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布专栏
2020-06-04芹岄
文·芹岄
四月:归去拼布中,做个风雅闲人
东坡先生说:“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去……”,文辞优美、意境恬淡,可惜他一生都挣扎在出世与入世的十字路口,说想要退隐,多多少少也有几分无奈在其中。正如很多“归隐者”,多半是鸿图不得展的退而求其次。
而这份难能可贵的恬淡自由,四月却在拼布中找到了。
当时谈及为何给自己取名“四月”,她说因为收藏了四张古琴,各名清月、秋月、听月、松月,取“消秋听松”的意境——原来“四月”并不是表面所最容易联想到的月份时节,还有这般深意,令人回味。
真正的风雅中势必是有大美的。这种大美来自于“合一”:天人合人、知行合一、心手合一……人与事、与物、与自己间是和谐的。这种合一之美,在四月的拼布学习、泉涌创作、深入文化、力行传承中无处不在。
像焖饭一样学习拼布
“我学习拼布的过程其实很平淡,就像焖饭一样,一点点小火慢慢地焖。自然而然地喜欢。顺应心意的学习。虽是平平淡淡,但到底几十年也没有停下来过,这样想起来,还是有点感动的……”
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四月的“拼布之路”颇有种小桥流水般自然流淌的美好感。人潮不息、风月更迭,然而总有一些东西是不变的,所谓“于寂寂中出真味”。
(图1 图注:拼布人四月,生于“墨云拖雨过西楼。水东流。晚烟收”的杨州,这座已有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中有着各种非遗手工艺,置身于这种环境,四月自小便富有手工情结……)
(图2 图注:《双翠鸣柳》2014年第一届“玩美杯”中国国际手工艺术拼布大赛优秀奖,在笔者看来,这是一件可以代表四月心境的作品)
作者创作手札:
“瘦西湖坐落在我的家乡扬州,风景秀美,湖畔的垂柳是我心中的一个情结:烟花三月沿湖边漫步,清风撩起柳丝拂动发梢,被一树树的桃红梨白晃了双眸;气温渐高时,机灵翻飞的翠鸟时不时在湖面上盘旋点水,追逐嬉闹,泛起阵阵涟漪……制作材料选取手染棉布,采用机缝工艺进行创作,缝制部分历时两个多月。这幅作品配色比较内敛,动静呼应,繁简相宜,基本表达出了我对故乡的热爱思念和向往。”
据四月回忆,真正对拼布产生兴趣,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时,从一个台湾杂志上看到拼布的照片开始的。像小时候一样,四月开始由着兴趣四处学习:拜民间的老裁缝、老绣娘为师;休息日到博物馆、图书馆观摩实物、查阅资料,对传统的制式、纹饰、花样进行学习;去蓝印花布厂详细观摩整个植物染的流程和技法……进入本世纪,互联网的普及令四月的学习更扩大了范围,并陆续跟随名师进行专业的、系统的学习。
正因为自生活中学起、又不断与生活形成碰撞,故而四月的作品中常常带着生动的灵性气质,不管是描绘心灵的印象派、抑或有感生活的写实派,都能令人一下子“走进去”,进入一种自然、舒适、富有体验感的境况中去。
(图3 图注:《梦里荷香》2016年北京中国国际拼布邀请赛壁饰类铜奖、壁饰类最佳艺术表现奖,典型的“描绘心灵印象派”)
作者创作手札:
荷,是我从小就喜欢的植物,荷香更是沁人心脾!夏夜清风徐徐,荷塘边的花香一扫白日的暑气;初秋刚出锅的糯米莲藕,袅袅的甜香促人生津;儿时,老城的酱园店喜欢用荷叶包裹酱菜,喝着粥搭着这样的酱菜,荷叶的清香在齿鼻间穿梭已成为往日抹不去的记忆……
梦里的荷香是恍惚的、迷离的,田田的叶子影影绰绰,唯有盛放的荷花、成熟的莲子与飞舞的蜻蜓交相辉映,《梦里荷香》呈现的就是这样一幅景象。这幅拼布壁饰选用了全棉手染布,配色大胆开放,并运用拼布压线技艺,表现出花瓣间的素描关系,以及相互间浓淡对比、虚实对比的光影效果。
(图4图注:《骑手追梦》,2015年中国苏州创博会国际拼布艺术展暨全国拼布艺术沙龙“胜家杯”拼布大赛银奖,作于生活的“实处”,寄托了对自己儿子的期许与支持,完全是自然流露的。)
作者创作手札:
这幅壁饰缘起为儿子随手拍的一张照片,照片中小伙子骑着公路车正从小区出行,浑身上下充满青春的朝气,英俊的面庞透露着坚定、顽强以及对未来的无比向往和追求。作为母亲,心动于此,于是决心将这一瞬间的眉宇情怀定格珍藏,取名《骑手追梦》,愿这一瞬间的感动,激励并照亮追梦人前行的信心和征程!
作品全机缝完成,拼布手法以马赛克拼贴为主,大边条采用自由压线填满,画面用色丰富,细腻明快,设计思想积极向上。蓝色背景,波光粼粼象征大海;大边条采用不规则圆形自由压线,寓意不平坦的路程;骑手不畏艰险,身姿前倾,面朝远方。作品表达:穿过大海,越过高山,追寻梦想,勇往直前!
虽然是自学,但四月也非常注重对自己学习成果的检验,于是她用日本拼布学习的本科、高等、讲师证书学习作业来做集中训练,就此做完了这个体系中的绝大部分作业。
难得的是在自我检验的过程中加入了创作的部分,比如《放飞》:
(图5 图注:《放飞》2013年“爱拼布“爱胜家”第一届原创主题拼布大赛二等奖)
作者创作手札:
这幅作品的创作源于对小木屋图谱的喜爱,这个图谱的配色和组合功能十分强大,提供的创作空间也非常宽广,由小木屋衍生出来的作品往往让我很着迷。于是,我决定为自己创作一幅。
作品的设计初衷是想表达对拼布、对手工的热爱,我选择了花园题材,花园里鲜花烂漫、枝繁叶盛、蝴蝶翩跹,在这样的属于自己的拼布花园里心情是舒畅的,心灵是可以放飞的。作品的主体鲜花部分用变形小木屋表达,枝叶部分用玻璃彩绘拼布手法表现,蝴蝶则选择了刺绣和贴布的方法制作,作品基本完成后再组合上去,进一步体现出蝴蝶飞舞灵动之态。创作周期差不多持续了一年半,花、叶、喋的制作穿插进行,尤其是变形小木屋的制作,一点都不能大意,缝错一道线、拿错一块布、拼错一个位置,等等,都是非常令人沮丧的事情,64个小单元的缝合,工作量大,有时候也会感到单调乏味,但最终还是没有放弃,坚持到底!在这幅作品的设计制作过程中,我体会到了一种拼布修行,它使我内心平和,不惧挫折,对未来充满希望。我感恩拼布给我带来的这些感受!
2016年,四月到北京服装学院天工传习馆跟随金媛善老师学习中国传统,她将这一年的学习总结为“四个渐入佳境”:
“首先,是拼布欣赏的渐入佳境:金老师的研习课注重中国传统的拼布技艺,配色、缝制、针法都由此而来,这种纯粹的练习令我受益匪浅:其次,是拼布的欣赏渐入佳境,学习期间,我们好几次走进博物馆,参观中国各民族的服饰、布艺、绣品、剪纸、绘画等。聆听专家、教授的讲解,通过这些近距离的欣赏、端详、揣摩、听讲、触摸。很大的提高了眼界,为拼布创作打开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第三,拼布学习的方向渐入佳境,通过这次学习,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研习方向,即多多研究、练习、创作蕴含传统文化韵味的拼布作品;第四,拼布之谊渐入佳境。这一年的时间,拼布技艺取得了进步,同时也收获了一份份师生情、同窗谊。金老师的“赏识教育方式”让学生倍感自信,然后大胆创新,相互之间也能够碰撞出一些思想的火花,在学习拼布的同时更加深入彼此的了解。遇到困难,能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就是觉得这样的学习集体感到温暖,也催人奋进。我想这也是我非常宝贵的收获”。
另一个检验自己学习成果的方法,是参加比赛和评奖。令人升敬的是,四月几乎没有专门“应赛而作”的作品,而完全是用自己平时日常完成的作品参加比赛,目的纯粹是通过比赛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作为一个自由的、享有闲趣的拼布人,这是四月的“任性”,也是她的洒脱。
(图6、7 图注:金媛善拼布研习班毕业与恩师合影、研习班拼布作业合集)
五十岁后,人生才刚刚开始
罗曼罗兰说:“大多数人二三十岁已经死了,他们成了自己的影子,不断重复着自己”,月说:“五十岁,我觉得我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五十岁时,四月借着工作满三十年的机会提前退休,全身心地投入到拼布中去,原创、做手工、习琴、玩玉……与一切喜欢的事物在一起。空了与三五知己在工作室里相聚,喝手冲咖啡,做几道精致的小菜,弹弹琴、赏赏花,不亦乐乎。
所有的美事乐事中,四月最热爱的是作品创作。热爱生活的人灵感总是源源不断,因常有感触、思考、顿悟,创作是一个出口、一种分享,它是独立思考的产物,这在其所创作的《猫性》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图8 图注:《猫性》)
(图9 《全家福》)
作者创作手札:
“这幅作品是我在俄罗斯参加展会时脑中突然生出的想法。猫有很多面的性格,其中最突出的、最具共性的特点是‘独’,独立的独:孤独、独行、独立的空间,这就使它们显得更加显得优雅、善变、不被人驯服。
我很欣赏猫的这种特点。不管外界多么纷繁缭乱。猫始终保持自己的喜好,行为以及专注力,且不失活泼可爱、优雅高贵的魅力。在这个多元化的这种世界里,我觉得我们人类是否也应该学些‘猫性’,不要随波逐流。人云亦去。保持一种精神的独立,多创造一些有营养、有价值的东西……”
人的独立性从何而来呢?是不断的发现未知、深入探求的结果。走得越深入、越广阔,就越能发现有趣的、有益的,从而不断学习、感受、吸收、洞见,四月显然是由此通向灵性的自由的。
随着经年累月、从不间断的学习与感悟,她脚下的路一步一步走向明朗;从最初对女红天然的热爱到确认深入研习拼布;从按照日本证书考试研磨技艺,到深入本国文化根系中,将“富有中国文化的拼布”定位成毕生追求的目标,这是一条明确的发展轨迹,也是一种自我的渐渐觉醒。其中的自洽性,可以从作品看到,比如这幅将传统文化与个人希冀完美整合的《全家福》:
作者创作手札:
“这幅壁饰是我为自己的家庭而设计创作的,这些布都是我自己染色的,全手缝完成。羊、蛇、狗分别是我们一家三口人的属相,用中国剪纸的图案来呈现:“羊”代表父亲,“蛇”代表母亲,“狗”代表儿子。创作的起因是儿子第一次出远门求学,对外面世界的新奇和渴望令他想急切地飞奔远方,但同时远方的陌生和不确定又令他不免回头留恋地看看父母、看看家……父爱比较含蓄,放手让孩子出外闯荡的同时又忍不住回首相望,关切的心情藏在心里;母亲的情感则比较直接和外露,一直看着即将出发的孩子,不放心他一个人在外、牵挂着他……下面的荷花池在中国代表了吉祥地,借此祝愿全家人平平安安、吉祥如意!”
再比如十二生肖系列的创作: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单一呈现,更多的一种融入思考的表达——
作者创作手札:
“2017年是中国农历丁酉年,也称“鸡”年,中文里“鸡”同“吉”谐音,也寓意“大吉大利”,“斗鸡”常常成为中国传统艺术创作的题材。这幅作品在布局上特意拉开了两只雄鸡的距离,使争斗更具张力和谋略,篱笆象征着规则,芭蕉则象征美好的生活,乱飞的鸡毛和折断的野草呈现出争斗的激烈场景……”
(图10 图注:《双雄》获2018年第五届“玩美杯”中国国际手工艺术拼布大赛优秀工艺奖、2018年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拼布邀请赛壁饰类最佳工艺奖)
寻找根性的美,是一切的泉源
这些年,在创作的同时,四月也致力于拼布的传播。办展览、出国交流、授课。走过万里路、见过山河大海之后,她领悟到:只有富有根性的东西,才是更深远、永恒的。
所谓的根性,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养、哺育我们的文化的根系;一方面是发自内心的基础能量根系,由这两种根系生出的美,是一切学习、灵感、创作的泉源。
(图11、12、13 图注:授课、交流、展览,灵感需要碰撞)
渐渐地,四月生出编写中国拼布教程的想法并迅速付之于实践。这不仅仅是一本教人做拼布的书,更是一本教人深入中国文化的书。
“这套教材,是根据我多年摸索原创出来的一套体系,是以中国传统拼布技艺为根基,融合汉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审美文化、同时也借鉴国外的缝制技术所共成的一套体系。中国传统拼布技艺只是一个分支,它的根系在我们本民族的文化中。我希望大家不仅仅将拼布当做一个打发时间的业余爱好,更当成一门富有深刻意义、内涵丰富的艺术学科来终生学习。”
目前,初级课程教材基本上已经完成了,正在做后期的完善和调整;中级、高级的框架也都构架完成了,四月明言:“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希望在我之后,也有后来人可以继续的做下去。”
老子说“无为而治”,所谓“无为”并不是无所事事、荒废生命,而是顺应自然、顺应万物之道。以此可知,就算对拼布的传承与发展负有责任感,也无碍“做个风雅闲人”,如此这般,皆因一切出自四月的内心,顺应她的本性,而丝毫无刻意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