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基因”在公共设施设计中的运用
——以柯桥古镇为例

2020-06-041仓倩倩2吕微露1常州大学江苏常州2131642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浙江杭州310015

流行色 2020年4期
关键词:文化基因公共设施柯桥

1仓倩倩 2吕微露(1常州大学,江苏 常州 213164; 2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5)

近些年,虽然中国设计界一直提倡传统文化的回归,民族化和地域化的设计呼声很高,但落到实处的都是一些笼统的符号化的设计,研究方法也不成体系。作为具有一定实用功能,并对环境品质产生重要影响的环境设施设计,也存在着设计趋于雷同,千篇一律的现状。作为京杭大运河申遗的重要遗产构成——运河古镇的可持续发展和活力再造迫在眉睫。柯桥古镇自2014年初作为城市文化配套载体开发,开启对古镇的适应性更新。本研究基于“文化基因”理论,进行“文化基因”提取和归纳,将该理念注入柯桥古镇的环境设施设计,以期为运河古镇公共设施的设计注入新的视角。

一、柯桥古镇

1.柯桥古镇的历史沿革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开辟了由山阴县(今绍兴)东至曹娥江边的故水道。《越绝书》卷八载:“山阴故水道,出东郭,从郡阳春亭,去县五十里。柯桥古镇处于浙东运河线上,浙东运河的形成、兴盛和衰败对柯桥古镇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2.柯桥古镇空间结构

东西流向的浙东运河和南北流向的柯水交汇使得古镇空间呈现“十字形”,宛如坐标。其宽度仅8米的航道成为京杭大运河航道中最狭窄和特色的部分,融光桥、永丰桥、柯桥三桥围合成“U”型,将一河两街的空间形态划分成四片,故名“三桥四水”,是水陆交织的空间节点,也是柯桥古镇最有特色的景观节点。作为一河两街的运河带形古镇,柯桥一进式的排门民居和多院落式的台门建筑至今保存着较为完整的明清风貌。前店后宅、上店下宅的复合型商住模式也因繁荣的运河古镇经济而产生,随着运河水运功能的没落,复合型的商住模式也恢复为住宅之用。现清华同衡设计院根据古镇既有的历史风貌进行了空间的梳理和织补,使古镇作为公共开放区域,更为包容和适应定位。

二、“文化基因”与柯桥古镇

1.吴越文化之于柯桥古镇

吴越文化又称江浙文化,是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浙的地域文化。吴越文化区以太湖流域为中心,其范围包括今上海、江苏南部、浙江、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吴越文化又可细分为“吴文化”和“越文化”,两者同源同出。其具有包容性与开放性并存,延续性与创新性并存,开拓性与实用性并存的特点。

2.柯桥古镇“文化基因”梳理

文化基因不等同于文化,是在特定的自然或社会条件下形成,经过空间筛选和时间沉淀的特定的民族信念、思维习惯、生存方式、价值取向和审美需求等才能,内在于各种文化现象中,具有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传承和展开能力的基本理念或基本精神,以及具有这种能力的文化表达或表现形式的基本风格。由此可见,文化基因控制着非物质形态的传承和发展,它隐藏于现象背后,通过传递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外在形态。根据柯桥古镇的实地调研以及历史文脉的整理发现,柯桥古镇的文化基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水文化,桥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戏曲文化、名仕文化和饮食文化。

(1)水文化与柯桥古镇

柯桥古镇地处京杭大运河的浙东运河段,也是浙东运河纳入省级规划的八个古镇之一,水文化对于古镇的生发,繁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柯桥古镇境内水网密布、河湖相连,水路交通带来商贾交流和交易,沿河而建,沿河成街、沿河成市,居民临水而居,围绕水网展开各种日常生活及社会交往,洗菜、洗衣、采藕、捉鱼虾等丰富的生活场景在水边交替显映,积淀了浓郁的水乡文化。

(2)桥文化与柯桥古镇

柯桥河网密布,相应的水文化催生了桥文化,进镇见桥、上路过桥、桥上望桥、桥桥相映,柯桥不仅桥的数量多,而且保存着多座古桥,桥的形式也多样,单孔、多孔、平桥,廊桥等。其中包含国家级文保单位融光桥、历史建筑永丰桥等。这些古桥作为历史文物,蕴藏着柯桥深厚的桥文化。桥,意味着水陆的沟通、交流和联系,小桥流水人家更是一种令人向往的意境,构建了独特的运河古镇美学。

(3)建筑文化与柯桥古镇

以建筑文化基因组中的民居宅院为例,它的基因结构有几种元素共同作用构成,这些元素可能包括体量、色彩、材质、工艺、结构等,元素间通过类似“碱基配对”的形式形成不同风格类型的民居宅院建筑,从而突显不同地域的特色和景观风貌,形成各个地域之间各不相同的地域特色。受“百越文化”的影响,绍兴古城,台门如星。台门深藏在古越水乡的小巷深处,一座座幽静院落,白墙黑瓦,飞檐翘角,或临繁华而安朴实,或傍清河兮沐古风。台门名居形式独特、纵向院落,尚古尊礼并质朴清雅、整体和谐且细部雕琢,前店后坊与河自然融合。台门多为豪门旺族官宦之家,按数世同堂、内外有别、长幼有序、尊卑有分布局。现柯桥古镇街区内存有一号季家台门、二号季家台门、沈家台门、杨家台门、单家台门、冯家台门等典型的台门建筑,其布局、装饰各异,均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

(4)民俗文化与柯桥古镇

绍兴青铜剑铸造技艺为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绍兴青铜剑铸造技艺是利用纯铜和锡等材料,按一定比例科学配比后用铸浇技艺制成青铜剑,继而再精心研磨、抛光、装饰,是一门传承千年的传统手工技艺。它借鉴融贯了越地铸浇、雕刻等工艺,青铜剑铸造技艺是千年古越文化的精粹,是古越先民为中国古代文明奉献的弥足自傲的物质遗珍。越国铸造自古闻名天下,为天下一绝,而青铜剑正是越国铸造精华最集中的体现,也是绍兴胆剑精神最主要的物化品。

(5)名仕文化与柯桥古镇

绍兴自古出名人,鲁迅、陆游、徐渭等人给后世留下了大量值得传诵的诗词、绘画、文学作品等,是当地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传汉末蔡邕避难会稽,留宿柯桥东北高迁亭(即柯亭),见屋椽竹可以为笛,取用果有异声,故名之。因而,在古镇公共设施的设计中可以融入绘画和文学作品等,增加文化性。例如,可以在宣传牌、屏风等公共设施设计中运用。

(6)饮食文化与柯桥古镇

三乌文化(乌干菜、乌毡帽、乌篷船)中的乌干菜是绍兴的特色,还有酒文化是饮食文化的核心,黄酒是绍兴地区闻名的,东浦的黄酒小镇在将饮食文化融入公共设施的设计中这一方面做的就很到位,定位明确在黄酒上,不仅在形态上与黄酒相联系,还设置了印有酿酒工序的体验型设施。

三、基于“文化基因”提取的柯桥古镇公共设施设计

1.公共环境设施概念

“公共设施”一词最早为:street furniture,直译为“街道的家具”起源于欧洲。类似的还有“街道设施”。在我国,可以理解为“公共环境设施”,也称为“公共设施”。中国早期并没有“公共设施”这一概念,但具有公共设施功能的工具很早就出现。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相对迅速和开放时期,但晚间仍然限制人的出行活动,并且有着严格的立法控制,所有公共活动并没频繁。但是到了宋朝,民间商业与活动限制的进一步开放,已经出现了很多公共性质的设施。

2.柯桥古镇公共设施规划

如果说建筑是古镇的灵魂,那公共设施就是古镇的器官,公共设施的设计应该大体上遵循建筑的风格样式,以质朴清雅为主,色彩也应和古镇建筑主体色调相协调。

根据柯桥古镇历史上的“文化基因”梳理和现有的总平面规划,提出柯桥古镇的地域性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类型和布局。根据常住民的生活习惯和游客的行为习惯,设置柯桥古镇公共设施的点位图,路灯间隔20米设;垃圾桶间隔30米设;直立指示牌间隔30米设,转弯支路及岔路口设墙面指示牌;座椅间隔20米设;花钵间隔50米设;售卖亭间隔150米设;监控每隔100米设,支路岔口设;井盖按区域设置。柯桥古镇的定位将环境设施设计分为四个类型,如:照明设施、安全设施、休息设施、指示系统等。

图1

3.柯桥古镇“文化基因”具象化的公共设施设计

(1)照明系统公共设施设计

柯桥古镇的空间结构是一河两街,在照明系统的设计中,巧妙地提取了灯笼和桥的造型,加以提炼概括,设计了一套柯桥灯具系统,见图1,根据功能的不同分别设计了檐下吊灯、壁灯、地面景观灯、广场灯等。

(2)安全系统公共设施设计

在窨井盖的设计上萃取了乌篷船、建筑、古纤道、融光寺、桥、水等柯桥代表性元素,用雕刻的形式描绘柯桥古镇的场景于其中,见图2,与元素符号相比场景式的还原更能体现柯桥古镇的意境之美,细节之处体现柯桥的特色文化。

(3)休息系统公共设施设计

在休息座椅的设计中,运用了桥的形式感,桥意味沟通、交流,休息座椅也是古镇活动中人们交流沟通的场所服务设施,材质上就地取材,当地的东湖石和金属或木头材质相结合,坐面用木头温暖舒适,石头材质做支撑面,金属部分做连接,这样的复合型设施更能发挥材质的特性,见图3,设计艺术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是历史的潮流,也是未来设计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4)指示系统公共设施设计

在地面指示系统中融入青铜剑的元素,拉丝不锈钢和紫铜材质的混用增强时尚感和复古风的碰撞,见图4,和柯桥如今的发展方式不谋而合,既保留柯桥传统文化基因的精髓,又有拥抱新时代的胸怀与勇气。

图2

图3

结语

图4

近年来我们国家古镇更新与保护发展很快,但公共设施的设计往往不受重视,做好对柯桥古镇文化基因在“三桥四水”商贾、建筑、民俗、戏曲、名仕等方面的元素提取,在色彩、材质、造型、制作工艺、结构、体量和数量位置分布上应用于古镇的公共设施设计,为古镇作为文化配套载体的更新作一环境设施设计的探索。

猜你喜欢

文化基因公共设施柯桥
城市公共设施中的交互设计应用探究
公共设施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
绍兴市柯桥区柯桥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柯桥印象
柯桥产业五记
舞蹈人类学视角下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基因解码
韩国城市公共设施中的现代“兴文化”体现
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浅析泉州侨批的传统文化基因
数据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