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放”有度让信息技术课堂焕发新活力
2020-06-03陈秋湟
陈秋湟
【摘 要】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使用“扶”“放”结合的教学策略,把握好“扶”与“放”的度,既教给学生知识和方法,也放手让学生思考探究、活学活用信息技术知识,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会使课堂焕发新活力。
【关键词】“扶”;“放”;活;信息技术课堂
“扶”与“放”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扶”指的是教师主导着课堂教学节奏,通过讲授演示等方法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操作方法,“放”指的是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预留足够的时间手让学生去探究实践操作。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一般采取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练习相结合的课型。课堂上有时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先演示某软件的操作步骤方法,学生再使用教师提供的素材按教师所教学的步骤进行练习,练习过程中,如果学生遇到有不懂的地方,教师会再次对学生加以“示范演示”或者动手“帮助完成”,最后学生几乎都能完成学习任务。可这样“扶”过多的课堂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沉闷无趣,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现在很多家庭都拥有电脑。有的软件操作在教师还没有教学之前,学生已经有接触了,因此课堂上也常产生这样的现象:老师简单讲解甚至不讲解,有基础的学生自己做,没有基础的学生等待老师个别教学。这样“放”得太多的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师也很辛苦。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把握“扶”与“放”的度?怎样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掌握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一个有活力的课堂?下面我将从信息技术常态课中的四个环节“情景导入-讲授演示-实践操作-评价总结”来简单阐述一下。
一、情景导入时,多“扶”少“放”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时教师要创设情景,采多“扶”的策略,运用生动象形的语言描述、图片视频欣赏、实例展示等方式将学生“扶”进课堂,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接着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放”出少量时间,让学生思考回答。最后,在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中教师“扶”着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例如:在教学闽教版四年级上册《从这里开始使用字处理软件》这一课时,我先出示课件展示图文并茂的电子小报,引导学生欣赏。接着我提出问题:这份电子小报是用哪款软件制作的?同学们还知道哪些软件有类似的功能?然后学生回答问题、倾听其他人发言或补充,最后教师小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扶”为学生指明了学习方向,教师的“放”让有基础的学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薄弱的学生有学习空间与时间,课堂气氛因此而活跃。
二、讲授演示时,难“扶”易“放”
要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操作技能,课堂上的演示教学是必可少的。可是演示太多,学生会感到厌烦,演示太少,学生操作练习中又会状况百出。这个度要怎么把握呢?我觉得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于课程中的重、难点知识,教师要多“扶”;对于比较简单的或者稍微点拨学生就能掌握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多“放”。总的来说,就是难“扶”易“放”。
例如,在教学打开、保存文件這一操作技能时,不同年级的学生我采用了不同的“扶”“放”之法。三年级的学生(初学者)学习记事本操作时,对于简单的打开文件、保存文件都很陌生,要采用多“扶”的教学策略,教师详细演示每一个步骤,讲清楚细节;四年级的学生学习Word的软件时,由于有了三年级时操作记事本的经验,对于打开Word软件、保存文件这样的操作学生可以通过迁移掌握相关知识,教师的演示可以半“扶”半“放”,请学生上台演示操作,教师在旁用语言协助;六年级学生学习Flash软件时,打开、保存文件等操作对学生来说是比较简单的操作,可以直接“放”手让学生看书自主操作学习。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主动性相互作用,营造了一个有活力的课堂氛围。
三、实践操作时,精“扶”巧“放”
信息技术课上想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课堂实践活动这一环节,教师要做到精“扶”巧“放”。精“扶”指的是精心设计活动任务,将各种生活情景融入到任务中,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问题,“扶”着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巧“放”指的是教师设置的任务要有一定的开放性,使学生在自主操作过程中还能进行有意义的创作。
比如,教学《制作有动画效果的幻灯片》这一课时,讲授完自定义动画的相关知识后,在实践操作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了无动画效果的龟兔赛跑PPT演示文稿素材,要求学生根据故事情节,为兔子乌龟添加合适的动画效果。一开始,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由操作,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提出了有价值的新的问题:乌龟和兔子怎么同时起跑;乌龟的速度怎么设置成龟速;怎么样让兔子沿着山路跑……这时教师只要再适当点拨一下,学生就能创造性的完成课堂任务,让乌龟兔子“活”起来,制作出生动有趣的动画。
四、评价总结时,低“扶”高“放”
一节课要结束前,教师通常要组织学生对该课进行总结评价,说一说本节课的学习收获,进而强化学习记忆。其中作品评价法是信息技术课堂上比较常采用的一种评价方法。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时,教师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演示解说,要求学生陈述清楚作品所使用的信息技术手段,规范使用信息技术术语。对于有一定评价经验的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放”开言论自由,让学生自由组织语言,多角度评价欣赏作品,让学生相互学习,相互提高,巩固新知识,进一步了解自我的学习情况。也许在自由评价作品的过程中,还可能会产生新的问题,但这样“活”的课堂不正是我们实行素质教育希望看到吗?
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把握好“扶”与“放”度,“扶”的时候有方向不约束学生的主动性,“放”的时候有引导不放任无效练习。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训练学生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创造思维活跃的新型课堂。
参考文献:
[1]徐佳燕,盛群力.扶放有度,教学有序[J].数字教育,2016(01).