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城故事
——里耶简牍讲述大秦时代

2020-06-04鲍丽娟

艺术品 2020年1期
关键词:秦简简牍书写

文/鲍丽娟

公元前221 年秦灭六国统一天下之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对中国政治和历史面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十几年的短暂历史,语焉不详的文字记录,为我们留下了一个充满疑问的秦朝。2002年,湖南武陵山腹地湘西龙山县的一个小城——里耶镇里出土的38000多枚秦简,终于让我们得以对秦朝的制度、文化、生活有了较为完整的认识。这38000 枚秦简,是此前全国发现秦简总和的10 倍,总计20 万字。所谓一个时代浓缩于一个城,一个城又浓缩于片片木简,里耶秦简更是为我们展示了秦人的生活状况,是秦朝政治、经济、社会的“百科全书”。这个惊现的考古发现,也被誉为“21世纪最为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以及“其学术价值足以与敦煌文献、甲骨卜辞媲美”的称号。里耶秦简的学术价值,在考古界被誉为与殷墟甲骨和敦煌文书媲美,学界还有“北有西安兵马俑,南有里耶秦简牍”之说。

据考古发掘整理,已清洗的秦简纪年从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至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纪年完整,资料翔实,实属罕见。秦时里耶为迁陵县治,里耶秦简多为迁陵县署日常行政管理文书,包括户籍变化、田租赋税、劳役徭役、仓储钱粮、兵甲物资、道路里程、邮驿津渡管理、刑徒管理、祭祀先农以及教育、医药等政令文书,全方位地展现了秦时县级政府行政管理模式,是秦朝行政体制和社会风貌的缩影和代表。2019 年8 月6 日“小城故事——湖南龙山里耶秦简文化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湖南省文物局、龙山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共展出175件(组)里耶秦简和35件(套)国博馆藏秦代文物,其中40余枚秦简为首次对外公布。本次展览共分为“秦城迁陵”“秦人生活”“秦朝县政”“一统之制”四个部分。片片木牍,寥寥数字,将2200多年前秦人的生活面貌向世人慢慢铺陈开来。在生产生活方面,小到一日两餐、五谷杂粮、瓜果蔬菜,大到财产公证、迁陵移民、医疗卫生等;在政治方面,以职官设置、官吏考核、日常办公、政令传达为展览思路,展示了秦朝的行政治理体制和国家机器运转的实况,证实了中央政府推行的集权制度与各项统一政策。除了有阳陵虎符、始皇廿六年铜诏版等为代表的国博馆藏秦代文物,里耶秦简中的精彩文物也是首次在京以专题展览的形式系统地向公众展示。例如:“迁陵洞庭郡”木牍颠覆了历来学界关于秦朝行政区划的结论,证实秦朝已设有“洞庭郡”;“九九表”木牍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最完整的乘法口诀表实物。丰富的秦简内容结合观众互动、视频、投影等多媒体展现形式,结合现场的古井场景还原,多角度全方位地讲述里耶古城、里耶秦简中的秦朝往事,展现秦朝大一统制度下的县政运行及秦民生活画卷。

首先,何为秦简?在纸张发明和广泛运用以前,我国主要书写材料为简帛。简帛,即“简牍帛书”的简称。而简牍是春秋战国时代直至东汉时期书写文字的主要材料,简牍是竹简与木牍的概称,其二者从形制上来说是有区别的。简,指竹质书写材料,经过加工的竹片;牍,指木质书写材料,经过加工的木片。于竹写者谓之简,于木写者谓之牍。王充在《论衡》中对简牍材料和制作过程做出如下说明:“截竹为简、破以为牒,加笔墨之迹,乃成文字,大者为经小者为传。断木为椠,析之为板。力加刮削,乃成奏牍。”2

在通常情况下,因为竹的直径不如木大,且是空心,所以它经常只能够书写一直行,不如木牍的书写字数多,特别是公文这一类字数较多的文章大多都是用木牍来书写的。所谓秦简,是指秦国和秦朝的简牍,包括秦统一中国以前和统一中国以后的简牍。在秦代书写的材料主要以竹、木质的简牍为主。但从出土的里耶秦简中可以看出,秦代公文书写材料大都以木质的简牍为主,而竹质的简牍就较少。发掘简报称:“出土的秦简,大多数为木质,只有第五层的楚简是竹质。楚简均残断,仅一枚是在不规则的方形木条上书写。秦简都是木质……”3这也是因为里耶秦简大都是一些公文,由于字数较多,用木牍书写要便于竹牍。里耶秦简与通常的竹简不同,大多都是木牍,有的简也比较宽,一简通常书写多行字,形成独特的书写布局形式。

那么,在秦城这片土地上滋养了怎样的迁陵居民呢?秦人在这湘西腹地上,又过着怎样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呢?

秦始皇时期秦疆域扩大,里耶秦简所记载的迁陵县,原本是楚地,秦王朝在占领后,设置了洞庭郡、迁陵县、启陵乡、成里等一系列基层行政组织,并将其改造成秦制下的乡里,归于秦的统一管制之下。对于这些地方的百姓,也进行新的制度管理。迁陵县是洞庭郡一个重要的后勤供给基地和军队修整、训练基地。县城内外,人丁兴旺,热闹非凡,一度曾是里耶古城的黄金时期。迁陵县的设置时间则十分明确“迁陵廿五年为县”。秦在占领新地后,采取了移民至此、行役、戍边等政策。由此可见,迁陵县境内的居民由原住民、外来秦军和刑徒构成。于振波先生认为,被迁往新地的秦民,主要来自赦免的罪人,除了被赦免的罪人外,也有普通秦民被迁往新占领地区。4也有日本学者冨谷至先生称秦为“刑徒国家”:秦代社会存在着大量的刑徒,他们是迁入新地的重要人口来源。秦统治者曾前后三次大量安排移民迁入新地,迁往新地的罪人应该占相当比重,此三次,只见赦免罪犯迁往占领地区,未见普通百姓迁入。5

“黔首”是指百姓,《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平定天下后,“更名民曰‘黔首’”。“新黔首”指的是新占领地区的百姓,秦实现大一统之后,对这些地方的百姓,进行新的制度管理。里耶秦简中,提及杨人、臾人与濮人,他们都是先于楚人居住于此的土著部族名。里耶秦简9—2307记载迁陵:“都乡黔首中没有濮人、杨人、臾人”。我们不清楚在濮人、杨人、臾人之外,迁陵都乡是否有其他蛮夷部族,以及迁陵其他乡蛮夷部族的存在情况。但从濮人、杨人、臾人等蛮夷部族被称为“黔首”看,这些蛮夷部族的部分成员应该处在秦政府的管理之下。

大量人口的聚居,使得秦不断完善新的户籍制度,以此协调国家资源、维持正常统治和社会秩序,确保国家的财政收入。里耶秦简中有很多关于各类人口的管理资料,包括长居人口、流动人口、奴隶等,反映了秦朝人口管理制度的完善,并为国家赋役徭役提供了稳定的保障。在里耶秦简中,是这样记载的:秦简8-553:“卅五年迁陵积户五万五千五【百】卅四”;秦简8-1726:“卅五年迁陵贰春乡积户二万一千三百□毋将阳阑亡乏户□。”迁陵县下辖都乡、启陵、贰春三个乡,在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时,积累户数55534户,三十五年,仅贰春乡达到21300余户。

百姓安居乐业,离不开农业的稳定发展。秦汉时期是我国传统农业迅速发展的重要阶段,秦简所记载迁陵一带的农作物,有五谷杂粮,如粟、稻、糯米、麦、高粱米、芋等,也有瓜果蔬菜巴葵、芹、韭、冬瓜、菌、(枳)枸、梅、橘等,还有鸡鱼肉蛋、调味饮料以及消费物价的详细记载。据统计,在已公布的里耶简中至少包含有19种农作物。而有关里耶秦简农业问题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这些研究包含秦代的农官设置、农业生产管理、先农祭祀等方方面面。简8-1558记载:“稻三石泰半斗卅一年七月辛亥朔己卯启陵乡守带佐冣(最)禀人□出禀【佐蒲】就七月各廿三日食令史气视平冣(最)”。

里耶秦简中可见的果类作物有梅、橘、枳枸三种。秦简8-1535“卅四年八月癸巳朔丙申贰春乡守平敢言之贰春乡树枝(枳)枸卅四年不实敢言之”。枝枸,应当读作枳枸。枳枸,也称“枳椇”“枳柜”。《诗·小雅·南山有台》:“南山有枸。”通过里耶秦简的记载,还可以看到秦对农业资源的严格管控。首先,里耶简中可“田啬夫”“田官守”“田佐”“田典”等十分完善的秦基层田官系统,他们负责土地授受、租税收取、生产管理、食物发放等事务。其次,里耶简中诸多“课志”记录中均要求呈报“园课”(8-383)、“枳枸志”(8-455)类似的统计记录。而根据睡虎地出土秦律的规定,县廷不仅要记录农作物的数量、生长状况,还要按时“以书言年,别其数”。

意思是,有专门的官员负责督办农事,他们将农事收成的情况要精确详细到果树的收成情况,甚至连几年没有结果都要做详细的报备。

最后我们再来看秦简中展现的秦朝县政。一个庞大国家机器的高效运转,离不开中央政府完整且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网络,里耶秦简不仅再现了秦朝历史,填补了《史记》《汉书》中有关秦朝历史的空白,而且让2000多年以后的人们清楚地看到秦朝大一统国家是如何运转的。

秦朝实行郡县制,郡的主要长官有掌管全郡事物的郡守、负责军事与治安的郡尉,还有中央派遣监察这一级官吏的监御史。县级行政单位是郡的下一级,若干的县组成郡,县令掌管全县事务,县丞掌管文书及刑法,还有负责治安的县尉。县以下设有乡、亭、里,各级机关各司其职,完成严格县政制度的分工合作。

在完备的县政制度之下,严厉的官吏考核制度是提高行政效率,进一步完善职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吏治的考核措施,并按照规定对官吏的政绩进行严格的考核,与此同时政府还通过御史监进行巡查监督,以此作为官吏升迁奖惩的依据,是秦王朝整顿吏治、考核官吏的重要制度。在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关官吏考勤考绩、上计述职、监督问责等一系列的秦简实证。秦简8-152:卅二年四月丙午朔甲寅少内守是敢言之延下御史书举事可为恒程者洞庭上裙直书到言今书已到敢言之(正面);四月甲寅日中佐处以来/欣发处手(背面)。秦朝御史大夫主要职责:一是承转皇帝诏令制书,“受公卿奏事”,并兼掌图籍文书及记事之任;二是监察百官,“举劾按章”,主治重大案件。御史大夫的地位仅次于相,为丞相之副,职在辅佐丞相,协理国政,但是他和皇帝的关系极为密切,堪称皇帝的耳目心腹。另外,我们在此简中看到“敢言之”,秦朝统一文字之后,公文成为官府机构传达政令、交换信息的主要载体,为提高办事效率,秦时公文用语相对固定,向上级发文称“敢言之”,向同级发文用“敢告”,向下级发文称“告”“谓”,并有专门处理往来文书的官吏,称为“刀笔吏”。而行政文书为我们保存下来的不仅是秦政治体制,也是后来研究中国书法、公文写作的重要考古资料。

正因秦律的严苛、繁复,里耶行政文书才得以留存如此丰富而详细的记录,谭嗣同曾感慨说:“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6

秦的政策对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影响深远,为中国的传统制度文化奠定了基础。里耶秦简将一个时代浓缩于片片木简之中,以全景模式为我们展现了秦朝行政制度和社会全貌,用小城故事诉说着大秦时代。

注释:

1 此符是秦始皇调动军队的凭证,青铜所铸,虎左、右颈背各有相同的错金篆书铭文:“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阳陵。”意为此兵符,右半存皇帝处,左半存驻扎阳陵的统兵将领处。调动军队时,由使臣持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

2 刘俊坡《中国简牍书法文化》,7 页,2013 年,中国文史出版社。3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文物处、龙山县文物管理所《湖南龙山里耶战国——秦代古城一号井发掘简报》,2003年第1期。

4 于振波《秦律令中的“新黔首”与“新地吏”》,《中国史研究》,69-78页,2009年第3期。

5〔日〕冨谷至著,柴生芳、朱恒晔译《秦汉刑罚制度研究》,107、228页,2006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6 清·谭嗣同《仁学》,47页,1958年,中华书局。

猜你喜欢

秦简简牍书写
秦代地方行政文书的形态
——以里耶秦简为中心
让甘肃简牍“活”起来
秦简牍专造字释例
书写要点(十)
养成书写好习惯
云梦睡虎地秦简,让秦史“活”起来
地不爱宝
书写春天的“草”
秦朝已有九九乘数表
秦简“识劫 案”发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