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源宾语结构的功能与语用解释

2020-06-04马骄

文学教育 2020年5期
关键词:关联理论

内容摘要:英语中的同源宾语结构往往以不及物动词带与动词同源的宾语这样的结构出现。现有文献从构式语法、生成语法等各角度对其进行了探讨。本文将从功能语言学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提出英语同源宾语结构来自于“谓语+状语”结构的概念语法隐喻,相比之下突出动作者的主动性,且这一类的同源宾语结构是所有英语同源宾语结构的原型,其他同源宾语结构由此扩展而来。

关键词:同源宾语 概念语法隐喻 关联理论

一.引言

在传统语法中被称为同源宾语的结构(cognate object constructions)是英语中一类较为特殊的结构。同源宾语结构,顾名思义,指其中动词与其所带的宾语或宾语中心语有相同来源的结构。如下面两个句子:

(1)John died a glorious death.

(2)Mary smiled a beautiful smile.

从传统语法的角度来说,在这一结构中,同源宾语前的动词往往是一个不及物动词,也就是说,该结构中的动词原本需要且只需要一个参与项(刘爱英 2012),在这里却涉及了两个参与项。这一用法看似不合常理却为英语语言使用者所广泛应用。到目前为止,已有不少学者从生成语法(Jones,1988;高华、金苏扬,2000;刘爱英,2012)、认知语法(Iwasaki,2007;许明、董成如,2014;汪祎、罗思明,2016)、构式语法(屈春芳,2007;匡芳涛、曹笃鑫,2013)等各个角度对英语中的同源宾语结构进行了研究,试图对其合理性做出解释,但仍未得出十分合理的结论。如高华、金苏扬(2000)在最简方案Chomsky(1995)的框架下论证了同源宾语实质上是一种附加语;汪祎、罗思明(2016)用语料库的方法解释了英语同源宾语结构中形容词修饰语的认知过程和倾向;匡芳涛、曹笃鑫(2013)提出同源宾语构式作为一种特殊的但宾语构式,是在表达“致使—存在”的单宾语构式压制下获得合法性的。

本文则从功能语法的元功能理论与语法隐喻理论出发,对英语同源宾语结构进行分析,探究英语同源宾语的语义特征与其背后的认知缘由,以期丰富相关理论研究。

二.英语同源宾语结构与“谓语+状语”结构

经观察不难发现,同源宾语结构往往可以与一个与之相应的“谓语+状语”结构相互替换,现有的大多数研究中也提到这一点。然而,这两种结构在意义上并非完全等同。屈春芳(2007)从构式语法的角度出发,以信息焦点为主线考察了两种构式的语义差别,认为“同源宾语”构式的信息焦点在同源宾语部分,而“谓语+状语”结构的信息焦点则可能在谓语部分也可能在状语部分。

另外可以发现,在同源宾语结构中,有些有相应的表达相近意义的“谓语+状语”结构,有些则没有。例如:

(3)a.John died a glorious death.

b.John died gloriously.

(4)a.Mary smiled a beautiful smile.

b.Mary smiled beautifully.

(5)a.Mary dreamed a strange dream.

b.*Mary dreamed strangely.

同源宾语结构与“谓语+状语”结构之间的关系就是本研究的重点,是回答同源宾语结构存在缘由的关键所在。本文将从功能语法的语法隐喻的角度出发考察同源宾语结构与“谓语+状语”结构的关系,并提出假设:同源宾语结构来自于“谓语+状语”结构,“谓语+状语”结构是一致式,而同源宾语结构是隐喻式,二者词汇意义相同,但语用意义不同。下面对这一假设进行具体分析。

三.系统功能语法分析

元功能思想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核心思想之一。韩礼德所提出的元功能包括概念元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元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语篇元功能(textual function),其中概念元功能又分为经验功能(experiential function)和逻辑功能(logical function)。经验功能主要是通过及物性和语态得到体现的。韩礼德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及物性系统吧人类的经验分成六种不同的过程,即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胡壮麟 2017)。

本文认为“谓语+状语”结构与同源宾语结构虽然表达相似的意义,但却是通过不同的过程来表达的。“谓语+状语”结构属于行为过程,而同源宾语结构属于物质过程。具体分析见下表:

語法隐喻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关注的是一个概念(即意义)在词汇—语法(即措辞)上的不同体现形式(Halliday,1985)。一个属于概念元功能的及物性,其过程可以隐喻为另一个过程(胡壮麟,2017)。通过上述及物性分析可以看出,“谓语+状语”结构与同源宾语结构虽然意义相近,但分属两种经验过程。表现行为过程的“谓语+状语”结构是符合一般语言习惯的用法,表现物质过程的同源宾语结构则相对较为特殊。这里将上述英语同源宾语看作概念语法隐喻的结果,意义相近概念在词汇—语法层上得到了不同的体现。但到目前为止,韩礼德并没有对一致式给出一个较为理想的界定(胡壮麟,2017)。一般认为,一致式是与隐喻形式形成对照的非隐喻形式。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对于这两种结构的关系来说,“谓语+状语”结构是一致式,而同源宾语结构是隐喻式。

四.认知缘由阐释

上文已经说到,同源宾语结构是一种语法隐喻现象。那么这一语法隐喻现象存在的原因同样值得思考。现代语言学研究向来多以真实语料为基础,进行描写性的研究,试图对存在的现象做出统一解释。存在即合理,一个语言现象的存在必定有其存在的理由,本文所讨论的英语同源宾语结构也不例外。同源宾语结构与“谓语+状语”结构虽然被认为在多数情况下可以互换使用,但两者除了形态上的差异之外,在语义上也有内在的深层差异。

首先,从定义上来说,行为过程是指表示生理活动的过程,一般只有一个参与者,而物质过程表示的是做某件事的过程,有一个动作者,目标可有可无(胡壮麟,2017)。从二者的定义可以看出,两种过程的主要区别之一在于主动性的强弱。行为过程中的生理活动并不是完全由行为者所控制,而物质过程中的动作则是出于动作者的主观意愿。结合上述例子而言,die这一生理活动属于自然现象,主动性较弱,但在作为物质过程的同源宾语结构中,die作为动作者所发出的动作,主动性得到了增强,体现了动作者“选择光荣地死去”这样的主观意愿。

其次,从认知语用的角度来说,两种结构有不同的语用意义。陈新仁(2014)从认知语用学视角对动态语境中语法隐喻的使用重新做出解读,指出语法隐喻性表达方式与对应的非语法隐喻性表达方式在明示方式方面存在语用差异,是一种独特的获取最佳关联的认知语用方式,具有不同于后者所引发的认知语用效果。对于同源宾语结构与“谓语+状语”结构来说,同源宾语结构所引发的认知语用效果是不同于“谓语+状语”结构所引发的认知语用效果的。具体来说,根据关联理论,交际双方在交际时遵循明示—推理的过程,交际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修正认知语境的过程,听话人在最佳关联的指导下形成语境假设并确认该假设,其中最佳关联指听话人处理话语所得到的认知效果与付出的加工代价之间需要达到平衡。那么,听话人在处理同源宾语结构时比处理“谓语+状语”结构时需要付出更多的认知加工,就一定会得到相应的认知效果。结合上述例子而言,“John died gloriously”符合一般听话人的百科知识,听话人能够自然地理解这一话语,而“John died a glorious death”对于一般听话人的认知加工而言则相对陌生,通过推理,听话人就能得到这一话语的暗含信息,即“a glorious death”是John的主观选择,也就是John这一动作者的主观意愿。这也从深层次上对两种结构的差异性做出了解释。

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得出以下结论:“谓语+状语”结构是对事件的一般陈述,而同源宾语结构则相对更加突出动作发出者的主动性。

最后,在我们目前所定义的同源宾语结构中,还存在没有对应的“谓语+状语”结构的同源宾语结构。根据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理论,我们可以认为有对应“谓语+状语”结构的同源宾语结构是同源宾语结构的原型,而没有对应的结构则是其扩展。换句话说,英语中的同源宾语结构正是来自于其对应的“谓语+状语”结构,其形式与用法在语言使用中相对固定之后,才引申出其他扩展的同源宾语结构。

五.结语

本文从功能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英语同源宾语的起源与语义特征进行了考察。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英语同源宾语结构相对其对应的“谓语+宾语”结构而言主动性更强;2)英语同源宾语结构可能来源于“谓语+宾语”结构,二者分别为隐喻式和一致式;3)可以假设有对应“谓语+状语”结构的同源宾语结构是同源宾语结构的原型,其他同源宾语结构由此引申而来。总而言之,本文对英语同源宾语结构的理论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补充,并将功能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进行了综合运用,体现了二者相融的可能性。不足之处在于,本文的假设是基于共时语料所提出的,因此仍需要历时研究对其进行佐证。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London:Arnold,1985.

[2]Iwasaki,S.A cognitive analysis of English cognate object [J].Constructions,2007,(1).

[3]Jones,M.Cognate objects and the case-filter [J]. Journal of Linguistics,1988,(24).

[4]陈新仁.语法隐喻的认知语用解读[J].外国语.2014(2).

[5]高華,金苏扬.无格的同源宾语——最简方案内特征核查得出的结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6).

[6]胡壮麟.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7]匡方涛,曹笃鑫.同源宾语构式的构式压制与词汇压制阐释[J].山东外语教学.2013(3).

[8]梁锦祥.英语同源宾语结构和及物化宾语结构[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4).

[9]刘爱英.论英语同源宾语的句法地位与允准[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12(2).

[10]屈春芳.“同源宾语”构式与“谓语+状语”构式的语义差别[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11]汪祎,罗思明.英语同源宾语修饰语的语义类型与认知识解[J].外国语言文学.2016(4).

[12]许明,董成如.同源宾语构式对动词论元结构的增容:认知语法视角[J].外语教学.2014(4).

(作者介绍:马骄,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与旅游翻译的关联
隐喻认知的双维理论整合研究
《生活大爆炸》中刻意曲解之关联理论探析
基于语用学的虚拟语气研究
关联视阈下的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研究
Pragmatic Analysis of the British TV Series Sherlock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汉英隐喻翻译
基于关联理论的高中英语读前活动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