是指幼儿将自己设想的游戏计划用简单的图案画出来。教师可以为每个幼儿准备一本计划本,让他们对活动中需要的材料、工具及要运用的方法进行预想,并用绘画的形式记录在计划本上。这些计划本可放置在各个区域外,也可以让幼儿带在身边。绘画法可以使幼儿有意识地围绕计划进行游戏,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并运用绘画、符号与文字,也可以为后面的回顾交流提供依据。
(四)游戏规则的制定
在混班游戏中,可能会出现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教师、幼儿与游戏不熟悉的状况,导致游戏混乱,不能顺利开展。因此,教师需要制定相应的游戏规则,让幼儿了解每个区域中对人数的限制、物品的摆放、声音的高低、材料的使用等方面所做的规定。
1.区域规则的总结与提示
多数情况,区域游戏的规则是幼儿在多次游戏后总结出来的,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将这些规则画出来,并张贴在墙上以提示大家。
2.幼儿的互动与帮助
一般来说,幼儿对自己班级的游戏规则比较熟悉。在混班区域游戏开展初期,教师可以让幼儿帮助其他班级幼儿熟悉本班的游戏规则,并相互交流、讨论,一起制定出新的规则。
(五)教师的观察与指导
教育行为的转变需要从“观察儿童”做起。由于幼儿交往频率增加,自由选择的机会增多,游戏时间和人员不固定等因素,教师对混班游戏进行观察时会存在一定的难度。但这却是教师退居幕后,将自主权交给幼儿的最好时机。当问题出现时,教师不要马上干预指导,而要给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另外,混班教师间的沟通和交流非常关键,除面对面交流外,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建立混班游戏群,将幼儿游戏时的情况拍成照片并上传共享,也可以由主要负责监督室外游戏的教师记录幼儿的外出交往频率及参与的游戏内容,然后回班进行汇总。为了在游戏过后能较为便捷地整理观察材料、分析幼儿行为,教师可以采用文字记录、符号记录、图示记录、清单记录、照片影像记录等方法进行即时记录。
三、分享评价,促进真发展,让幼儿“活”起来
游戏结束后,教师应简明扼要地对区域游戏活动和交流分享过程进行总结,肯定幼儿的努力、合作、创造和发现,尤其要注意肯定幼儿与众不同的想法和做法。混班游戏的分享交流可以采用本班交流法或混班交流法。
说一说: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让幼儿自由交流,或者提出一些问题让幼儿交流分享,如说说自己玩了什么,怎么玩的,有什么新发现,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到哪个班级玩的,交到了哪些新朋友等。
画一画:游戏结束后,幼儿先通过绘画的形式记录他们的游戏情况,再现游戏情境,表达游戏中自己的点滴收获。然后,师幼共同捕捉亮点,发现问题,总结提炼经验。通过他评、自评、互评的方式,教师不但能激发幼儿参与评价活动的兴趣,拓展游戏内容,更能激发幼儿再次游戏的欲望。
看一看:教师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将幼儿的游戏场景拍摄下来,教师允许幼儿将自己在别的班级做的作品带回班级供其他幼儿欣赏,激发其他幼儿参与该游戏的兴趣。
收一收:教师帮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形成一定的秩序感,促进幼儿社会情感中规则意识的发展。教师可以利用图标教小班幼儿学会收拾玩具材料;让中、大班的幼儿自己收拾整理,引导幼儿观察玩具整理前后的照片,让幼儿明白整洁的环境、有序的材料可以让人心情愉悦,促使幼儿不断在操作中学会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