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分析及策略探究

2020-06-04孙俊华李培坤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28期
关键词:朗读教学应对策略初中语文

孙俊华 李培坤

摘 要:随着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在全国范围的广泛运用,朗读教学也引起了一些学者、教师的关注。然而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实施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究其原因,除了教师对于朗读的认识上存在误解外,最关键的还是缺少朗读教学的理论和方法。笔者以部编版教材中的具体文本为例,谈一谈自己在朗读教学中采取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 朗读教学 问题 应对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8.017

一、朗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朗读教学的问题

北大曹文轩教授曾经说过,让孩子爱上阅读的秘诀就是朗读。由此可见,朗读不仅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表达,更是一种理解文本、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途径。然而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背负着升学的压力,他们的教学工作以提高成绩为主要目标,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的重点是落实考点,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而对于“读”的能力的训练,则大多流于形式。朗读环节的忽视必然导致学生朗读兴趣的缺失、朗读水平的低下,从而让语文教学失去了“语文味”。这些问题的背后,其实有以下几点原因值得我们去反思。

1.教师对朗读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

当下的语文教学往往针对考试展开,教师用考试模式去训练学生,片面追求学生的得分率,而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忽视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尤其没有留给学生朗读文本的时间,导致学生无法感受文本中的语言之美、情感之真、哲思之深。

2.教师在朗读教学方面的素养有待提高

朗读是一门语言艺术,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范读能力。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没有范读课文的习惯,难以给学生做示范,并且在学生的朗读过程中缺乏针对性的指导,未能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

3.教师对于朗读教学设计的目标不够明确

朗读是学生亲近语言文字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解读文本的必要环节。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朗读变成了一种活跃课堂气氛的方式,并未真正认识到朗读的价值作用。其实,朗读可以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节奏,提高学生对文章的分析能力,指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无目的性的朗读教学,只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劳而无功。

(二)朗读教学的回归

2017年2月,教育部、国家语委就进一步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出台了《中小学语言文字工作指导标准》,该《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重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有日常和定期的口语考核。”这里的口语交际能力就包含了朗读能力。而新《课标》对朗读提出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对“有感情地朗读”做出具体的解释,即“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情感态度的理解”。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张颂先生在他的《朗读学》中谈到了朗读的作用,即有利于深入体会文字作用,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有利于发挥语言的感染力,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是达到语言规范化的途径。朗读教学对于学生的语言积累、语感形成、情感体验、语文思维等语文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要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从起点抓起,逐步建构符合初中生特点的语文朗读体系,让朗读成为学生语言素养形成的起点,让朗读成为学生走进文本的阶梯。

二、朗读教学的策略

朱自清先生在《了解与欣赏》中曾说,要使写在纸上的死的语言变活,必须“朗读—揣摩—再朗读—再揣摩”。但是朗读绝对不是简单机械地重复,而是在体悟中创造。这里有一个“内化”“外化”的过程,“内化”即理解,“外化”即表达。我们主要从表达的角度来谈朗读的技巧性,讨论如何让朗读更好地传达文章的情感和主旨,同时也更为生动地呈现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体悟。

对于初中的学生,教师应该指导他们掌握四个方面的朗读技巧,即停连、重音、语气、节奏,同时还应该将朗读教学和整篇文本的教学设计有效结合,让朗读教学成为学生亲近文本、鉴赏文本的纽带和桥梁。

为了解决目前在朗读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提高朗读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可以采取分阶段朗读指导的方式,利用好语文课堂的时间,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以学促读,以读助学,从而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文素养。下面以朱自清的《春》为例,阐述如何设计课堂朗读教学的环节:

首先是教读,这个环节旨在带领学生自主完成词句疏通,掌握文章整体内容和情感。教师重点教给学生情感酝酿和声音技巧的处理方法,让学生学习和模仿。要让学生先通过自由朗读,把握这篇散文中所描写的春天的特有景象。接着,教师在朗读语气和停顿上进行指导,让学生用舒缓、喜悦的语气,读出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读出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对春天和生活的热爱之情,读出在景物描写中的散发出的诗意以及作者对春天独特的思考与感悟。这个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进入朗读状态,通过读文来识义,再由文入景,因文生情。

第二个阶段是引读,即教师围绕文章中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朗读,深度理解文意,厘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从而体会朗读的妙处。

例如,课文中哪几节是在具体描绘春天?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你最喜欢哪一幅春景图,为什么?这三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明确写景部分的结构层次为先总说后分述,且分述部分既有共性又有不同。教师让学生再次回归文本,组织快速阅读,从而厘清行文脉络。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渐入佳境,在朗读中感受作者构思之巧妙,获得审美体验。

第三个阶段是美读,即在对文本分析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朗读符号,学写朗读脚本,从朗读的停连、重音、语气、节奏以及感情基调等方面对文章某个片断进行朗读设计。

例如,《春》整体的感情基调是轻松、愉快、热烈、充满希望的,其中“春风图”欢快热烈,“春雨图”温馨静谧,“迎春图”开朗振奋,所以要读出感情基调的节奏变化。在学生设计朗读脚本前,教师可以做出示范。

这个环节以学生的朗读实践为主,教师要适时进行评价和指导,对于学生朗读中的亮点给予充分肯定。可以设置“朗读比拼”的环节,鼓励全员参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朗读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朗读时可以辅以音乐,让学生在美读中陶冶情趣,提升朗读兴趣,感受文本的魅力。

第四个阶段是写读,这个环节是将感悟和收获内化为书面语言表达,通过仿写、写文段鉴赏等方式,加深学生对文本的领悟,引导学生掌握写作方法。这同样也是在落实以读促写的语文教学要求。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佳作,是学生学习写景技巧的良好素材,同时也是开启初中生语文学习之路的钥匙。教师在文本分析任务得到落实的基础上,可以指导学生学习借鉴文章中任意一个片段,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手法去写一写自然界的美景,用文字书写自己对自然的情愫,用语言去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态度。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实现共同发展。写读教学是朗读教学的升华,更是提升学生语文写作素养的有效途径。

总之,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而朗读教学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重视朗读教学的价值。在此基础上,语文教师要以部编版教材为出发点,在理论技巧探究、朗读实践中创新教学方法,在高效的朗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进而提高学生的朗读素养。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2] 张颂《朗读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1998年。

[3] 谢怡《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及策略研究》,《内蒙古教育》2019年第21期。

[4] 黄雪琼《新课程标准下小學朗读教学的现状及对策》,《文教资料》2019年第5期。

[5] 尤美玲《阅读教学中的美读策略有效提升小学生语文学习幸福感例析》,《课程教育研究》2013年第

25期。

猜你喜欢

朗读教学应对策略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朗读教学策略探析
农村初中英语朗读教学初探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优化小学英语朗读教学策略浅谈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