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说主动课程四部曲
2020-06-04蒋娟
蒋娟
《让·皮亚杰》一书从皮亚杰的生平入手,着重阐释了他的发展心理学和发生认识论,本人主要阅读了“幼儿主动学习”的部分,书中第194页记录了皮亚杰关于“教学法、教师角色及角色模型”的一些看法:
“在主动课程里,教师的任务仍然要提供刺激和建议,即教师必须引入情景,创造基本条件,儿童在其中面对的是有用的问题,而教师要提供反面的事例,促使儿童思考和重新考虑任何轻率鲁莽的判断。我们不期待教师消失不见,而是期望教师能够刺激儿童探究的大脑,而不是做讲座和提供现成的解决方案。”
相信尝试过探究课程、生成课程等激发幼儿主动性的课程的老师,对这段话都会深有同感。皮亚杰的这段话或许为我们一次探索活动的开展、甚至探索主题课程的展开,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一、引入情景
首先,“引入情景”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导入环节或者课程引入。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但重点在于激发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为此往往需要融入游戏和情景。班级从中班起连续开展科学探索课程两学期,发现了一个明显的问题,即导入环节有时太过“简单直接”,未能有效激发幼儿的兴趣需要。反思之后,中班下期的“嗨!绳子”课程结合了中班幼儿喜爱的角色游戏,赋予每种绳子不同的人设:力大无穷的拔河绳是“绳子爸爸”,变化万千的橡皮筋是“绳子妈妈”,还有各具特性的“绳子宝宝”——喜欢蝴蝶结的“绳子姐姐”,穿纸尿裤的“绳子弟弟”……中班幼儿更乐于和这样“鲜活亲切”的绳子家族进行游戏。
二、创造基本条件
“创造基本条件”,指的主要是提供低结构和必要的物质和经验准备。在中班上期时班级开展了“轮子转转”的课程,但自己动手改造轮子对于刚结束小班的幼儿很有难度,前期我们主要依托亲子制作,后期我们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基本动手能力——引导孩子认识常用的工具,在活动区和课程中学习使用基本工具。除了常用的剪刀、胶水,我们还认识了小透明胶、大宽胶和双面胶的“不同特性”,幼儿逐渐养成基本的操作能力和良好的操作习惯。
三、发现有用的问题
“发现有用的问题”,这一点更值得探讨。几乎每个班级都有一面孩子的“问题墙”,而事实上小、中、大班幼儿的提问能力差异明显,中班只有部分儿童能提出问题,而且这些问题需要经过成人的加工和提炼。
老师自身也要注意甄别课程发展中“有用的问题”。比如当时我们开展绳子课程,就对“是否要定义‘什么是绳子”进行了反复思考,然而生活中绳子的概念早已泛化,多加强调意义不大。
四、反面的刺激
“反面的刺激”常常最能激发幼儿的探索热情,但需要老师的深入观察和审慎把握。在讨论“什么样的轮子滚得远”时,孩子们一开始都认为大轮子滚得远,老师组织了一场比赛,有幼儿发现小轮子也能滚很远。于是他们认为越厚的轮子滚得越远,老师又鼓励他们进行厚薄轮子的比赛,几次比赛下来,他们发现轮子光滑与否有更大的影响。
事实上,一个现象的影响因素往往有很多个,提供反面刺激不难,如何归纳小结才是考验智慧的地方。教师应注意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而是要不断鼓励幼儿琢磨出他们的好点子,这对于儿童真正的认知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同样的,老师在课程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在推翻自己的假设和重构知识体系,这样的学习过程在成人身上发生得很快,因为我们已经学会了抽象逻辑思维,会类比、推理和反思,而幼儿园孩子的思维依然是具体形象的,他们相信他们的“看见”和“发现”,因此我们要多鼓励幼儿去操作、去互动、去体验,而教师要放慢节奏,积极而耐心地支持孩子们的“切磋琢磨”,萌發自己的精彩观念。
“引入情景”、“创造基本条件”、“提出有用的问题”和“反面的刺激”这四点都是为了幼儿的主动学习和探索,着眼于幼儿主动学习能力的养成和方法的获得。主动课程是一种复杂的课程,它对于教师对幼儿的陪伴和观察有更高的需求,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更强调逻辑性和序列性,同时对教师给予幼儿的支持和引导有更严格的要求。然而皮亚杰在一百多年前就提出了这样的主动学习四部曲,可见教育的一些重要内核是始终不变的,那就是对幼儿的尊重、对教学的尊重,“教之道,贵以专”,不再只是家庭教育的箴言,也是现代幼儿教育的呼唤,幼儿教育的本质或许就是一种“赋能”,让孩子得到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