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体育强国”战略思想与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
2020-06-04姚宏杰王晓燕
姚宏杰 王晓燕
青少年国家认同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聚焦点,更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新规定,集中体现了时代新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意义重大。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建设“体育强国”确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战略思想,成为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认识建设“体育强国”与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的内在联系,如何理解“体育强国”战略与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的关系,如何在学校体育课程中有效融入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索的。
一、新时代建设“体育强国”与青少年国家
认同教育的内在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对党和国家新时代育人目标的最新定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体育不仅仅是体育,还能贡献更好的教育[1],建设体育强国的根本目标与新时代育人目标是内在契合的,都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注重引导青少年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体育是实施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载体
体育作为“五育并举”的重要部分,可以树德、增智、育美、辅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体育的本质功能不仅仅是强身健体,更发挥以体树人的德育功能。首先,体育体现综合实力和国家软实力,是激发青少年国家认同的政治基础。《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强调,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其次,体育品德主要体现在体育品格、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三个方面,是构建青少年国家认同的情感基础。体育运动在争取国家荣誉、维护国家利益、激发爱国情感等方面持续发挥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抓好“三大球”,要求“足球进校园”,因为在他看来, “足球运动的真谛不仅在于竞技,更在于增强人民体质,培养人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顽强拼搏的精神”‘羽。此外,他通过赞扬中国女排精神激励青少年成长,认为女排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喊出了为中华崛起而拼搏的时代最强音[3],展现出祖国至上、团结协作的强大凝聚力。
2.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前提保障
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工程,是贯彻实施《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前提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对于新时代的体育强国建设而言,关键是要确保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坚持国家至上、主权神圣、爱国光荣的坚定信念。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4],要着眼于新时代“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把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5]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青奥会着重强调了青少年爱国情感与体育强国建设的深刻关系,爱党爱国是根本,除此之外,还要有强健的身体,有为党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才干,否则空有报国之志,体弱多病,或者一无所长,心有余而力不足,也不足以成为先锋,担当不起民族复兴的大任。因此,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从娃娃抓起,培养出多方面的人才,培养出爱党爱国、勇于奋斗、刚健有为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体育强国”战略思想框架下青少年
国家认同教育的三重维度
国家认同一直与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紧密相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每个人的梦想、体育强国梦都与中国梦紧密相连,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6]。习近平“体育强国”战略思想框架下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主要包括政治维度、文化维度和教育维度三个层面。
1.政治维度:以“体育强国梦”引领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
“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強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8]。体育的政治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展示综合国力和国家软实力的体育,即通过优异的体育成绩增强青少年对于国家的认可和信心,凝聚青少年的爱国心,促使其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与国家命运与共;二是作为外交形象和世界语言的体育。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以体育为世界语言展示大国外交形象,并在多个场合鼓励青少年以体育为交流语言加强与世界的连结。在会见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时他指出,体育不仅可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还可以促进各国人民相互的了解和友谊。2014年在青奥会开幕式宴会上他指出,青奥会不仅是展示和切磋运动技艺的体育赛事,更是促进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平台,是属于全世界青少年的青春盛会。参与青奥会的每一位青少年都将成为加深了解、传播友谊、促进合作的奥运大使、和平大使、亲善大使。这将极大夯实各国友好交往的民意基础,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2.文化维度:以“中华体育精神”引领青少年民族认同教育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要不断提高文化感召力、影响力、凝聚力,传承发扬中华体育精神。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体育方面的展现和浓缩,其精髓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奉献精神,是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的英雄主义精神,是众志成城、齐心对外的斗争精神,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9]这就要求我们在新时代应充分把握当前民族文化认同教育的规律和特点,立足中华体育精神,注重对青少年的内在引导,增强青少年民族认同的内在动力。
弘扬中华体育精神能增强各民族青少年的民族归属感,定期举办体育运动深化各民族青少年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体育精神的认同,特别是提升香港、澳门地区青少年的民族认同的血缘融通,消解不同民族、地区间的民族认同危机。
3.教育维度:以“四位一体”育人目标引领青少年价值认同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针对青少年体育锻炼专门提出“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四位一体”育人目标,体现了其体育育人思想的核心内容。长期以来,我国青少年教育存在严重的“重文轻体”的现象,导致青少年体质在持续下降,如力量耐力弱、运动技能差、肥胖近视多等问题。要改变这种育人方式的偏颇,必须重新树立正确全面的人才培养价值观,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足开齐体育课,发挥体育“四位一体”育人新风向: “享受乐趣”彰显体育育人的娱乐功能,帮助青少年体验体育运动的趣味和快乐,积极主动参与运动健身; “增强体质”强调体育育人的健身功能。习近平总书记说,身体是人生一切奋斗的本钱[10],要加强体育育人力度,改善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 “完善人格”体现体育育人的社会功能,通过体育改善青少年情绪状态,增强自尊自信,增强合作能力;“锤炼意志”体现体育育人的心理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希望青少年能“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11],就是强调要通过体育锻炼锤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四位一体”教育目标瞄准个体的整体发展和终身发展目标,构成“育德一育体一育心”的价值导向,为新时代学校体育发展指明方向。
三、学校体育课程中融入青少年国家认同
教育的基本路径
1.强化体育课程的“立德树人”目标,夯实青少年国家认同的认知基础
明确体育课程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把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融人体育教材,从政治导向、价值、能力、标准等层面引领课程内容。首先,在课程规划中强化国家认同教育,例如在体育课程规划中大量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启发学生从传统文化和历史中感受体育,体会体育与民族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关联。其次,在课程目标中渗透国家认同教育,将爱国主义及国家认同教育渗透在每个年级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期望中,深入推进学校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有机结合国家意志与青少年培养目标,成系统、分层次落实体育课程,落实体育育人目标。例如根据国家课程要求,可将学校体育在育人价值上的品德目标进行细化,分解为意志、勇敢、坚强、公正、守纪、团结、友爱、善思、拼搏、挑战、责任、合作、创新、文明等维度。细化的目的是便于学校在日常教学中的细节中落实体育课程“立德树人”目标,夯实青少年国家认同的认知基础。
2.深挖体育教材的“中华体育精神”,厚植青少年国家认同的文化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12]在青少年体育教材内容选择上突出中华体育精神。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新时代社会发展要求和青少年发展要求,认真研究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把中华体育精神、传统运动项目、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一是在教材内容规划上,遵循“有选择的继承”原则,重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例如强调对武术、舞龙、龙舟等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引入,增强其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感及对中华体育精神的继承。例如对武术内容的介绍,可结合历史英雄人物的典故、民间传说、励志名言、歌谣等激发青少年对传统运动项目的热爱,同时也可通过对武术中的仪式、规则等的介绍,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武德,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二是在教材内容编写上,要根据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使其具备趣味性.简便性和娱乐性等特点。例如在“舞龙”民族体育项目的编写策略上,在小学低、中、高年级依次编排不同内容:低年级选编举龙的基本动作和步伐练习;中年级侧重舞龙的合作练习,增强动作变换和团队协同的难度;高年级侧重技能和套路,通过舞龙形态各异的套路练习激发学生对龙舞之美的感受和热情。
3.提升体育教师的思政修养和综合素质,创新青少年国家认同的教学形式
体育教师是落实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的中坚力量之一。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体育强国”战略目标和“四位一体”育人要求,必须加强学校体育课教师队伍的综合素养与思政水平。首先,体育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学习目的性教育培养青少年国家认同的信念,利用体育课特有的形式和教学特点,在日常的动作学习和训练中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爱国情感。例如利用多数青少年对军人的崇拜和模仿心理,可在队形队列教学中赋予他们“解放军战士”的临时身份,在队列操练中,扮演军人高呼“锻炼身体、保卫祖国”等口号,营造一种特殊的氛围帮助青少年在体育训练中将锻炼身体与国家利益紧密相连。另外,在体育课中利用学生会遭遇的困难情景的机会有效增强他们对中华体育精神的认可和内化。以长跑为例说明,许多孩子在长跑的最后阶段,因胸闷气短总会出现半途而废的现象,教师的鼓励和情感诱导在这个时候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时,有的老师就会用情感诱发的方式来激励他们,给他们讲中国登山队、中国女排、飞人刘翔的故事,使他们在最易放弃的时候内心浮起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最后,教师还要利用重大节庆纪念主题,如奥运会、国庆阅兵、校运会等,精心创设爱国主义教学氛围,激发青少年的参与热情,唤醒青少年从小立志强身健体建设祖国的美好理想。
4.优化体育教学比赛模式,提高青少年国家认同的行动能力
推动青少年竞赛体育和学校竞赛体系积极融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外运动竞赛。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运动竞赛及更为多元的全国校园运动竞赛体系,加強青少年民族体育交流、港澳台体育交流项目等,形成具有较大影响的赛事活动,增强各民族各地区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感和归属感。在组织形式上,构建社会化、网络化的青少年体育技能培训,推动体校特色运动队、俱乐部运动队、大中小学运动队及俱乐部建设,进一步发挥体校和社会俱乐部培养竞技优势,为建设“体育强国”培育后备人才。最后,加强青少年体育观赛及参赛仪式礼仪教育,在体育教学、观赛活动、比赛活动中高度重视升国旗、唱国歌等仪式,增进青少年国家认同的情感表达。
参考文献:
[1]高鹏,朱东阳.“我真希望给习主席颁发一枚金牌”——访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N].光明日报,2017-01-20 (2).
[2]刘蛲,推动全民健身习近平身体力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08-06 (9).
[3]朱基钗.习近平会见中国女排代表[N].人民日报,2019-0-01(1).
[4][6]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 (1).
[5]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7 (1).
[7]唐天奕.体育强国从开足体育课始[N].人民日报,2019-09-18 (5).
[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8.
[9]习近平.让民族精神大厦巍然耸立[N].人民日报,2019-11-18(1).
[10]李贞,习近平寄语少年儿童[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06-01 (2).
[11]姚茜,深受触动!听习近平亲述成长点滴[EB/OL].(20190505) [202004-10]. http: //cpc. people. com. cn/nl/2019/0504/c16411331062505. html?fronFsinglemessage.
[12]董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敬业精神[N].光明日报,2019-01-04 (11).
【姚宏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王晓燕,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 孙格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