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年遗墨
——中国历代简帛书法展精萃撷珍

2020-06-04夏添

艺术品 2020年1期
关键词:帛书现藏简牍

文/夏添

“千年遗墨——中国历代简帛书法展”由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湖南省博物馆承办。甘肃简牍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荆州博物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简牍博物馆和湖南省博物馆为本次展览提供了珍贵简牍帛书共380件(其中378件为真迹,2件为复制品)。展览以时间为轴,共分为楚简帛、秦简、西汉简帛、东汉简、三国魏晋简五大部分,尽可能地勾勒了简帛书法的大致发展历程、以期凸显简帛书法的丰富多样,希望能为当代书法史建构和书法创作提供不一样的思考向度。

纸张普及之前,竹木简牍和布帛是中国古代文字书写的重要载体。在简帛上写录文字的书手往往没有先入为主的字体概念,篆、隶、草、楷诸字体的划分并不分明;简帛墨迹相较于铭文碑刻等更能对毛笔的书写样态做直观呈现。

一、楚简

(一)包山楚简

包山楚简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出土于湖北荆门包山二号楚墓。竹简保存较好,其中有文字的近三百枚,字迹清晰。包山简文点画的提按幅度远大于一般意义上的“篆书”,书写流畅自然,少有刻意摆布的痕迹,笔调上较为接近后世的“行楷”。(图1)

(二)郭店楚简

郭店楚简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1993年出土于湖北省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墓中共发现竹简八百零四枚(简文约计一万三千余字),抄录内容以古籍居多,其中传世古籍也不少。竹简大部分保存完好,字体及笔法与包山楚简相近。楚文字有不同于秦文字的鲜明地域特征,直接释读的难度较大,大都有赖于与传世古籍的对读。这篇简文《锱衣》(节选)即可与传世《诗经·国风·郑风》中的《锱衣》对读。(图2)

二、秦简

(一)云梦睡虎地秦简

1975年,云梦睡虎地秦简出土于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十一号墓,现藏湖北省博物馆。墓中出土秦简一千余支,内容大部分是秦代法律及文书。简文书法质朴秀朗,字形长短方圆不拘,既活泼明快又平稳朴实。字体篆隶相杂,可看出篆书演变为隶书的中间过程。(图3)

(二)里耶秦简

里耶秦简于2002年出土于湖南省湘西龙山县里耶古城遗址,现藏于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遗址中发现三万六千余枚简牍,大约书写于秦始皇(秦王政)二十五年至二世二年。这件木上的文字点画圆厚,字形浑圆质朴,隶书意味较浓。(图4)

签牌上书写的篆书往往寥寥数字,每个字都有一定的发挥余地,用笔和结字往往比较松脱。签牌上“元年仓曹当计”六字为篆书,与秦刻石(琅琊刻石等)严整平匀的风格差别较大。(图5)

三、西汉简帛

(一)马王堆帛书

马王堆帛书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1973年于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马王堆帛书非一人一时所书,风格各异,有的字体篆意浓厚,有的和成熟的汉隶相近,反映了由篆书至隶书的字体演变阶段。

所节选的《阴阳五行》甲本文字点画细劲,韧性十足。在“篆隶相间”的总体基调中,诸多点画形态和文字构型部件中都保留了楚简文字风貌,个别字形甚至与楚简文字如出一辙。抄录“甲本”所使用的底本可能用楚文字写就。(图6)

《阴阳五行》乙本帛书画有纵向界栏,文字字距疏朗,书手写到“刑”“德”“子”“游”“将”等字时几乎都会拉长笔画,抑或笔短意长。仅从这件帛书来看,这些拉长笔画的字在书手看来可能就应当作此形写,未必出于对所谓书法艺术的“章法”考量。(图7)

书手抄录古籍时,多用平稳工整的书写风格。这件帛书点画含蓄内敛,字形方正规矩,字与字之间的距离也基本固定。用这样的方式抄录古籍,可在一定程度上加快阅读速度,使阅读者的精力更好地集中在文字内容上。(图8)

(二)马王堆简牍、笥牌

“遣策”为记录随葬物品的清单,在文字书写得清晰易读的前提下,无须过分拘谨。这件木牍中的“纟”旁、“皿”旁等与章草笔意只隔一层窗户纸;左下方的“五”,与后世草书几乎没有差别。(图9)

“䱜兔笥”木牌系在一个装有两具兔骨架的竹笥上,“䱜”通“腊”,“䱜兔”应当为腊好的兔子。据马王堆竹简上的记载,西汉的烹调方式还有蒸、煎、烩、羹、脯、濯、炙、熬等。(图10)

“聂敝千匹”中的“聂敝”是用各种纺织品制成的“冥币”,可能为祭奠时用物,也可能作为随葬明器象征着财富。(图11)

(三)江陵高台汉简

江陵高台汉简现藏于荆州博物馆,1993年出土于湖北省荆州高台十八号墓。该墓为江陵地区一座比较特殊的西汉早期墓葬,出土器物兼具秦文化与楚文化的某些特征。墓中共出土木牍4 块,保存较好,颜色金黄。此简为死者呈阅地君的“报道书”,据内容来看,墓主为新安人,名燕,是一名寡妇。简文笔画多圆转,个别末笔拉长,给人以清新松透之感。(图12)

(四)江陵凤凰山汉简

江陵凤凰山汉简现藏于荆州博物馆,1973年出土于湖北江陵凤凰山十号墓。墓中共出土木牍六片,除一片单面有字外,其余均两面有字。这件“中服共侍约”木牍上的隶书点画形态丰富,字形上基本延续了秦简书风。(图13)

(五)虎溪山汉简

1999年湖南省沅陵县虎溪山一号汉墓出土竹简约一千余枚,现藏于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该墓墓主为长沙王吴臣之子吴阳,系第一代沅陵侯(前187—前162年在位)。所选简文字体以隶书为主,字距紧凑,字形规整有序,点画沉厚安稳,个别“偏旁”仍保有篆书笔势。(图14)

(六)居延新简

居延汉简可以说是最早进入学者研究视野的一批简牍,1930—1931年间,前西北科学考察团在古居延地区发现汉简一万多枚,保存完好,书法风格多样。1972—1976年、1986年居延考古队再次对肩水金关、甲渠候官、甲渠塞第四燧等遗址进行发掘,获数万余枚简牍,被称为居延新简。新简虽为日常实用文书,但由于形制多样、书手不一,书法风格常出人意表。

《相利善剑刀册》木简,1974年出土于甘肃居延甲渠候官遗址,现藏于甘肃简牍博物馆。全册六简,二百余字,约为西汉末或王莽时物。简文点画爽利干脆、斩钉截铁,字体为流利的隶书,墨色乌亮如新。主要内容是辨识宝剑的标准和方法。(图15)

“诏书”木检,1974年出土于甘肃居延甲渠候官遗址,现藏于甘肃简牍博物馆。金农漆书风格与此二字遥相呼应,可见后世书风并非前代所绝无。扣紧“诏书”二字风格看漆书,漆书固然谈不上创新,但形成“诏书”风格与金农漆书风格的助缘显然是不对应的;仅就风格而谈古今异同及得失,似有欠妥。(图16)

“鸿嘉二年”木牌,1974 年出土于甘肃居延甲渠候官遗址,现藏于甘肃简牍博物馆。简文中的“来”“会”等字都有上挑笔意,富有一定的装饰意趣,或与笔顺的自然连带相关。由此可见文字在书写过程中也能或多或少、自然而然地带有装饰意趣。那么装饰意趣更多的是出现所谓书法审美自觉后才诞生,还是无所谓书法审美的自觉不自觉而能为人所发见?(图17)

四、东汉简

(一)甘肃居延东汉简

《隧长焦永死驹劾状》书于东汉建武三年,1974 年出土于甘肃居延甲渠候官遗址,现藏于甘肃简牍博物馆。《隧长焦永死驹劾状》既是一篇珍贵的文献,又是研究东汉章草的重要参照。书写易速是草书的显著特征,东汉章草本于东汉隶书的易速书写,简文草书字形同隶书一样明确而不含糊,已经形成了严格的书写规范。(图18)

(二)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

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现藏于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2010年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五一广场,数量约七千枚,内容绝大部分为官方文书。该简字形工稳,点画精秀妍巧,“年”字块面式的末笔在简文的整体环境下不显十分突兀,反有别趣。简末草书“六月十一日”为长官批示,点画丰腴而果敢,启晋草风貌。(图19)

五、三国魏晋简

(一)苏仙桥三国吴简

2003年郴州苏仙桥遗址共出土简牍一百四十余枚,简牍现藏于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纪年范围在孙吴大帝孙权赤乌二至六(239—243)年,属三国早期,书写内容主要为集簿、书信和习字简。所选简文风格主要为东汉书风的延续,用笔率性自然,与楷书相比,笔调上更接近于东汉章草。(图20)

(二)苏仙桥晋简

2003—2004年间,湖南省郴州市苏仙桥遗址中发现了九百余枚晋简(大都为木质),现藏于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该木简大约书写于西晋惠帝时期,文字以行楷为主,并带有明显的隶书风格,是隶书演变为楷书的过渡阶段。字形多横向开张,笔势连贯,书写性强,“右”“十”“不”“具”等字的横画还保留了隶书的波挑用笔。(图21)

结语

20 世纪初至今,简帛的大量出土带动了简帛书法的发展,简帛墨迹很好地再现了战国至魏晋各历史时期中毛笔书写文字的原貌,对“碑学”做出了补充,提出了挑战。同时,当代书法艺术的创作离不开书家审美的自我确立,当代书法史的写作与建构更不能撇清执笔者的书法史观;仅以简帛学之滥觞及对简帛书风的关注与取法作为现当代书法的历史开进,或未出清人“碑学”之右。

猜你喜欢

帛书现藏简牍
秦代地方行政文书的形态
——以里耶秦简为中心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让甘肃简牍“活”起来
秦简牍专造字释例
九月·游弋
《玄宗避蜀图》
一月·如意
楚帛书近十五年研究简述
地不爱宝
马王堆帛书的书体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