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支架理论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
2020-06-04祝贺
祝贺
摘 要:古诗文的学习,是初中语文的学习重点,但是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古诗文教学逐渐暴露出重视课内学习忽视课外延展、重视知识讲解忽视学生思考等问题。以支架理论为指导建构课堂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在教师的辅助之下进行自主探究,逐渐形成古诗文自主阅读能力。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为学生建构学习支架,并加以总结引导,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关键词:支架理论 初中古诗文 最近发展区间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8.048
古诗尝试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间”,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引导学生实现对古诗文的自主阅读,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关注到蕴藏其中的古典文化魅力等,才能切实实现有效的古诗文教学,推动学生的知识增长和学习进步。本文针对支架理论展开讨论,探寻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支架理论及其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意义
支架理论,其指导之下衍生的“支架式教学”,也被称为脚“手架式教学”“支撑点式教学”。在支架理论指导之下,教师不再将知识点准备好,提供给学生,而是通过为学生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等方式搭建“学习支架”,为学生搭桥建路,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协作学习,获取知识,达到理想的学习状态。支架式教学之下,学生不仅能最终获取知识,还能收获成长,达到一定的认知状态。其中,“最近发展区间”可以理解为学生设定“踮一踮脚蔡能够获得知识”的目标,再为学生架起这座桥梁,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获取知识。
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运用支架理论,具有如下的积极意义:教学生古诗文知识的同时,教他们方法。在以往语文教学中,对于古诗文的学习,教师更注重将大量知识教给学生,在每节课上都会有很多对课文逐词、逐句的解析等。学生面对陌生的古诗文词语、语音不同的通假字时,都会产生很大的学习压力,忙于应付。而支架式教学能够通过引导学生,将枯燥的知识积累变为自主的探究目标,体验到学习探究的乐趣。其二,能够实现知识的有效扩展,授学生以“渔”,引导学生跳出传统课堂的思路,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知识,实现能力的提升。
二、支架理论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了解学生
支架理论是一种建构性理论,需要根据学生的成长情况来不断调整、建构。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想要充分了达成学习支架的建构,首先就要充分了解班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不同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定的差异,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教学方案,在学习目标、教学思路以及最终的教学评价定位上都会体现出较大差异。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需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班级氛围,进而加深对学生的了解,与学生达成良性互动。除了日常的沟通与教学,还需要教师“旁敲侧击”地了解学生,如在课下与其他任课教师、学生家长进行交流等,从不同角度去了解班级里的每一位学生,进而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形成基本的“支架”意识,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间。当然,不同学生的这一区间也有所差异,教师需要照顾到。为每节课做好预设,将支架意识融入课堂,才能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策略。
2.建构支架,循循善诱
在课堂教学中“支架意识”需要转变为具体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可观、可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常见的支架建构形式,包括课堂的情境构建、问题设定、知识讲解等,这对于学生的学习产生了积极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建构支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做出尝试:
建构丰富的情境。学习情境构建,是引导学生进入思考、探究的环节。将情境构建作为支架建构的初步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如《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是人们心中的理想家园,但初中生似乎还没有足够的理性认知乃至感性想象体会到这一点,此时教师不妨借助多媒体设备,先带学生走近桃花源的世界:情境中既有“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也有一些朦胧的想象元素,为学生预留想象的空间。背景的设定,本身也可以是知识的补充与扩展。如教《狼》这一课时,可以蒲松龄的生平为切入点,那么在情境设置时,就应当融入蒲松龄的背景知识,比如作者情况的简介等。
情境是建构的基础,接下来则是铺桥搭路的“砖块”—问题。在课堂中,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索,是常见的教学方式。在问题设定中,教师要结合预判的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间,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去探索答案。如在学习《木兰诗》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整理出木兰在从军前、中、后的情感变化,寻找出其中蕴藏的情感等。
巧妙的提问,能引导学生不再拘泥于古诗具体的字词句,而是开始关注诗文本身写了什么,自然而然地体味出其中蕴藏的奥妙。教师为学生预设一系列具有深度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协作学习、小组讨论等形式,找寻答案,进而完成知识的学习,掌握学习资源。教师的提问,既要基于课堂,具有一定的纲领性,也要各自独立,带有思考的深度,才能为学生做好铺桥搭路的工作,构成学习的“支架”。除了相对常规的问题支架,教师还可以尝试为学生创设“活动支架”,如学习《秋声赋》时,要求学生用形象的语言、声音、动作等对秋声进行创造性的描摹,了解学生对秋声的想象。
3.解除支架,总结评价
如果说搭建支架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那么当学生掌握一定知识后,解除支架,让学生“独立行走”也十分重要。解除支架,既是对学生所学的考核,也是对学生所学的扩展。
仍以《桃花源记》为例,在解除支架环节,教师可以提问“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桃花源并不存在?作者为何要虚拟一个这样的地方?”从这几个问题中可以看出,此时的提问相对于建构支架时的提问更为深入且综合了,能使学生对课文、对作者的心情有更深层次的体味。此时,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反馈,适当给予综合性、整体性的指导,引领学生思考。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指导学生延伸思考,如“如果真的有桃花源,是否愿意住进去”这样的开放性问题。
在解除支架之余,教师也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点评,要心中有數。支架教式学围绕学生的学习与探究的过程而进行,不仅关注最终的结果,也关注学生学习与探究的过程,了解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课堂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4.注重策略,融入思考
在运用支架理论指导教学,教师应当注重运用一些具体的策略,很多元素的插入可以丰富课堂,使课堂更为丰富饱满。如多媒体设备的运用,借助其丰富的表现效果,可将语言简约的古诗文进行展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投入学习。再如进行知识的补充,也许仅仅读一篇文章,学生很难全身心投入或提起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尝试将诗文的写作背景、时代风云、相关掌故等带入课堂,作为知识的补充。
除此之外,课本中很多古典文学作品是节选的,其身后是恢宏的巨著,教师可以截取一些趣味的作品片段,或者另外找寻一些素材,提供给学生,为学生带来丰富的体验,引导学生在课下进一步阅读和思考。古诗文中蕴藏的丰富的美学魅力,教师应当进一步加以挖掘,并将其融入课堂中,以增加学生的人文体验。
总之,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以支架式思想指导完善古诗文教学,能够逐渐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古诗文中的基础知识,也可以了解其中的文化底蕴与人文内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间,创设情境,设置问题,逐渐引导学生思考,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丰富的体验。
参考文献:
[1] 陈雪、马丹《“支架式”教学模式在语文阅读中的应用研究》,《现代交际》2018年第6期。
[2] 徐艳阳《初中古诗文教学如何出彩生姿—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视角》,《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年第12期。
[3] 陆红平《读经典古文 促言语表现—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结合的思与行》,《甘肃教育》2018年第9期。
[4] 赵丹丹《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中国新通信》201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