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措施

2020-06-03周艳卉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情感教育初中语文教学

周艳卉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使初中语文教学有了巨大的变化,不仅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还要重视渗透情感教育。鉴于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认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采取有效的措施将情感教育与语文教学融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06-0064-02

情感是发展及维持认知活动的动力,是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语文作为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一门学科,也应当承担起培养学生情感的责任。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把情感教育融入日常教学,认真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倡的新思想和新理念,在輕松、积极、和谐的情感氛围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这对学生的学习、成长与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教师精心备课,明确学生情感目标

初中语文的每一堂课都要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师要精心准备每一节课,设置教学目标就是为了更好地讲解教学内容,只有明确情感教育目标,才能以此为基础实现课堂教学与情感教育的融合。由于初中语文教材是由不同体裁的课文组成的,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差异,或含蓄、或奔放、或张扬、或婉约……课文的风格不同,教师设置的情感目标也应按照其体裁有所侧重,挖掘教材文本中蕴含的情感,不能千篇一律[1]。

如《中国石拱桥》是一篇说明文,教师就可结合教学要求将其情感目标设置为:引导学生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形成科学献身的志向及务实的精神。对于记叙文则强调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深沉情感,对于散文则要体会“形散神不散”的意蕴和精神,议论文则要思辨情感,应用文则要注重文本的实用性,在小说中体会丰富的角色形象、紧凑的情节,在戏剧中深刻领略国粹精神,在诗歌中释放个人情感等。无论是哪一种体裁的课文,教师都要认真备课、用心设计,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情感教育,促进情感教育的渗透。

二、加强文本解读,引导学生理解情感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师生容易被功利主义影响,没能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改变传统的知识本位和学科本位思想,依旧侧重基本知识与技能。对文章情感的理解不到位,则难以实现情感教育目标。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传授基本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又要自觉融入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从情感层面解读文本,让学生受到情感的感染和熏陶,加深他们对文本的理解[1]。

如《白杨礼赞》这篇十分经典的抒情散文,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有重要价值。作者在文章开头就直接与题目照应,抒发对白杨的崇敬、赞美之情,让学生感觉到作者起笔峻拔有力,留下深刻印象。在结尾作者不仅完成了对白杨形象的刻画,还以此为基础展开议论,进一步强调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再一次正面点题,说明自己赞美白杨树的原因,让学生从中感受作者对白杨的崇敬、赞美,使学生的理解更深刻、体验更丰富。

三、融入生活内容,培养学生优良情感

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使其拥有良好的思想观念和优良的情感,该目标的实现不可能只依赖教材,教师应把语文知识与学生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感受。因为,在现实世界,培养初中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与素养少不了生活的支撑,不管是学习内容还是学习形式都和生活息息相关,教师需要利用生活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与情感,以便检验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强化情感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让学生对语文有更深的感触,从而形成优良的情感[2]。

如在《苏州园林》的教学中,部分初中生对于苏州园林的认知往往比较模糊,为帮助他们更充分地了解苏州园林,教师就可使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向学生展示他们在生活中容易忽视的园林景观,让其仔细观看图片、视频,一边观察一边记录,了解一些园林的特征,独立思考,并与课文中的苏州园林形成对比,从而在语文课上入情入境,保持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生活内容的影响下,学生会有意识地运用生活中的资源学习语文,感受文本的情感,最终达到加深课文印象、强化情感体验的目的,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四、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理论并非唯一的内容,把理论视作语文教学的全部只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一种观念,让学生全面发展才是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应有之义[2]。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摒弃一味纸上谈兵的做法,把教学和学生的思考、创造等结合起来,探究情感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实现其全面发展。

如在讲解《我的母亲》一文时,教师在完成理论内容讲解后,就可先引导学生回忆发生在自己和母亲之间、对自己触动较大的事情。紧接着教师邀请几名学生,让他们讲述一下自己回忆的事情,和大家分享。在学生讲述后,教师要让他们按照课文内容和刚才思考的实际问题,通过信件的形式融合课文理论与现实事件,把它写给自己的母亲,表达对母亲多年养育自己的感激之情。这就是教师基于理论知识给学生布置的实践作业,要让他们写清楚具体事件,阐述在这件事中母亲对自己的影响,表达自己的情感。在完成本次作业后,教师认真批阅,并让学生把自己写的“信”交给母亲,通过班级QQ群或微信群了解学生家长的感想。这样做不仅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渗透了亲情主题情感教育,还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锻炼情感认知能力,进而提升了综合素质,奠定了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基础。

总而言之,语文学科有着很强的艺术性和情感色彩,情感教育能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教师应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促进情感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充分融合,让学生可以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明确情感目标、深入理解情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逐渐形成优良情感。

【参考文献】

[1]瞿红兵.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8(26).

[2]苏朝暾.教育体制改革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39).

猜你喜欢

情感教育初中语文教学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对策探讨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研究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