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有温度的课堂
2020-06-04戴启猛
【摘 要】古语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追求有温度的课堂,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性,让学生在课堂上犹如坐春风之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激励,并收获惊喜。
【关键词】面向全体;尊重个性;收获惊喜;有温度的课堂
【作者简介】戴启猛,正高级教师,广西特级教师,南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广西八桂教育家摇篮工程学员,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聘研究员。
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一则寓言:有一天,南风与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自恃力大,刮起了寒冷刺骨的北风,其结果是行人非但没脱去大衣,为了抵御风寒,他们反而将大衣裹得紧紧的。而南风则徐徐吹动,使人顿感风和日丽,行人因觉春意渐浓,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去大衣,结果南风大获全胜。[1]这则故事虽短,却寓意深刻,给人以启迪。南风不似北风,不从自己出发,而是尊重他人的内在需要,使他人的行为变成自觉行动。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追求有温度的课堂,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性,让学生在课堂上犹如坐春风之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激励,并收获惊喜。
一、面向全体,追求有温度的课堂
笔者常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课堂上,学生理想的学习状态应该是什么样子?就初中数学课堂来说,笔者认为学生理想的学习状态应该是对数学产生强烈的兴趣,主动学习,养成专注于数学问题的习惯。就像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先生在大街上因为思考数学问题而撞到电线杆却不知。如果教师培养的学生,对数学有这样的专注,何愁学不好数学呢?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要有教学质量“保底”意识,上可以不封顶,但下要保底。也就是说,对于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教师应在尽可能满足他们对数学学习的个性需求的基础上适当“加料”,但对于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教师就必须为学生打下未来发展的基础,这就是“保底”。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呢?笔者结合初中数学“四度六步”教学法[2]谈一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一)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发展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教师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心理学家克鲁切茨基曾说过:“所有儿童都能受教育。每一个心理上正常而健康的学生,都能接受中等学校的教育,掌握学校课程范围内的教材。教师一定要设法使所有的学生都达到这一点。”教学法专家布达尔尼也曾指出,在学校的各种学科中,找不出任何一个单元能被证明是学生(指能力水平发展低的学生——作者注)不能接受的。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差别化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长期以来,大多数学生普遍感觉数学难学,数学课听不懂,尤其是在高年级的数学课堂,教师一头“热”,师生互动少,学生反应冷淡。为此,追求有温度的课堂,教师首先应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基础,找准知识发生和发展的契合點,因材施教,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听得懂,都有所思,都有所得,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因此,笔者在初中数学“四度六步”教学法中设计了“温故”(复习提问,温故孕新)的环节。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看到了很多有数学潜力的学生是畏“难”而退的。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补齐必备的知识短板,还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新知学习的意义,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不错的学习效益,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此外,追求有温度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上的推动和引领应是内隐的、平缓的、满含期待的,仿佛春煦鼓动小草破土一般,教师帮助学生把思维舒展、思想成熟、精神生长的原动力开启,而将其舒展、成熟和生长的过程归还给学生。正如孔子所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样的课堂,无论是提出问题还是解决问题,无论是发现疑惑还是得出结论,所有这些精彩的折转绾合之处,是经由学生通过个体的努力或者合作探究乃至交相问难而攀登求取得来的[3]。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要精心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生活,走向大自然去学习数学,让数学课变得生动有趣。当学生学着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生活,会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试想,学生能不爱上数学、能不喜欢学数学吗?
心理学研究表明,要想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就要创设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兴趣是甜蜜的牵引,是推动人认识事物、探求真知的重要动机,是维系学生课堂注意力的一个重要因素[4]。那么,什么是好的教学情境呢?第一,情境应具有指向性,指向教学目标和核心的学习内容,而且这些内容要富有数学意义;第二,情境应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第三,情境应符合学生的经验,包括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第四,情境应当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5]
课堂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掌握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就能把备课中精心准备的学科知识内容,在课堂这个艺术舞台上精彩地呈现给学生。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等因素,还要选择恰当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而这又应以课堂教学心理水平为依据。因为情感是学生行为的动因,它能直接转化为学习的动机。教师创设指向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丰富多彩且内容适切的教学情境,能有效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二、尊重个性,追求有温度的课堂
教育思想家吕型伟先生曾说过:“人人有才,人无全才,鼓励冒尖,允许落后。”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理想的个性化成长和发展。
1999年,笔者入选“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之后,写了一篇个人教学方法总结性文章《初中数学教学之我见》,这篇文章的一些观点也是笔者在很多场合与教师们交流初中数学教学时经常提及的。初中数学教学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笔者在文章中这样写道:“学生的发展,是课堂45分钟教学的灵魂和中心,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全面、主动、和谐的发展为中心。教师应努力挖掘和发展每个学生的潜在智能,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意志、特长等方面都得到程度不同的转化,通过教师的情、教师的爱、教师的教学魅力以及教学艺术,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通过课堂45分钟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那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才能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呢?
(一)发挥“显能”,挖掘潜能
能力分为已表现出来的能力(“显能”)和尚未表现出来的能力(潜能)。有关研究表明,一个人潜在的能力远远大于已表现出来的能力。钱理群教授曾说过:“一个好的导师最大的本事是能把一个学生本身潜在的创造想象力诱发出来,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相互诱发创造想象力,最后是双方都得到升华,我认为这就是比较理想的教育的状态。”因此,教师既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已有的“显能”,也要创设条件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潜能,促使知识的广度得到不断拓展,深度得到不断提高。
(二)鼓励冒尖,包容缺点
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师应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体的选择需要,鼓励发挥各自的特长。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差异,采取有效策略,适时点拨、适时等待、适时重复、适时归纳,多一点期待、多一点肯定、多一点欣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信而主动地享受学习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卡彭特在《关于创造性的性质和本质》一书中指出,所有学生都具有某一方面的创造力,只是由于教师的关心不够,才使他们的发展受到外在因素的阻碍。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发现每一个儿童身上最能充分发挥其创造力的方面 。
(三)提供机会,体验成功
在教学中,教师所教的数学不只是公式、符号、结论,还有故事、想象、画面和无限的可能。让学生张开思维的翅膀,遨游在数学的海洋,这样的学习才不枯燥。为此,教师应创造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条件,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激发并满足学生释疑的愿望。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努力给学生提供经历、琢磨和独立探究的条件和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
三、收获惊喜,追求有温度的课堂
近几年来,在给新入职教师的培训讲座上,笔者时常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最喜欢听哪些老师的课?”答案是多样的,但是主要集中在两点:第一,风趣幽默;第二,收获惊喜。这里的“惊喜”指的是在课堂中常常会有出乎学生意料的、又能够让学生感觉很有收获的东西。学生可能想到了,但是没有教师在课堂上所说的那么深刻,对他们来说这就是“惊喜”。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学生没想到,但是教师给出了一个他们前所未有的想法、观念,或者挖掘他们自己从未有过的想法、观念,而且这个想法、观念有一定的合理性和说服力。
章建跃博士曾指出,课堂其实就是老师和学生一块做的一次精神上的旅游,有时候是精神上的探险。在旅游和探險过程当中,如果没有任何意外,所有学生所看到的景观都是事先知道的,都是没有超出他们的想象力范围和理解力范畴的东西,那么学生就不会喜欢。他们会怎么样呢?他们会在课堂上感觉乏味,他们可能就自己去旅游和探险了,这就是我们熟知的“走神”和“开小差”。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带给学生惊喜,这是很重要的。
丘成桐教授曾说过,学生不喜欢数学是“老师讲得不好”,他认为数学教学的关键是教师,这是世界性的共识。因此,笔者认为追求有温度的课堂,就是要克服初中数学课堂的无趣和乏味,就是要克服偏见和歧视,要把教师一头“热”变为师生心心相通。有温度的课堂是民主的、平等的,是一种真情互动、倾情付出,每个学生都能收获惊喜,受到不同程度的激励和鼓舞。
参考文献:
[1]李祥东.“南风效应”的教育威力[J].教学与管理,2011(2):26.
[2]戴启猛.基于初中数学“四度六步”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架构[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0(3):22-26.
[3]帕克·帕尔默,吴国珍,杨秀玲,等.教学与真我[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6(7):46-48.
[4]陈文俊.营造轻松课堂氛围,构建和谐课堂情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20(2):194.
[5]张丹.小学数学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陆顺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