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化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20-06-04杨路平

文学教育 2020年5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新课标

内容摘要:生命化教学视生命为教学的起点和归宿,倡导教学注重生命体验,焕发生命活力。在高中语文新课标背景下,生命化教学如何与语文教学有效融合,以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值得思考和研究。本文从三个方面提出了生命化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途径:调动生命体验,培养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全面,关注生命整体发展;关注“作者生命”和文本,开展多向对话。

关键词:生命化教学 新课标 高中语文教学

面对我国教育存在忽视学生生命活力的问题,叶澜教授最先发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的号召,倡导教育应提高生命的质量。叶澜教授提出“生命化教学”理念后,并未具体阐述如何将生命化教学理念运用到实际教学中,生命化教学理念与语文教学的有效结合还存在巨大的研究空间。

一.调动生命体验,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生命化教学的特征之一是生命的体验性,如何将体验性有效运用到语文教学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的生命体验,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这种生命体验有两大要素:一是学生在课堂上的直观感受。教师通过图片、音频、视频、语言等精心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就教学内容提出富有开放性、针对性、趣味性的情景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学生置身文本所在的情景之中,展开想象,体会文本描绘的场景,走进作者的世界,领悟文本传达的情感。在语文实际课堂教学时,可以借助学生的视觉、触觉、味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体验,加强学生的感官体验,学生在联想想象、思考分析、领悟体会中感知教材,在真实的生命体验中学习。二是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经验。生活经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是学生学习的宝贵财富。教师不应预设课文的情感基调,而应在教学一步步向前推进过程中,完成对文本的感知和解读。在这个过程中,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重现生活场景,激活生命感受,实现生活资源和文本解读的融合。

以《荷塘月色》为例,在教学“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通感手法时,如果教师仅用三言两语简单讲述通感手法的特点,如“该句用‘歌声来写‘清香,用听觉感受来写嗅觉感受,这种手法就是通感。”这种教学方式忽略了对文中描绘的景色的感受,学生也没有真切体会到通感手法的效果。本文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和感受,学生在文本描绘的情景中体会通感手法带来的效果。具体教学时,注意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受,学生置身情景,联系生活经历和体验,充分想象句中描绘的场景。教师提前播放与文本相匹配的背景音乐,并通过设置情景问题来做好引导:想象“高楼”是古典建筑风格还是现代建筑风格?什么颜色?距离有多远?时间是白天还是夜晚?高楼周围的环境如何?你觉得“渺茫的歌声”好听吗?是什么类型的歌?歌词能听清楚吗?是男生唱的还是女生唱的?回忆你以前在生活中闻到“荷香”的感受,想象这句话描述的“荷香”的气味,联系“渺茫的歌聲”和“缕缕清香”带给你的感受,你觉得这两种感受有关联吗?体会用“渺茫的歌声”描写“缕缕清香”的妙处,试用语言描绘一下……教师围绕文本多次提问引导,学生联系自己以往的经历感受,结合文本展开想象,发散思维。教师在学生体会文本意境、调动生命体验之后,再适时点拨“通感”手法的相关知识,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在生命体验中领悟“通感”手法的效果,而不是灌输式地记忆学习。在体验中学习,课本不再是干巴巴的文字,学生是画笔,将生硬的文字描绘成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每一段文字就是一个新境界。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生命化教学注重调动学生的生命体验,在上述《荷塘月色》的教学片断中,通过体验教学,学生在情景感知中不仅认识了祖国语言的特点,发展了形象思维,还通过真实生动的审美体验活动培养了积极健康的审美品味,积累了表达美的方法,促进学生良好审美品格的形成。

二.培养目标全面,关注生命整体发展

当前非生命化教学存在过于注重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问题,未看到课堂生活对学生情感、意志、合作、习惯等的发展价值。叶澜教授针对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学目标应当全面,不应该只有单一的认知目标,还应包括行为目标、情感目标等。生命化教学强调生命的整体性,因此教学目标的设置应注意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可以通过鉴赏语句、朗读体会、讨论合作、话剧表演、背景渗入、创设情景、作文训练、参观访问、调查报告等方式促进学生合作能力、意志力、情感控制能力、德育素养、行为习惯等的发展。

教师要挖掘课文多方面的教育价值,在教学中贯穿多种能力的培养。例如在确定《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教育目标时,除了积累文言常识、学习人物的语言艺术等认知目标外,应设置情感目标:体会烛之武的爱国精神,感受其人格魅力。

课堂活动不仅限于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座位上听,还可以设置丰富生动、富有趣味的活动。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选录了《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三篇戏剧,在单元教学结束后,学生基于对课文的掌握情况,可以选择其中一篇进行戏剧表演,教师注意做好引导工作。在排演戏剧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本的认知,还锻炼了表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克服了一些学生上台的紧张心理,甚至还能帮助某些学生挖掘自身的表演天赋。

三.关注“作者生命”和文本,开展多向对话

生命化教学注重教学环节中的生命要素,大多数学者只注意到了教师、学生这两个生命要素,其实在文本的背后还隐含着“作者生命”的存在。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多数情况下作者生命与师生生命处于不同的时空。文本作为作者生命的记忆,生命的符号化、文字化的成品,传达着作者的生命痕迹。通过文本这一中介,将教师、学生、作者三方生命联系在一起,跨越时空的阻碍,让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在文本中达到思想的交流融合,激发生命之间的碰撞。文本是作者生命的载体,师生通过文本这一中介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学生、作者围绕文本展开多向对话。语文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通过文本这一媒介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达成情感共鸣,获得启迪与感悟的过程。

以部编本高中语文教材中《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了解作者曹雪芹的生平经历,走进他的人生经历和生活场景,感受作者通过文本传达的思想情感。学生想象自己生活在贾府中,是作者笔下的一个人物,或是故事发展的旁观者,代入小说所描绘的情境之中,感受人物的悲喜忧愁。透过文本,感受作者的生命意识,体会曹雪芹在笔墨文字中传达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从而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曹家祖上曾辉煌一时,祖父曹寅曾任要职江宁织造,还深得康熙皇帝的信任。康熙皇帝六次南巡,其中五次住在曹府。由此可见,生活在大家族中的曹雪芹幼时生活富裕,不为衣食所忧。雍正皇帝上台不久后,曹家被撤职抄家,从此走上了没落的道路。曹家一共在南京生活了66年,抄家回到北京后,家族败落,曹雪芹的生活日益困顿。基于上述时空背景,学生就易理解曹雪芹为什么将故事设定在封建大家族中,为什么贾府最后走向了没落的结局,为什么主人公是一位大家族的公子,为什么文中出现对江南风俗文化的描写等等,也更易体会字里行间传达出的家族没落的惆怅凄凉之感,以及对于人事变迁、世事沉浮的超然与洒脱之感。

2017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自2019年秋季起,部编本高中语文教材已经在部分省市投入使用。新课标和新教材对当前语文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新方向,新课标下生命化教学如何与语文教学有效融合,以促进当前及今后语文教学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程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

[2]尹琼芳.生命化课堂教学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09.

[3]谭明.生命化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过程[J].文学教育(上),2017(06):80-81.

[4]吴新雷,张晓梅,武黎嵩.《红楼梦》与曹雪芹江南家世——在南京大学国学讲堂上的讲演[J].明清小说研究,2006(04):185-195.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作者介绍:杨路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语文教育硕士)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教学新课标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基于新课标的历史复习深度教学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基于新课标的历史复习深度教学
注重人文关怀点燃生命之光
关于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解析与研究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