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用家当》中黑人母亲人物形象的矛盾性

2020-06-04柴奕洋

文学教育 2020年5期
关键词:外来文化民族文化

内容摘要:《日用家当》是黑人文学作家艾丽丝·沃克在《爱情与烦恼:黑人妇女的故事》一书中收录的一篇短篇小说。文中塑造了一个黑人家庭中的三个成员形象,分别是敢于冲破旧观念顺应新潮流的长姐迪伊,身带残疾怯懦自卑的小妹麦琪,和作为一家之主的两姐妹的母亲。母亲的人物形象具有矛盾的一面:她对于家族文化继承者的选择充满矛盾;对待白人文化的态度充满矛盾;面对未来何去何从的抉择充满矛盾。母亲形象的矛盾性以小见大地映射出黑人群体的矛盾性——如何在继承传统、保留民族文化根源的同时积极应对强势文化的来袭,不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迷失方向、丢失自我。所以母亲面临的是一个值得当今黑人群體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人物形象矛盾性 黑人文化 白人文化 民族文化 外来文化

《日用家当》中的黑人母亲形象,映射了两个女儿(迪伊和麦琪)各自人物形象的特点。母亲既有着麦琪的胆小自卑,又有着迪伊的控诉不平。但是母亲不至于像迪伊般过分前卫而迷失自我,也不至于像麦琪般太过胆怯而无所适从。

作品里两个女儿的形象则分别是母亲内在和外在的写照:迪伊是母亲想要成为的样子,但是母亲担心像迪伊那样会彻底丢掉家族文化;麦琪可以和母亲一起守望家园,但是母亲心中冲抹不掉对未来改变的期许。所以,母亲的人物形象具有矛盾性,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她在选择家族文化的传承人时态度矛盾;第二,她在黑人文化和白人文化碰撞的漩涡中左右摇摆,对白人文化既向往又摒弃,充满矛盾;第三、她在对未来生活的选择上动摇不定,具有矛盾性。

1.母亲面对家族文化继承者的选择充满矛盾

1.1母亲起初倾向于确立长女为家族继承人

母亲一开始是想将大女儿确立为家族接班人的,这通过为她取名迪伊就可见一般。家族中每一代都有一位女性被命名为迪伊,一直可以追溯到内战时期。[1]从曾祖母、祖母、再到姑母和大女儿,代代相传,足可见“迪伊”这个名字具有不同寻常的象征意义和纪念意义,已经成为家族文化遗产之一。[2]长女被母亲命名为迪伊,而次女命名为麦琪,可见大女儿已被选定为理所当然的继承人和接班人。身体孱弱,自卑羞怯的二女儿一开始就不是母亲心中最佳的选择,这从后文中也可得到验证。

母亲对大女儿抱有期许且寄予厚望。由于家庭拮据,母亲只是凑钱让聪明优秀的大女儿接受了学校的教育,而小女儿则是一再错失学习文化知识的机会留守家中,还被一场大火烧得体无完肤。迪伊上大学后,母亲又是第一时间把家中最重要的家族文化遗产“百衲被”给了她,只是因为迪伊嫌其老旧不够时尚先行拒绝,母亲多年之后才把被子作为新婚礼物留给了二女儿。

母亲一直以受过高等教育、积极追求优质生活的大女儿为骄傲和自豪,曾认为大女儿“功成名就”之后,可以给自己家族生活的困境带来一丝改善和希望,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尝试努力配合迪伊,并试图极尽所能去了解她。与麦琪对待迪伊的完全排斥态度不同,母亲对大女儿一直是持赞赏态度的,并懂得欣赏她的美、她的大胆、她的叛逆。母亲理解大女儿向主流圈审美靠近的意图,甚至为她购置衣裙去帮助她达成目的。即使她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被白人文化同化之后,母亲虽与她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距离,但也没有否定她的价值观念和为之付出的努力。

1.2母亲态度动摇,重新确立次女为继承者

直到迪伊“荣归故里”之后,她的种种举动伤了母亲的心,让母亲终归于失望并开始重新考虑接班人的问题。

迪伊首先声称她要更换名字,彻底抛弃这个家族流传下来的名字。在迪伊心中,“Dee”这个名字已经“死”了,这意味着整个黑人家族文化在她心中也已彻底不复存在了。她与母亲见面行亲吻礼时,吻了母亲的额头。在西方礼节中,长辈吻晚辈才会吻额头,而晚辈吻长辈理应吻下颌或面颊。[3]迪伊作为晚辈,却如此心高气傲,这是由于她完全被白人文化影响,打心眼里瞧不起黑人,所以才会发生这种显示自己优越性的行为。迪伊不但用嘲讽和奚落的语气评论自己的亲妹妹,而且照相时自己拒绝入镜,只将母亲、妹妹和老房子留在镜头里,很明显地把自己和家人区分开,将家人视为乡下一景,充满了鄙夷。[1]

当迪伊已经完全忘记自己曾经的身份,忘了自己之所以得到这一切完全是因为母亲的倾力支持,而以家人和族人的贫穷、可怜和丑陋来衬托自己的优越、美丽和幸福时,母亲才真正清醒过来,并彻底寒心。她意识到把希望寄托在大女儿身上是没有用的,大女儿已经忘本,而且试图与黑人文化隔绝。所以当大女儿决定带走家里的日用家当时,母亲终于醍醐灌顶,首次以严厉的口吻拒绝了长女,并正式将麦琪确定为家中文化的传承者和接班人。

在迪伊这次回家之前,母亲曾多次因为迪伊出格的行为举止和她对老房子(家园)的态度有过动摇,但母亲对自己的真实想法是闪躲的,她从未直面过自己的内心,表现为一直在避闪有关接班人的问题。母亲其实明白只有麦琪才是真正和自己处于同一个思想阵营,并甘于按照黑人的生活方式与自己一起生活的。但麦琪的过分怯懦和身患残疾使她犹豫,质疑麦琪是否有能力扛起家族历史文化的大旗。在母亲夺过被子还给麦琪之前,麦琪在家中的存在感若有若无,她对麦琪的态度还常常是无视的,也从未为麦琪做主。在这次“被子”事件之后,母亲终于第一次看清自己的内心,开始正视麦琪,不再躲避家族传统的继承问题。

2.母亲对待白人文化的态度充满矛盾

母亲对待白人文化的态度充满矛盾。表面看来她是拒绝被白人同化,并深爱自己所代表的黑人文化的,但实则她又对白人文化充满艳羡和敬意。在白人文化面前,她更多的是感到卑微和畏惧,她最终的选择更多的是源于“不可为”,而不是“不愿为”。

母亲内心深处对白人文化羡慕向往,但行动上又选择固步自封,不敢迈出改变的第一步。勇敢坚忍的迪伊则成为了家族中的先锋者,她勇于向白人靠拢并无所畏惧。作为从小浸润在白人文化中的黑人,迪伊已经全盘接受了白人文化,成为了其忠实的倾慕者和代言人。母亲对迪伊的态度和情感的变化其实也正反应了她对白人文化态度和情感的变化。

2.1母亲内心深处羡慕白人的生活方式

母亲多次梦到自己和迪伊一起上励志类电视节目,迪伊被奉称为“别人家的成功孩子”,说明母亲其实知道像迪伊这样接受过白人教育的女性才是为主流所推崇的,自己与迪伊站在一起是“脸上有光”的,而这种被社会上层认同和接受的快感远不是自己和麦琪待在自家小院所能体会到的。正因如此,母亲一开始是认可迪伊所追逐的生活方式的,理解她被白人群体接纳的渴望,并全力支持她。母亲把别人送给自己的旧衣服改成漂亮的套装给迪伊穿,给她买“有品位有风格”的裙子让她在毕业典礼上出尽风头,和教堂一起筹钱把她送去上学并供她到大学毕业,甚至一直关注着她与不同阶层的男女孩子交往。母亲帮助迪伊在外貌、举止、言谈、意识等各方面模仿白人,像欣赏一件艺术品一样目送她获得白人社会的认可与赞同。这其实体现了母亲骨子里对白人文化的向往,她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摆脱黑人们故步自封被奴役被歧视的处境。

2.2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让母亲逐渐逃离白人文化

母亲知道女儿希望自己成为的样子是“体重减掉一百磅,皮肤光滑柔润,头发充满光泽,伶牙俐齿妙语连珠”——典型的白人审美下的女性形象,但自己实际的模样却是粗糙体壮、大骨架的黑人长相。母亲深知自己“不敢直视陌生的白人,和他们讲话时紧张不安,随时准备溜走,头扭向一边不敢看他们”,强烈的反差使得母亲的形象充满矛盾。母亲内心深处希望自己可以跻身白人圈,像迪伊一样“从来直视所有的人,绝不犹豫不决”,但自己实际却像小女儿麦琪一样选择逃避,不敢迈出勇敢的一步。[1]从这点来说,迪伊是母亲内心的写照,而麦琪则是母亲实际生活的映射。母亲相貌不佳,对应麦琪的身患残疾满身伤疤;母亲不敢与白人交往,对应麦琪的唯唯诺诺消极内向。母亲与麦琪实则一个共同体,有很多相似之处,母亲最后选择与麦琪站在一起,也证明了她终于开始逃离这种席卷而来的白人文化观念和审美理念的冲击。

迪伊向往美好,大胆为自己争取更好的权益。她主张自由恋爱,积极追求自己喜欢的男性,虽然在吉米那里碰了钉子,但痛苦过后仍没有放弃继续寻觅,最终如愿以偿。母亲佩服她的胆量,也羡慕她的勇气。在文章中,“父亲”这个角色是缺席的,所以无从知晓母亲的婚姻情况,但从母亲不善交际的情况来看,多半应不会是自由婚姻。麦琪则更是如此,极其自卑的她不喜言辞,见人就躲,最后的结婚对象约翰.托马斯“有一口苔藓般的牙齿”——这出自母亲对他的评价,可见母亲对未婚女婿的不满意。这场婚姻中又有多少麦琪的个人意志呢?这母女俩向来不会去为自己争取,逆来顺受已成习惯,她们对迪伊充满羡慕,却又明白自己根本无法像她一样。现实生活与内心期待的极大差距也让母亲和麦琪意识到她们与迪伊已经渐行渐离,愈行愈远。

2.3长女的变化让母亲开始痛恨厌倦白人文化

母亲没有受过教育,念完小学二年级后就不再上学。但当她苦心孤诣地筹钱把迪伊送到奥古斯塔上学后,却发现大女儿变得嫌弃和鄙视自己。接受了白人文化教育的迪伊不仅疏远母亲和妹妹,也在割舍自己和黑人之间的联系。她“凌驾于母亲和妹妹之上,把整个有关白人生活习惯的文字与谎言渗透并强加给她们,颐指气使地向她们灌输白人的思想”。母亲认定,正是白人文化的洗脑将大女儿从自己身边夺走,切断了与自己的情感联系。伴随着昔日的崇拜和向往一丝一毫的消逝,母亲开始拒绝和排斥白人文化。

母亲此时更像是大女儿的陪衬,以自己的无知和愚蠢衬托她白人般的良好的语言文化知识和思维能力。[4]母亲发现迪伊面对自己时充满优越感,满眼皆是不屑,她不再感到骄傲和荣耀,只剩下失落和失望,对白人文化也彻底厌倦。

3.母亲对于未来何去何从的抉择充满矛盾

3.1母亲对现状不满,但又疲于改变

从文中多处都可以看出母亲对现状充满不甘,她是不愿意受人压迫被人宰割的。母亲的很多话中都体现了她对黑人生存现状鸣不平的悲苦与无奈,她的自卑中包含着无限的痛苦与压抑。她说母牛生性安静、动作迟缓、除非挤奶动作不到位否则不会被奶牛伤到,但即便如此自己还是在1949年肋骨被牛角顶伤。这看似是在讲生性恬静的奶牛,实则暗指生性怯懦的黑人,一般情况下性格温和不会反抗,但若被逼上绝路也不好保证。[2]母亲带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怜悯语气谈起小女儿麦琪身上的疤痕并多次提到命运这个词:“她似乎已经习惯了从来得不到什么,或者从来也不能拥有什么东西”,“麦琪的命运就是如此,她明白这是上帝的安排”。在母亲眼中,这些疮疤是命运刻下的,是生活留下的,是无力阻止的。母亲之所以把这些伤痕归于命运不公,一方面是因为她文化程度不高,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她不争不抢,逆来顺受的性格让她觉得唯有顺从而无力反抗。[5]

所以母亲虽对黑人的生活现状不满,对种族歧视和民族矛盾有着反抗和控诉的心理,但又没有能力采取任何措施去改变自身所处的环境。母亲的觉醒程度不够,维权意识不强,仍然处于被动阶段,没有试图摆脱困境。

3.2母亲选择回归过去的生活,但对未来犹豫不决

老房子象征着贫穷和沉重的生活,象征着黑人群体受到的不公平遭遇,所以房子被大火烧毁其实是一个契机,在这之后是重新迎接新生活还是回归到过去自己熟悉的日子是对母亲的考验。但她最终选择了在废墟上重建房屋,而且尽量把房子建造得与过去相似,曾经的日常用品一样不差地悉数搬来。

母亲的选择是保守安全的,但也是墨守成规,故步自封的。母亲与迪伊的态度截然不同。迪伊对老房子恨之入骨,只要一看到房子就想要毁掉它,所以幸灾乐祸地看着自家的房子在火中化为灰烬。而母亲其实也不喜欢老房子,觉得房子里没有窗户,透不进来风,让人窒息。[6]母亲和迪伊在房子上的看法是相似的,但迪伊勇于亲自冲破禁锢,母亲则仍态度消极,固守旧的残破生活。

在迪伊眼里,母亲和妹妹不懂得拥抱生活拥抱现实,不懂得越过雷池打破常规,不懂得与时俱进接受新知,所谓坚守传统实质上是拒绝变革的“没出息”。所以迪伊在离开时鼓励母亲和妹妹冲出舒适区,接受现代化新文明的洗礼:“时代不同了,你们该争气活出个样来,凭现在的生活状态你们体会不到这一点。”

母亲对未来何去何从是存疑的,对今后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是否该发生改变也是犹豫未定的。她会一如既往的坚守田园古朴生活,坚决捍卫黑人家族文化;还是会听从迪伊的劝导,能够在认识上有所启发,在物质上有所提升,在精神上有所触动,在生活上有所超越呢?[7]

4.总结

母亲的性格具有矛盾性,她深受种族歧视之苦,但又弱势保守,不敢奢求种族平等;她自觉地守护本民族传统,却又拒绝现代化的变革,思想有些迂腐陈旧;她在家族文化接班人的选择上迂回,在面对白人文化时态度矛盾,对待未来该如何抉择更是拿不定主意。

母亲思绪的矛盾性也正体现了黑人群体的矛盾性:既要维护自己的民族个性和文化遗产,又要发展进步、开眼看世界;既要留守家园,与亲人宗祖维持血缘纽带关系,又要接受外来文化的冲击;既要接受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教育,又要拒绝全盘“美国化”迷失自己;既要继承深沉厚重的黑人历史文化遗产,[8]又要在多元文化的大熔炉中交汇融合,碰撞和冲突不可避免。

黑人的历史已经和美国的发展史融合在一起,传承与抗争之间的不可调和性和矛盾性也正是黑人群体未来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母亲形象的塑造其实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体现了黑人文化在白人文化影响下挣扎的一面。庞大的黑人群体在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于同质化的潮流下,应不忘过去,不惧未来,高举民族传统文化的大旗,才能汲取源源不断的民族自尊和民族自信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汉熙.高级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季静芬.艾丽丝·沃克的感叹——试析《奶奶的日用家当》的思想内涵[J].常熟高专学报,1999(5):81-83.

[3]李正林,张名高.高级英语精读精解[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4]张晔.黑人文化与白人强势文化的撞击——沃克《外婆的日用家当》小说解读[J].北方论丛,2002(6):105-108.

[5]刘嫣.《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隐喻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5):70-71.

[6]王艳霞,冉凡敏.简析爱丽丝.沃克《日常用品》中的象征意义[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6(6):100-101.

[7]姚晓东,李寒冰.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日用家当》解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105-107.

[8]侯晓华,刘定远.从对照看小說《日常用品》的主题刻画[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版),2009(12):49-50.

(作者介绍:柴奕洋,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应用翻译研究)

猜你喜欢

外来文化民族文化
小学语文教育中如何弘扬传统文化的研究
全面深化改革视域下大学生国家文化安全教育
探讨外来文化对中国陶瓷艺术的影响
浅谈外来文化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
数字媒体环境下民族文化的发展
马克思世界文化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